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道之行也逆其道而行

大道之行也逆其道而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6:34:00

劉佑生

大道之行也逆其道而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1

“大道”“小康”的孔子思想今天依然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總結堯舜禹以來的治國平天下的曆史經驗而設想的美好的大同理想,始見西漢戴聖《禮記·禮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能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過來就是,一日,孔子參加魯國的祭祀,祭祀結束孔子從宗廟裡走到樓台上遊玩,不禁感歎。言偃在孔子身邊,問孔子:“您在歎息什麼?”孔子說:“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未能趕上,但仍然對它們心向往之。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人們講誠信,和睦相處。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還要使老年人有善終,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财貨被抛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收儲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同時,人們也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賣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一來,就不會有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發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大同社會。”

那麼,從古至今,中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志士仁人何以如此熱情推崇和追求“天下為公”的思想境界?天下之為天下,乃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人類整體。中國先秦諸子百家認為,天地之道是最博厚廣大、公平無私的。正是基于此,他們才主張統治者隻有效法天地之道,才能真正引領百姓走向太平大治。換言之,唯有天下為公,才能齊國平天下,反之,“私者,亂天下者也”。

孔子學說認為,大同社會是中華始祖追求的最完美理想社會。但是堯舜禹之後,出現了家天下的客觀事實。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更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戰亂頻仍乃至民不聊生,因此,孔子及其傳人又提出了小康社會的設想。有學者認為,小康社會是較次一級的政治目标和社會理想,更接近現實而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禮記·禮運》的記載,孔子是這樣描述小康社會的:“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善其義,以考其信,着有過,刑仁不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古人關于小康社會的六個特點:一是家庭成為社會的細胞,一家一戶以血緣為基礎,以子女為紐帶;二是每個人都努力勞動,将财貨據為己有;三是制定禮法,作為綱紀,确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醇厚,兄弟和睦,夫妻和諧,鄰裡相親;四是尊重有勇有智的人建功立業;五是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六是從上到下都奉行禮法,樹立講求禮讓的典範。

“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目标,雖然是儒家出于對上古三代時期充滿曆史想象力的重構而提出的,卻為後世提供了一種用來審視、評判現實世界的理想社會藍圖和标本。因此,自兩種社會标準提出之日起,兩千多年來,仍在不斷激發人們改進現狀,追求理想的熱情和行動。

進入新時代,“天下”與前人理解的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大道”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觀。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具有普世價值。當人類進入2000年的時刻,面對新故相推的世紀,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的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齊聚巴黎,簽署了《巴黎宣言》,倡導用孔子大同社會理想、中和有矩的平和理論解決世界新課題。這與古代先賢的設想從文脈上講真是一脈相承。

所謂“天地之大,黎元為先”,說的就是此理。一切都是為了回應人民的期待,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