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這種抒情浪漫的詩句大家一聽,就會知道一定是出自李白之手。沒錯,确實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這樣的:我把自己内心對你的擔憂寄托給天上的那輪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伴着你平安到達夜郎以西。
詩很短,但很浪漫,很抒情,它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下面來欣賞一下全文: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譯:
等楊花剛剛落完,子規鳥啼鳴的時候,我才聽說你被貶為龍标尉,龍标那個地方很偏僻,要經過五溪才能到達。
我隻能把我内心對你深深的憂愁遙寄給天上那一輪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伴着你到夜郎以西。
你看,用白話一說,全沒了這首詩所表達出來抒情的韻味。
這首詩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的呢?這首詩大概作于公元753年,當時,正值李白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标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關于他為何被貶,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王昌齡是因“不護細行”被貶。所謂“不護細行”,簡單來說他并不是犯了什麼大問題,隻是可能在工作上不注意小節,生活上不夠檢點,這才遭到同事的謗議。
當時李白在揚州,一聽到這個消息後,内心就惴惴不安,即興寫下了這首小詩。
這首詩很短,隻有四句,但包含的個人情感卻很多很深。
在這首詩中,李白假借明月來抒發自己對好友的懷念之情和擔憂之心。語言精練,用詞樸實,讓人讀來,會感到有一絲絲的悲傷之情油然而生,不禁也為李白的好友的前途有了些許的擔憂。
詩的一開始,李白就用兩種事物,楊花,子規。楊花就是柳絮,子規是杜鵑鳥。飄落的柳絮和啼哭的杜鵑鳥,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南國三月暮春時的朦胧畫面,透露出一種讓人憂愁不已的氣氛。
此時,李白望着紛紛飄灑的柳絮,和遠處傳來杜鵑的聲聲悲鳴,想到自己的好友又有不幸的消息傳來。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讓作者為友人擔憂呢?
詩中最後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可以說是最能表達作者情懷的了。前兩句寫景物是為了氣氛的烘托,這最後兩句才是全詩的中心主題。
詩中的“夜郎”,不是我們平常認為的古夜郎國,指的是隋代的夜郎縣,今湖南辰溪一帶,而好友要到的龍标就在辰溪以西的地方。
詩人通過極為豐富的想象力,使後兩句詩特别抒情,特有人情味。他把自己對好友的關愛和擔心予以物化,讓它随着移動的明月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這樣自己才能安下心來。
詩人寄情托月的目的,一是要把自己的“愁心”、思念、關切托付給明月,或讓明月替自己,陪伴随着友人一起到夜郎以西遙遠的荒涼地方。二是要發洩自己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其實也是對當時現實的不滿。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