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行動”決不能讓縣城缺席
半月談評論員 徐甯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曆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2019年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一些東部沿海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0%。我國已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
這期間,我們堅持不懈對城市進行功能化改造。拆除棚戶區、擴建新區、治理環境、“創文”“創衛”、改造老舊小區,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也碰到不少疑難雜症: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居住條件差、公共服務跟不上……許多城市,尤其是縣城,留下了不少處于發展中間狀态的半成品,短闆弱項頗多。
一些縣城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不足,更提醒我們,有必要給縣城來場更新行動。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是“城市更新行動”一詞首次出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裡,意義重大。所謂城市更新,指的是将城市中已經不适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
上海市廢舊老廠房“微更新”後變身市民休閑地 陳飛 攝
注重對城市的更新而非擴張,是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從注重增量轉向存量挖潛的必然過渡。發達國家在城鎮化發展接近成熟期時,城市都逐步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内涵式發展”。而在人口、資金等資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其他地區面臨人口流出的大趨勢下,提升縣城存量空間功能品質,是讓民衆在縣城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我國有千餘座縣城,存在較多建設短闆和發展軟肋,城市更新行動決不能讓縣城缺席。
給縣城來場更新行動,首先要更自覺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破除“唯GDP”慣性,拒絕“攤大餅”,協調好發展經濟和改善人居的關系,提升人民群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發展城市絕不僅僅是經濟規模、城區範圍的擴大,也應是城市生活、城市文明的同步構建。否則,二者失衡,火車頭也會失去動力。過去,有的縣城隻注重發展速度和規模,服務能力、街區環境這些關乎每位市民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被忽略了,居民沒能同步享受城市發展的紅利。未來縣城更新,應以人為本,完善設施,修繕建築,美化環境,補上短闆與欠債,讓縣城作為整體的公共空間而更加宜居、親和、包容。
給縣城來場更新行動,要注重曆史文化的傳承,留住城市記憶,杜絕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城市要發展,特色不能丢。一座城市的底蘊和魅力,很重要的一部分源于它的曆史景觀和傳統街區風貌。未來縣城更新,要拒絕簡單的“複制”和“克隆”,注重保護縣城曆史風貌的完整性和地域民俗的延續性,溫柔轉身。
當然,既然是更新,就不能沒有拆除,不能沒有新建。縣城更新應實現有機更新、有序更新。既要妥善彌補城市功能在大區域範圍内的不足,适應居民生活新需要,又要保證城區原有韻味,體現縣城空間意象和格局之美。
給縣城來場更新行動,還要有問題意識,多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城市更新是一門精細的學問,加之我國地域廣大,縣城各有特點、各有難題,決不能在縣城更新中搞一刀切、齊步走,而應鼓勵各地充分聽取群衆意見,彙聚專家智慧,制定适合本地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進行探索。
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的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随着共同富裕具體舉措的落地實施,每一座縣城都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獨特的功能,建設成為小而美、小而富、小而活的新型宜居型縣城。
(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