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一張照,慢病早知道。”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醫衛界代表、委員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作為目前國内緻盲率最高的不可逆性眼病,眼底疾病的診療越來越成為業界和公衆關注的熱點。如何在全國範圍内建設上下聯動的眼底疾病規範化診療協作網絡,使患者能被早發現、早治療?如何強化我國眼底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切實提高基層眼底病的診療水平?3月9日,由健康報社、《中國衛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兩會精英彙”線上系列會議第六場召開,10多位專家聚焦話題“規範眼底病診療,為眼健康護航”,就促進公衆眼健康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 畢宏生
早防早篩早治
要擴面提速
3月5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對2022年衛生健康工作作了部署,其中一項内容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着眼推動分級診療和優化就醫秩序,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衆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
伴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國人疾病譜及用眼方式的改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等眼底疾病患者人數和醫療臨床負擔日益加重。目前,眼底病的診療在我國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公衆知曉度低,早篩意識不強,特别是早産兒、“三高”群體、高齡老人、高度近視者等高危人群的早篩不夠及時,導緻患者難以在治療黃金期得到正規和及時的治療,影響治療效果;二是眼底病的醫療資源嚴重不均衡,國際一線的治療手段還沒有得到普及,基層專業眼底醫生嚴重不足,臨床能力也普遍較低。
在早篩意識方面,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例,該病按病情進展可分為六個等級,一到三級可以選擇保守激光治療,四到六級就需要手術治療,但效果未必好,因此必須做好早防早篩早治。
在眼底病的診療水平方面,一線城市和基層之間存在着重大差異。基層地區患者大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最終确診,很多患者甚至沒聽說過眼底病。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一個體系化的抓手來快速地、大範圍地提升眼科醫生整體的眼底病診療水平,規範臨床路徑,培養專業人才。中心化聯動體系的建設,可以有效地實行上下聯動,形成國家—區域—省級—市縣—鄉鎮等多層次的轉診體系,讓患者放心地留在基層看病,确保全國的患者能夠得到同樣水平的診療服務。這些工作都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植和促進。
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 李甦雁
規範化診療中心建設
需升級提檔
作為一名醫療戰線的人大代表、一名眼科醫生,今年我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國家進一步推動眼底病規範化診療中心建設”的建議。
在我國,目前有超過4000萬名的眼底病患者,患者總數位居全球第一。這些患者若得不到及時、規範的治療,最終可能會失明。實際上,我國眼底病患者的診療率非常低,平均規範治療率不足20%。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例,這種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症之一,目前我國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應定期檢查眼底;67%的糖尿病患者從未進行眼科篩查;約90%具有治療指征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未被治療。而糖尿病患者随病齡增長,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概率會大幅增加。
上下聯動的醫聯體協作網絡是國家重點推進的學科體系化建設方向,在提升我國眼底病的診療能力上具有頗多優勢,可以提升不同地區的診療水平,同時可以對相關領域的醫生進行深度培養。以眼底學科為例,該亞專科不同于綜合性眼科,對學術基礎、臨床經驗均有較高的要求。培養一位眼底病專業醫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通過體系化的培養,可以快速實現對綜合眼科醫生的眼底專業賦能,從而高效解決目前我國眼底專科醫生不足的問題。
建議國家能夠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眼底學科發展,進一步推動眼底病規範化診療中心的建設。同時考慮到眼底病診療上的“黃金窗口期”,以及視覺喪失對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影響,建議将眼底病規範化診療中心納入國家現有醫療中心救治體系予以加強建設,使之成為六大急救中心之一。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總院長 黎曉新
加強專科醫生培養
提供更好服務
眼底病成為新增重點病種,被寫入《“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該規劃要求強化“早篩、早診、早治”,給患者提供更規範的治療方案。這讓關注眼底病診療的業内人士倍感振奮。
加強眼底病專業、專科醫生的規範化培養,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重點和關鍵。提高公衆眼底病防治意識,離不開相關眼健康科普宣傳。而眼底病專業、專科醫生是相關健康宣教的主力軍。由他們發起、把關的眼健康知識專業性、科學性更有保障。因此必須強化專科人才隊伍建設,把靠譜的科普送到老百姓身邊。
與此同時,眼底專業、眼科醫生面臨人才缺乏困境。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4.7萬名眼科醫生,其中,眼底專業的醫生不到5000人。在很多基層地區,專業的眼底醫生更是匮乏。因此,一方面要做強存量,把這5000名專業人才培養得更好,使他們更有效地做好眼底病防治相關工作;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做大增量。近年來,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等都有眼底病相關的繼續教育學習班,同時大力加強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已經收到了一定成效。
接下來,要進一步壯大師資隊伍,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分析眼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規範眼科學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推動相關診療指南與時俱進,把不斷更新的技術信息加入指南,進一步提高臨床的診療水平,帶給患者更新、更好的治療服務。
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許迅
推進光明中心項目
點亮國民眼健康
随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和“三高”發病率持續上升,我國緻盲性眼病的疾病譜正在發生重大改變。我國已經成功消除了緻盲性沙眼,白内障的緻盲率也已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眼底病患者卻在快速增多。
另一個現狀是:全國眼底病診療力量極度匮乏且分布不均衡,基層眼健康服務能力尤其薄弱。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00萬名眼底病患者走進醫院,而規範診治率卻不足20%。大量患者需要輾轉多家醫療機構才能獲得規範的診治。所以,提升患者的規範診治率,是下一步全國眼健康工作的關鍵。
《“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近視性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阻塞、高血壓眼底病變這五大核心眼底病種納入其中,同時明确了眼底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方向:推動常見眼底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制定重點疾病診療規範;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降低患者疾病負擔和緻盲率;持續推進眼科相關醫聯體建設,探索建立“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服務模式;推動落實“千縣工程”,建設縣級綜合醫院慢病管理中心,構建眼病慢病管理體系。
為推動眼底病防治體系高質量發展,光明中心項目已開展了先期探索。該項目由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牽頭,60多家光明指導中心(協作網絡管理單位)、1000餘家光明标準中心(區域規範診治核心單位)攜手,共同打造中國眼底疾病規範化診療協作網絡。
具體來說,光明中心項目要培養更多具有眼底病診療能力的醫生,推動常見眼底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制定重點疾病診療規範。同時,要構建“醫、技、護”聯合協作的眼底病管理模式,縮短患者得到正确有效診療的時間,降低緻盲率。
該項目從啟動建設到現在已有一年半。截至目前,已有20.7萬名眼底病患者被納入管理。通過先進的慢病管理模式,這些眼底病患者的複診意願大幅提升。光明中心規範的複診随訪治療,讓更多患者擺脫了低視力困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截至2021年年底,該項目已建設667家光明中心,有近萬名醫技護人員加入,并建立了信息化鍊接的全國協作平台、眼底病專科數據庫和科普知識庫。
依據我國眼底病患病現狀和趨勢,光明中心項目将會繼續擴大規模。全國約有47000名眼科醫生,項目力争讓其中1/3的醫生了解眼底病知識和基本的治療規範,努力争取在2025年将全國眼底病患者的規範治療率提高到50%。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院長 李筱榮:
以點帶面
建好光明中心“樞紐站”
一直以來,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都緻力于推進眼科疾病診療協作網絡的建設。此次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牽頭,探索打造覆蓋全國的眼底疾病規範化診療協作網絡,也就是光明中心項目,與我院的思路高度契合,我們義不容辭加入其中。
在光明中心項目中,項目單位按照服務水平、服務半徑等,分為4個層級,即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光明指導中心、光明标準中心、光明發展中心。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作為光明指導中心,目前共鍊接27家光明标準中心,覆蓋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的醫院。作為這個網絡中聯通上下的“樞紐站”,我院首先統一質控标準;其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層層推開,每個标準中心至少有2名光明指導醫生,每名指導醫生對接更多光明醫師、光明護士。我院還定期開展疑難病例讨論、現場走訪指導、實操培訓;長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走訪會、雲課堂等;建立網絡群,每周發布報告,對下屬各光明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評比。僅去年,我院就召開了11場網絡互動會議,内容涵蓋了工作進展、臨床熱點問題、疑難病例的讨論等,讓近百名基層醫生掌握了眼底病基礎診療能力。
随着上述工作的開展,光明醫師、光明護士管理的患者人數不斷增多,患者早發現率、早治療率、複診預約率也在不斷提升。
圍剿緻盲新“殺手”
要用好這些“武器”
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農村地區沙眼患病率達80%~90%,新世紀,我國摘掉了“沙眼大國”帽子,消滅了緻盲性沙眼;曾經,白内障導緻很多人失去了光明,如今,規範化手術治療全國普及,白内障緻盲率大幅下降……時代變遷中,我國眼科診療水平大幅提高,國人緻盲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
“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我們工作的新重點——眼底病。”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許迅指出,這意味着,從政府到醫療衛生界甚至全社會都要合力圍剿眼底病這個緻盲新“殺手”。此次“兩會精英彙”上,多名業界專家紛紛就此出謀劃策——
做到“三早”,需要下功夫加強科普
在陝西省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張紅兵看來,眼底病治療非常注重窗口期。一旦延誤了這個最佳治療期,恢複視力就非常困難。“因此,早篩、早診、早治對于眼底病意義重大。”張紅兵表示,要實現“三早”,首先要加強科普,提高眼底病的知曉率。
張紅兵認為,眼底病知識的科普要細分對象,分類加強:一針對眼科專業領域人員,可以通過像光明中心項目這樣的全國性眼底疾病規範化診療協作網絡建設,提升各層次專業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診療技能,打通眼底病專業知識普及的“最後一公裡”;二針對非眼科領域的專業人員,要加大專業知識教育範圍,讓能接觸到眼底病高危人群的其他專業醫護人員腦子裡有這根弦,在臨床中發現患者視力下降,要考慮其眼底病的可能性,做好診療轉介銜接工作;三對于普通公衆,要加強社會層面的科普,多管齊下,把眼底病的防治知識推廣出去。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總醫院眼科主任梁歌還提出,在科普過程中要講技巧、重實效,“制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吸引公衆對眼底病的認知興趣。要重視專業、權威媒體的作用,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制作高質量的科普作品,讓眼底病知識抵達每一個人”。
織牢網底,把規範化診療推到基層
做好“三早”的同時,診療服務也要跟得上。現實中,眼底病診療水平存在較大地區差異。如何讓患者第一時間都能得到專業、規範的治療,是與會專家們讨論的重點。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周瓊坦言,其所在的江西省就存在各級醫院眼科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越到基層,診療質量越難以保障。“從2008年開始,我們每年通過舉辦繼續教育學習班的形式,為基層眼科醫生搭建學習的平台,幫助他們提高眼底病的診治能力。”周瓊介紹,近年來,網絡平台成了基層醫生培訓的新手段,使得高層級醫院和縣級醫院的聯系更加緊密,基層醫生的學習更加便捷、所學内容也不斷更新。
借助已有資源、新技術手段,提高眼底病的篩查能力也很必要。“圍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我們建立了篩查中心,以此把糖尿病的篩查下沉到社區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劉慶淮表示,基層醫院不一定有比較完善的眼底診斷檢查設備,但可以上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信息。“通過數據處理、人工智能手段,将基層采集到的患者眼底影像信息進行分析,再經過三級醫院進行輔助診斷,可以把一些眼底病患者盡早篩出來。”
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的周希瑗教授見證了重慶市在開展光明中心項目後的巨大變化。“重慶農村約有3千萬人口,做好農民家門口的早診早治尤為關鍵。”周希瑗介紹,“現在重慶有18個光明中心,其中近一半建立在區縣一級。借助光明中心項目開展的基層醫生規範化培訓、線上教育、上下聯動的疑難病例讨論、精英訓練營、規範質控培訓,基層的診療水平提高很快。如果區縣的醫生自己能解決問題,就盡量指導他們診療,幫助他們提升水平;不能診斷和治療的病例,就轉到大醫院來,确保患者得到及時規範治療。”
均質服務,體系建設需多頭發力
要做好眼底病的規範、分級診療,為患者提供均質化的服務,質控是“牛鼻子”。“怎麼做好質控?關鍵是完整性。”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底科主任劉堃認為,“要通過質量體系建設,把眼底病患者的檢查數據錄入完整,這是進行相關質控的抓手。”
光明中心項目也是質控體系建設的一個好抓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眼科宋豔萍教授以玻璃體腔注藥術為例,介紹這種眼底病治療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該項治療通過往玻璃體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長因子藥物,可以在短時間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更好地控制病情發展。“過去,玻璃體腔注藥的注射率不到30%,參加光明中心項目以後,已經提高到了90%。”宋豔萍說。
“規範體系建立以後能不能發揮作用,還要看相關制度的落實情況。尤其是指南的解讀,存在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理解偏差。在基層,這種理解偏差更為明顯。”河北省眼科醫院院長王莉菲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團隊進行深入解讀以及大力推行。要把規範化體系真真切切地用到每個眼科醫生的工作中,用到每個基層科室,确保它充分發揮作用,讓患者受益。
整理:健康報記者崔芳 王潇雨 謝文博
編輯:于夢非
審核:闫龑 徐秉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