由優酷和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用5集的篇幅為大家講述了中國曆史上所遭遇過的重大疫情,以及面臨疫情時國家所實行的重要舉措,展現公共衛生系統逐步建立、完善的過程,也是一代代防疫醫務工作者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
之《抗擊非典》編導手記
本集導演:鄭嘉欣
今年春節,當時還在日本休假的我接到了制作《山河無恙》的任務。很快,團隊微信群開始讨論分集選題的話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非典”這個選題,因為 2003年的非典對我個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義。
那一年,正值我高考,當時還在幻想那年的高考可以推遲。可是事與願違,高考時間不但沒有推遲,反而從原先的7月提前到了6月。那一年,我以為題目會因為疫情變得簡單,可是那年的數學題目堪稱史上“最變态”。那一年,我進了大學,卻因為疫情取消了軍訓。這是“非典”帶給我的複雜感受,恐慌,緊張,無奈,至今仍印象深刻。
17年後,通過制作這檔節目,再回首那段與病毒抗争的歲月,我發現那些人、那些事情已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和無數個體的命運,而我對于“非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節目制作的初期,也是國内疫情最嚴峻的時期。提及新冠肺炎,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非典,甚至拿兩者作比較。曆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樣是新型冠狀病毒,同樣是來源與傳播路徑不明,同樣是發生在春運期間。從“非典”到“新冠”,17年來我們從中獲得了怎樣的經驗和教訓?這是節目始終在思考,并為之深入探讨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以“小湯山醫院模式”為代表的疫情防控應急措施被再次啟用。2020年2月2日,僅用了10天建成的武漢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這座建設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戰地醫院”是參照17年前北京小湯山醫院的工圖紙建設而成的,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提高。“小湯山模式”為武漢火神山、雷神山提供了經驗。
火神山醫院
雷神山醫院
為非典而生的小湯山醫院,被稱為是“7天建起來的中國奇迹”。2003年4月30日,小湯山醫院建成,可容納1000張床位,用于集中隔離救治非典患者,有效中斷疫情進一步擴散。醫院采用模塊化、标準化方式組建,内部有嚴格的分區,防止病人和醫護人員發生交叉感染。
非典期間的小湯山醫院在兩個月内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病死率不到1.2%,而院内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被感染,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奇迹。
突發的非典疫情給大型城市帶來嚴峻考驗。通過翻閱當年的舊報紙,我們意外發現,當時國内常住人口最多的上海市在疫情期間僅8人感染,2人死亡,并且無醫護人員感染、無社區傳播、無群體爆發,堪稱“上海奇迹”。
非典期間的上海機場
在疾控一線征戰幾十年、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将外界稱作“上海奇迹”的防疫措施總結為“及時診斷發現病人”“全覆蓋追溯管理密接”“政府快速響應,多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民衆自律、積極配合”。
吳凡院長接受我們的采訪
非典過後,全國公共衛生系統開始了空前的大規模建設。上海為進一步提高傳染病醫院的救治能力,将上海市傳染病醫院整體搬遷至金山區,創立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公衛中心是以傳染病科為主、其他科為支撐的綜合性醫院,也是全國擁有負壓床位最多的醫院。
相比一般傳染病醫院,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還集合了科研、防預、治療和教學等多種功能,可以應對突發傳染病的暴發。因此,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在突發病疫情期間相當于“北京小湯山”、“武漢火神山”,在平時也可以做一些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治療。這就是“平戰結合”的意義。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簡稱公衛中心)
2003年,“非典”突然來襲,又悄然離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并未真正戰勝它。非典成為了中國公共衛生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和裡程碑。
重溫百年來抗擊疫情的曆史,除了天花,人類從未真正消滅過任何緻病的病毒。從解放前的鼠疫、解放初期的吸血蟲病,到今天的甲肝、流感、非典……人類一直在與疫情作鬥争。防控疫情的方法除了依靠科學,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公共衛生體系,衛生應急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曆史不能被遺忘,曆史是用來警醒的。那些人、那些事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面對疫情,每個公民都責無旁貸。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積極培養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為我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建立貢獻綿薄之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