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村位于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東南部,是元末明初江西客家人為避戰亂遷居當地而形成的古村。現轄區面積約2平方公裡,村民共329戶1700多人,主要為吳姓,依托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古圍寨形成7個自然村。
該村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針對客家古村村情民情實際,堅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在鄉村治理中融入“吳氏家訓”文化元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有效凝聚治理合力。
近9年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群衆上訪和刑事犯罪,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廣東省衛生村”稱号,呈現出風清氣順、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
大小結合
推動傳統文化轉變為現代治理資源
百餘年來,以“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四和鄉裡,五勤本業,六莫非為,七周貧乏,八謹祭祀”為内容的“吳氏家訓”一直在村内傳承。由于該村是廣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忠信花燈”的發源地,村裡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到十八期間會挂花燈,擺暖燈宴,全村男女老少都會參加。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會借此機會宣講家訓,對村内一些糾紛評理釋怨,敦促和睦。
村幹部吳俊鋒對南方日報記者說,“家訓還是管用的”。近年來,為用好用活“重家訓”這一文化傳統,村“兩委”組織建構“家訓”體系,推動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優秀文化深度融合,為村莊振興提供文化指引。
——積極修訂 “大家訓”。 司前村族群穩定,村家共融的“宗族社會”特征明顯。村“兩委”結合省新農村建設要求,組織做好村規民約這一全體村民“家訓”的修訂工作。為便于村民接受,新村規民約既堅持了黨的領導、治安管理、環境衛生等新時代價值,也保留了傳統家訓文辭表述上的一些特點及對民俗文化、鄰裡關系、婚姻家庭的合理要求,對傳統家訓的封建糟粕則堅決予以剔除。
——廣泛制訂 “小家規”。村“兩委”向每戶村民贈送《家訓》一書,讓每個家庭品讀全市各家的好家訓,倡導和諧、文明新風尚。引導以戶為單位制訂家規家約,将分戶、承包、分紅等村民糾紛融入戶内解決。通過與時俱進賦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司前村使家訓這一傳統文化适應現代治理要求,為凝心聚力豐富了載體。
镌刻在村“兩委”辦公樓前的“吳氏家訓”。
學用結合
以優良家風帶民風促鄉風
司前村通過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弘揚優秀家訓精神,不斷強化村莊治理軟實力。
一是進課堂。 把家訓引入到小學課堂中,引導小學生談村規家訓,每年組織開展家訓文化征文比賽,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崇德向善。二是出榜樣。司前村每年組織開展“文明戶”“平安家庭”“雙學雙比女能手”“好母親”“好孩子”等創優争先活動,從“為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三個方面評選出年度模範,大力挖掘、宣傳村民身邊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質,在全村上下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三是拓載體。 将家訓牌匾永久挂在村祠堂最醒目位置。建起了文化廣場、燈光球場、農家書屋,設置了家訓文化長廊等文化設施,組織了村廣場舞蹈隊、舞龍隊、舞獅隊、籃球隊、乒乓球隊等,經常開展群衆性的文體活動。承辦了十屆廣東連平忠信花燈節和兩屆河源市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節,使家訓文化、花燈文化成為當地風俗民情遊及客家文化的旅遊品牌。
在群衆“唱、跳、說、看”過程中,村規家訓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日漸顯現。一方面,實現移風易俗。如該村傳統上花燈儀式隻為族人添丁而設,但現在已拓展生兒育女、參軍入學、建房娶媳等方面,體現出和諧多元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鞏固了村民團結發展的共識。近年來,村民自覺參與精品示範村創建工作,完成“三清理、三拆除”破舊房屋1600平方米;順利通過盤活集體資源的村内決議,建設水電站等一批項目,與溫氏集團公司開展合作,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2萬元以上。
村民喜慶上燈。
黨群結合
推動村規家訓有效落實
司前村将家訓文化建設納入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組織引領,确保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村黨支部在村規民約制定、落實上都堅持發揮主導、主動、主力作用。全村65名黨員成立黨員志願服務小組,對村民生老病死等“難事”,及時上門提供服務;對矛盾糾紛等“急事”,及時上門調解。通過用實際行動诠釋“家訓”,引導村民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發揮群衆組織作用。村“兩委”發動村中有威望、有能力的黨員群衆成立“村務理事會”“婦女禁賭禁毒會”“同齡會”等群衆組織,在協助村“兩委”宣傳政策、化解矛盾、解難濟困、端正社會風氣等事務上發揮積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關組織調解民事糾紛39宗。
【供稿】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
【整理】黃進 韋淇
【作者】 黃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