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以怎樣确認一個人的死亡為主題,提供一個敏感的思考話題。其中主要有腦死亡判斷派和反對腦死亡判斷派,故事和現實都有鮮明的對比例子,有些人大腦損壞而其他機體正常,有些人大腦正常卻在等待心髒移植。主流的觀點就是人類的生存由意識的存在決定,而意識就由大腦運作體現。但是大腦和意識的關系還有很多未解的謎題,所以誕生了類似這本書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忒休斯之船……
忒休斯之船第一層,一條船經過長年累月的修補,最後100%的材料都已經替換了,它還是那條船嗎?或者換一種說法,把一棟樓拆了重建,還是那棟樓嗎?大部分人可以回答“不是”,甚至可以改名叫做新某某樓。
忒休斯之船第二層,部分替換,如果那條船替換了50%呢?這裡就比較傷腦筋了,但可以先保留着。或者那條船隻替換了1%呢?就補了一塊木闆,它還是那條船嗎?這裡大部分人可以回答“是”吧,換作其他例子也一樣明顯。
忒休斯之船第三層,假如那條船什麼也沒有替換,它隻是平靜地放着一陣子……
以上,鋪墊好了,我們回到人體身上。人體由各種細胞組成,細胞各有壽命。
第一,假如對比七年前我們的細胞全都替換過了,我們可以說現在已經不是七年前的自己了,七年前的自己已經不存在了。試着回憶七年前的自己,或者看着自己七年前的照片,那種陌生感,仿佛就是看着另一個人,沒有過多的細節,隻有各種記憶碎片組成的時間鎖鍊。
第二,其實“第一”是不可能的。因為大腦神經細胞不能被新陳代謝替換,正常大腦神經細胞壽命不少于人類壽命,這就是大腦的特殊性所在,隻因其他細胞都會被定期替換,其他器官也能被移植,所以人體這艘忒休斯之船,大腦有它不被替代的特殊意義。除了生理上的不可替代性,同時它也是意識的載體,所以腦死亡被判定個體死亡是理由充足的。
第三,其實“第二”也是一種迷障。回看标題,為什麼是存在與死亡,而不是生存與死亡?生存與死亡,可以簡單理解為意識的存在與消失,我們的意識依靠大腦存在,依靠記憶延續。假如人群集體失憶了,就像一群巨嬰突然降臨世間,一切重新開始,意識沒有了延續,就像100%替換後的忒休斯之船,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意識已經不是以前的意識了,就像新某某樓一樣叫做新意識。這種特殊情況,就是存在與死亡。它一直存在,但舊的它已經死亡了,哪怕隻是換了意識而沒有換大腦。
幸好完全失憶隻是特殊情況?回想一下我們的記憶,其實就像流水,十年前的這時候在幹嘛?一年前的這時候在幹嘛?昨天的這時候在幹嘛?十年前的水已經煙消雲散,一年前的水也無影無蹤,昨天的水也隻是逝者如斯。記憶在排着隊等着消失……
時間,這一無形之手,在替換着我們的記憶,在更新着我們的意識,新的記憶和意識又會主觀地改變我們舊的記憶和意識。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每一秒我們都在死亡與誕生,每一刻都可以是全新的自己,斷開時間和回憶的迷障,這一刻你會得到大無畏的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