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四大煤城是什麼?而在另一邊,則是一面“冰刀牆”——一千餘雙運動員們穿破的冰鞋排列整齊,見證着這些光環背後的來路坎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黑龍江四大煤城是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而在另一邊,則是一面“冰刀牆”——一千餘雙運動員們穿破的冰鞋排列整齊,見證着這些光環背後的來路坎坷
“月光灑落在冰上,點亮幾代人心中的夢想……一個小城人的願望,要讓冠軍長廊妝點北方……”
北京冬奧會期間,黑龍江省七台河市——這座人口不足70萬的東北小城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一首冬奧主題歌曲表達了七台河人與冬奧的不解之緣。
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裡先後培養輸送了10位冬奧和世界冠軍,打造了“冬奧冠軍之鄉”“冬奧冠軍搖籃”的城市名片。截至2月15日15時,中國在曆屆冬奧會獲得的19枚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關。
如今,七台河被稱為“手握秒表的城市”。這裡不僅有“金字塔尖”的榮耀,更有堅實的“基座”,為中國短道速滑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新的血液。
放眼當下,在資源型城市轉型路上,“敢為人先 勇争一流”的冠軍文化,正在為這座東北小城的振興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小城的高光時刻
2月5日晚,範可新和隊友以2分37秒348獲得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冠軍,為中國代表團摘取首金。
2月13日晚,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決賽中,範可新再次出征,與另外4個姑娘一起為中國隊再得一枚寶貴的銅牌。
在奪得首金的賽後媒體見面會上,範可新說:“短道速滑是一種傳承,我們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後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這一棒。”
這一刻,七台河這個東北小城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她以七台河為榮,七台河以她為驕傲。
七台河,位于中國東北邊陲,完達山山脈西端,倭肯河和撓力河蜿蜒而過,一年有4個月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為開展各種冰上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條件。
“到倭肯河看看,就知道為啥七台河出冠軍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一位網友這樣說。
冰雪覆蓋的冬天,下至四五歲的孩子,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會走到冰上去、雪中去,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快樂。當地人對于冰雪運動的熱愛,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更為七台河冰雪運動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由七台河市培養的運動員獲得世界級金牌177枚、國家級金牌535枚,打破世界紀錄16次。2017年,這裡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國家短道速滑七台河體育訓練基地”等榮譽稱号。
七台河,憑什麼?
時間回到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獲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1000米共2枚金牌,實現了自19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以來金牌“零”的突破,創造這一曆史的就是短道速滑運動員楊揚。
9歲時,楊揚開始學習滑冰,曾在七台河跟随教練董延海學習。在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冠軍館展出的一篇日記裡,楊揚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運動員,就應該不怕苦不怕累,愛動腦筋,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每當我看到那些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地哭了,我是多麼羨慕啊!我想如果我也站在領獎台上,胸前挂着用苦與累換來的閃着金光的金牌時,别人也會用羨慕的目光來看我。那時我會非常自豪,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她說到,也做到了。
随後,王濛接過了接力棒。2006年2月,王濛參加都靈冬奧會,以44秒345的成績奪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軍。那屆冬奧會,她摘得一金一銀一銅。
四年後,溫哥華冬奧會。王濛先後在500米賽事的預賽及半決賽兩度刷新奧運紀錄,并在決賽實現了對女子短道速滑500米金牌的蟬聯,之後獲得女子1000米以及3000米接力的冠軍。這讓她成為中國短道速滑曆史上第一個冬奧會“三冠王”,開啟了令七台河人倍感振奮的“濛時代”。
作為前中國短道速滑隊隊長,盡管她不再“拼殺”戰場,但北京冬奧會期間,“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我就是福将!”……一系列沉浸式、唠嗑式的東北話解說,無時無刻不散發着獨特的魔性和魅力,讓她再次“圈粉”無數。
在王濛征戰溫哥華冬奧會的時候,隻有17歲的範可新就坐在家裡看電視轉播。兩年後,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她的出現,為一個問題提供了答案——“2014年索契冬奧會,中國短道隊誰堪挑起大梁?”不過那時候,她總說:“我還小。”
2014年,範可新21歲,是索契冬奧會中國隊的女子500米奪金熱門,但她在半決賽第二組開賽不久突然失去了平衡,摔出賽道。
2018年平昌冬奧會,她25歲,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半決賽中被判犯規出局,令人惋惜。
2022年,北京。從懵懂、稚嫩到堅定、成熟,這個曾經在賽場上摔倒後哽咽的姑娘,已成長為經驗豐富的老将,是短道速滑女隊的領軍人物。
波折、血淚、坎坷,始終與成功、喜悅、榮耀同行。一代代短道速滑健将,在潔白的冰面、激戰的賽場上,續寫着冬奧會與七台河不可分割的深厚淵源。
作為中國冰雪運動的“王者之師”,短道速滑隊猶如勇士手中的最鋒利的劍。截至15日15時,中國在曆屆冬奧會獲得的19枚金牌中,其中7枚和七台河有關。
這座東北小城,從未享受過如此高光時刻。
煤城的“破冰”之路
人們常說,“七台河有兩件寶,一是優質煤,二是短道速滑高手。”前者是天然形成,後者則是後天打造。前者讓城市“錢袋子”富足,後者則讓市民“腦瓜子”富有。
在誕生冬奧冠軍之前,七台河其實是一座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工業城市。從1958年開發建設以來,七台河累計為國家貢獻超過6億多噸優質原煤,是全國重要的煤炭、電力生産基地和東北地區最大的優質焦煤和焦炭生産基地、煤化工産業基地。
1983年,七台河晉升為省轄市,與雞西、雙鴨山、鶴崗并稱為黑龍江“四大煤城”。
曾經的煤炭之城,是如何與短道速滑扯上關系的?如何在“黑金時代”開辟出一條銀色冰雪體育新路?
轉變,要從孟慶餘說起。
這位功勳教練,被稱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業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孟慶餘出生于哈爾濱一個工人家庭。1969年,18歲的他被分配到七台河,在新建煤礦當采煤工人。
孟慶餘的妻子韓平雲回憶說,孟慶餘從學生時代就熱愛滑冰。1972年,他代表七台河參加冰上運動會,一舉奪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比賽三項冠軍。随後,因為在這次比賽中的突出表現,他被調入市體委,成為七台河市的滑冰教練并開始着手組建速滑隊。
七台河新的曆史,就從那刻開始書寫。
“那時候,有不少人都認為搞體育是不務正業,但他管不了這些,一個人到市體委報到去了。”韓平雲說,走上教練崗位後,孟慶餘突然忙了起來,留給家裡的時間越來越少。
孟慶餘有個綽号叫“牤子”。“牤子”,常被指公牛。速滑隊剛組建的時候,隊裡沒有像樣的冰場,孟慶餘就自己澆冰場。他自己設計“澆冰車”,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像老黃牛一樣拉着一噸多重的爬犁一點點澆冰。
“冬天天寒地凍,一場冰澆下來,人凍得手如貓咬,面若刀割,濺到身上的水滴結成冰,走起路來嘩嘩作響,幾乎成了冰人。”七台河市體育局三級調研員王宏斌說,即便這樣,孟慶餘仍咬牙堅持。
起初,他把訓練地點選在一個簡陋的露天燈光球場中。“說是房間,倒不如說是四面透風的‘鳥籠子’,晚上躺在床上,順着牆縫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韓平雲說,因為沒有取暖設備,冬季牆上總是結着一層厚厚的白霜。
孟慶餘領着孩子們修房子,搭爐子,辦食堂,澆冰場。經費不足,他就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搬來,用自己的工資給隊員們買糧食,甚至把結婚時好友送的穿衣鏡搬來,幫隊員們矯正姿勢……總之,訓練隊缺啥,他就從家裡拿啥。
“白手起家”,他就這樣把滑冰從七台河人閑暇時的愛好,推向競技體育道路。
從1985年開始,随着隊員們逐漸在國家和省市比賽中取得一些成績,黑龍江省體育局為七台河速滑隊無償提供室内滑冰場地。孟慶餘終于能帶隊員到哈爾濱室内滑冰館進行訓練。
由于訓練經費緊張,孟慶餘和隊員在訓練基地附近租用民房住宿,哪家最便宜就租哪家。最初租住的房間是隻有16平方米的棚戶房,他帶30多個孩子擠在一起。直至後來七台河市體育局在訓練基地附近購買了住房,隊員們的住宿條件才有所好轉。
1987年,對于七台河來說是個關鍵的轉折點。
孟慶餘提出将七台河重點項目從速度滑冰轉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項目。身邊人都覺得沒把握,甚至公開反對,但“牤子”脾氣上來,沒人攔得住。
當時,國際上短道速滑剛剛興起,還沒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七台河就已經把重點轉到短道速滑。事實證明,這是為七台河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1991年,師從孟慶餘、入選國家隊的張傑和隊友在當年世界大冬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中奪冠,成為七台河走出的首位世界冠軍。此後,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這四位冬奧冠軍,無一不是孟慶餘的弟子。
“私底下,我們叫他‘魔鬼教練’。”張傑說,練膽量、練耐力、練技巧、練作風,都是他常用的奇特而嚴酷的招兒。
王濛在一次采訪中說,“在和孟慶餘教練三年多的師徒關系中,他一直和我們朝夕相處,将全部心思都放在我們身上,對家裡的關心更是少之又少,是他的犧牲與奉獻造就了我們的成績。”
不幸的是,2006年8月2日,從七台河趕往哈爾濱為學生上訓練課的路上,孟慶餘因交通事故,永遠地告别了他熱愛的事業,和他熱愛的孩子們。
他去世後,趙小兵、張傑、董延海、張利增……一批由他親手選拔和培養起來的優秀教練員、運動員,接過他手中的秒表,繼續執鞭冰場,幫助更多的孩子實現冠軍夢。
1984年,趙小兵因意外受傷抱憾退役,而後被孟慶餘挖掘。1989年,她正式開啟短道速滑執教生涯。
“因為傷病,我曾經的冠軍夢破滅了,我要拼盡全力讓我的小隊員替我實現短道速滑冠軍夢。”30多年來,趙小兵先後培養出了孫琳琳、王偉、李紅爽等冬奧會冠軍和世界冠軍。
冠軍築夢的搖籃
2013年,在相關方面支持下,七台河體育中心的室内冰場投入使用,結束了這裡數十年無室内冰場的曆史。孟慶餘生前未能完成的遺憾終得圓滿。
中午時分,11歲的楊秀鉑和20多個同伴在這裡的冰面上練習滑冰。有的速度飛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的不小心摔倒,爬起來繼續“奔跑”。
楊秀鉑的家在貴州凱裡,小時候喜歡輪滑,在輪滑教練的推薦下,他專程來到七台河學習短道速滑。“聽說來這裡能當冠軍,我就來了。”
教導楊秀鉑的教練正是張傑。2014年,張傑回到家鄉七台河執教。在他們的努力下,七台河在2017年第11屆世界冬季特奧會的速度滑冰項目中斬獲4金2銀,又在2019年第15屆世界夏季特奧會的速度輪滑項目中獲得3金2銀2銅的好成績,為“冠軍之城”城市名片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張傑擔任七台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教練。她的隊伍中不僅有七台河當地的孩子,也有來自貴州、甘肅、河南、河北等其他省份的運動員。
“隻有日積月累,踏踏實實苦練滑冰技能,才能真正培養出高水平的滑冰人才。”張傑說。她每天在冰上滑行超過十公裡,她的嗓子始終沙啞,但她一直目光堅定——把孩子們送上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台。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七台河市堅持“體教結合”,建立了短道速滑特色校、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基礎班-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隊的梯隊式培養模式,形成了從學校到專業隊、從業餘到職業的培養、輸送和選拔機制。如今,短道速滑特色學校由原來的5所增加到了11所。
“這一切努力,隻為了讓運動員從起步開始,就得到正規化專業化指導和培訓。”七台河市市長李兵說。
自去年以來,通過創建“省隊市辦”基地,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隊落地七台河,使這裡的短道速滑訓練由地市級半專業隊伍提升為省級專業訓練隊,開通了直接向國家隊推送優秀運動員的通道,叩開了直通國際賽場的大門,再次實現曆史性跨越。
據統計,七台河市現有在訓運動員500餘名,教練員20餘名,在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單闆滑雪等六個大項目中,已向國家和省輸送300餘名優秀運動員,在全國短道速滑項目注冊運動員确認人數達1300餘人,是全國短道速滑項目後備人才儲備最充裕的城市。
“全市中小學體育教學把冰雪項目列為必修課程,努力為冰雪人才‘金字塔’做大底盤。”七台河市教育局副局長呂國東說。
從2014年開始,七台河市将滑冰納入中考,體育學科80分總分中,滑冰占40分。這也使滑冰得到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更多重視,越來越多學生穿上冰刀,走上冰場。
七台河已經連續23年舉辦青少年上冰雪活動,開展了23屆中小學生速滑賽。幾乎每個學校在冬天都澆冰場。從2014年開始,當地政府給予财政支持,每澆一塊冰場給學校補助3萬元。
中小學校廣泛開展滑冰課,同時加強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奧林匹克精神教育,提升學生對冬奧會常識、觀賽禮儀的理解和認知。依托體育、曆史、語文等課程資源,利用升旗、班會、講冠軍故事、朗誦、手抄報、繪畫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拼搏、攀登的信念。
據統計,七台河市每年有近6萬名學生參加冬季冰雪活動,占全市學生的90%以上。當地政府還根據情況,定期為短道速滑特色學校提供冰刀、頭盔、服裝等裝備。
“我的偶像就是範可新姐姐,我想像她一樣,站在冬奧會的領獎台上,拿世界冠軍!”李雪馨是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學三年級學生,從小熱愛滑冰,如今已是七台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的成員。
和李雪馨一樣,拿奧運冠軍,是許多七台河運動員從小就種下的夢想。
冠軍精神的傳承
走進七台河短道速滑冠軍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樓大廳上方的“金牌榜”——國家級金牌535枚、世界級金牌177枚、16次打破世界紀錄……這些都是七台河培養的運動員取得的成績。
而在另一邊,則是一面“冰刀牆”——一千餘雙運動員們穿破的冰鞋排列整齊,見證着這些光環背後的來路坎坷。
有人說,這些鞋,或許比任何獎狀、獎杯的分量更重,也更有說服力。
短道速滑的傳承,離不開冠軍文化的激勵。七台河市建設的短道速滑冠軍館,正是冠軍文化的集中展示。
冠軍館共有8層、設有“冠軍城市奠基人——孟慶餘和曆代教練”“中國冬奧冠軍第一人——楊揚”“短道速滑‘濛時代’開創者——王濛”“折翼天使的翅膀——張傑”等6個主要展廳。
一件件實物,一尊尊雕塑,一張張圖片,訴說着七台河40多年的短道速滑事業曆史。2019年開館時,王濛将自己的數十塊獎牌贈予冠軍館,其中就包括4枚珍貴的冬奧會冠軍金牌。
“七台河小城不大,但處處閃動着冠軍之光。”李兵說。承載榮耀的短道速滑冠軍館、形似冰刀的七台河西站、冠軍橋、楊揚大街等,都是這裡“冠軍文化”的體現,各年齡段、各階層的市民都對以短道速滑為代表的冰雪體育事業有着濃厚的感情。
如今,除了體育,冠軍文化已經融入七台河人的血脈,正在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創造力和趕超力,推動七台河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從前,煤炭及煤炭相關産業一度占七台河市GDP總量的50%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0%、稅收的70%、就業人口的60%。
由于可開采的煤炭資源明顯減少,七台河在2009年被确定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擺脫“一煤獨大”的産業發展模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對于老煤城七台河來說,是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
立足自身資源禀賦,七台河市将目光轉向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尋求經濟轉型路徑。
2019年6月,黑龍江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七台河市江河融合綠色智造産業園區注冊成立,是七台河市第一個超百億級項目,對當地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有裡程碑意義。
為改善營商環境,七台河市政府制定出台“黃金十條”系列實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成立服務企業項目專班,為企業提供便利和服務。
“企業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務,通過新産品研發,不斷優化産品結構、延伸醫藥産業鍊,提升産品附加價值。”黑龍江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江飛說。
轉型發展,承載着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手持鑷子,将一根根睫毛按照模具整齊地粘貼在膠條上……在七台河市衆盛眼睫毛加工廠,幾十名女工邊學邊幹。
七台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徐瑞函說,針對“礦嫂”們靈活就業、居家就業、就近就業的需求和意願,七台河市從河南、山東等地引進了假發編織和假睫毛制作産業,組織“礦嫂”培訓後上崗。
從“寶媽”、主婦到走上工作崗位,“礦嫂”齊麗瑩非常開心,不僅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增加了收入,體驗到了煤城轉型的新福利。
在冠軍光芒的照耀下,冠軍的城市将走向新的輝煌,征服新的夢想。(記者楊思琪、謝劍飛)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