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囤了好多新西蘭、荷蘭的牛奶,家人有福啦!”市民樊先生曬了條朋友圈,進口盒裝奶的照片排成了“九宮格”,下面好友紛紛評論“求購買鍊接”。
不僅網上賣得火,進口奶還正大舉攻占超市貨架。但進口牛奶真的比國産牛奶更讓人放心嗎?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一些進口牛奶産品跟消費者玩起了貓兒膩,原産地、保質期、配料表的标注十分可疑。
保質期長達一年?少營養!
這幾天,買了兩箱新西蘭進口純牛奶的吳爽心裡有些惱火。“除了保質期長一些,配料表的成分和國産特侖蘇差不多。找新西蘭的朋友打聽這個牌子能不能給孩子喝,朋友卻說沒見過這個品牌,當時我就驚呆了!”她向記者吐槽。
記者發現,商超裡流行的進口純牛奶主要來自德國、新西蘭、西班牙等國家,有的包裝上甚至直接印有中文标簽,多數品類的保質期長達12個月,而國産常溫奶的保質期基本在半年之内。
一些進口純牛奶包裝上印有“高溫滅菌”的字樣,據說這是其“長壽”的原因。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理論上說,延時超高溫滅菌技術可以生産出保質期為一年的常溫奶,但這是以犧牲牛奶品質為代價的,保質期越長意味着殺菌時的溫度更高或時間更長,營養成分也會流失更多,失去了喝牛奶的意義。
保質期那麼久,算違規嗎?“無論在國内還是國外,常溫奶保質期都沒有明确行規。”乳業專家王丁棉透露,進口常溫液态奶基本上都是“專門賣給中國消費者的”。在國外,消費者日常喝的牛奶90%都是低溫奶,必須冷藏,就是為了保證牛奶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
保質期長了,牛奶裡的生物活性物質含量也就低了。奶業質量報告特别提到了對一種名叫“糠氨酸”物質的檢測結果。“進口常溫奶糠氨酸更高,表明牛奶滅菌時受熱更高,其生物活性物質損失嚴重,營養價值降低。”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北京中心主任王加啟說。
非生牛乳當牛奶賣,不純!
純牛奶是乳制品中最受歡迎的單品之一,“純”指的是原料由生牛乳直接加工而成。不過,一些進口奶挂着“純牛奶”的牌子,賣的卻是牛奶飲料。哪怕是因營養豐富而受消費者熱捧的低溫巴氏奶,也逃不過被進口奶“模仿”的下場。
韓國的延世牧場牛奶被擺在一家超市貨架的顯眼處,1升裝賣到35元,是伊利、蒙牛同容量産品價格的三倍多,配料表則讓人看花了眼:産品類型用小字标注“調制乳”,但配料表寫的是“生牛乳”和“維生素”。“隔壁”國産低溫巴氏奶保質期多在一周左右,可韓國這款牛奶保質期卻長達15天。
記者發現,一些洋牛奶的配料不是生牛乳,而是“調制乳”,即拿奶粉還原而成。有小字标注“調制乳”的,也有花式标注“100%純牛奶”的,其實都是調制乳類牛奶,并非純牛奶,反觀國産主流品牌的純牛奶,原料皆為“生牛乳”。專家介紹,複原乳由于經過多次熱處理,雖然營養和純牛奶差别不大,但營養物質依舊有所損失。看不懂配料表的消費者,就會誤把這些洋牛奶當作純牛奶,而喝下的其實是調制牛奶飲品。
“延世牛奶根本就不是巴氏奶。”宋亮直言,一些像延世牛奶這樣需要冷藏銷售的低溫奶廠商,抓住了消費者更信任巴氏奶的心理,走高端路線賣得貴,很容易迷惑誤導中國消費者。
洋奶粉标準有異,合格率低!
在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官網上,進口嬰幼兒奶粉不合格的通報不時出現。幾天前,央視《消費主張》欄目曝光,網購的19款熱銷海淘奶粉不合格率竟然達到了42.1%。盡管如此,消費者仍一心青睐動辄四五百元一罐的天價洋奶粉。
其實,洋奶粉采用“大包粉”二次加工的新聞早已不新鮮。即便是國際知名品牌,原材料也多是脫脂奶粉,即“大包粉”,采用脫脂奶粉與其他營養素組合起來攪拌的“幹法加工”,對牛奶中的營養有所破壞。記者了解到,三元等國産奶粉品牌采取液态生牛乳為原料的“濕法加工”,品質更高。而一些洋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比例與國内标準有差異,并不利于中國嬰幼兒吸收。
專家提示,不要盲目迷信進口奶制品,消費者要了解相關乳制品常識,挑選适合自身和家人飲用的牛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