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主人公孔融出身名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
但最終孔融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處死,這不禁令人瞠目結舌。
那麼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的呢?
背後的隐情又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孔融死亡背後的秘密。
名門之後,正直雅士孔融不光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據史書記載,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恩師,因此他的家族是“世受皇恩”,可以說在整個漢王朝,孔融的家族是地地道道的名門望族。
出生在這樣環境下的孔融自然是自幼飽讀詩書,四書五經六藝可以說是樣樣精通,因此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遠近聞名了。
東漢當時的名士李膺曾高度評價孔融,認為孔融日後必是曠世奇才。
孔融正直的一面從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來了。
在孔融十六歲那年,當時有個名士叫張儉,在朝為官時因剛正不阿得罪了權貴、大太監侯覽,後來侯覽深恨張儉,要緻張儉于死地。
張儉提前得到了消息便逃出了京城,于是侯覽假借皇帝的命令要求各個州郡緝拿張儉。
張儉逃出京城之後,跑到了孔融的哥哥孔褒家,可當時孔褒不在家,隻有孔融在家。
張儉認為孔融太小,不想連累孔融,就沒有把被朝廷緝拿的事情告訴孔融,并打算離開。
孔融見張儉臉色不對,便說道:“我哥哥雖然不在家,但是我作為弟弟就不能盡地主之誼招待你嗎?”
于是留下張儉在孔家住下了。
不幸的是,張儉留宿孔家的事情最終還是被侯覽知道了,侯覽大怒,下令捉拿孔融孔褒張儉三人。
提前得到消息的孔褒事先把張儉送走了,自己則和弟弟孔融被侯覽抓住了。
本來張儉是來投靠孔褒的,而且孔褒和張儉的關系世人皆知,本因定罪于孔褒,可孔融說:“收納藏匿張儉的是我孔融,跟我哥哥無關。”
這句話讓審理此案的主審官大吃一驚,認為眼前這個隻有十六歲的孔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日後必成大器,于是就把這件事上報給了皇帝。
皇帝聽了之後驚奇不已,認為孔融正直且富有犧牲精神,值得褒揚,于是下令特赦了孔融和孔褒,孔融也因此事遠近聞名。
後來孔融得到了司徒楊賜的賞識,被召入為官。
朝中大臣們認為孔融年紀輕輕就成為司徒掾屬,肯定日後必有作為,于是争相巴結交好孔融,送了很多禮物來賄賂孔融,但孔融都一一回絕了。
不光如此,孔融還暗中調查朝廷大臣以及官宦子弟中的貪污腐敗問題,有些貪污腐敗的官員害怕被查就警告恐吓孔融,讓他别多嘴。
但是孔融完全不怕這些威脅,搜集到了證據之後便上報給了楊賜和皇帝,為朝廷鏟除了不少貪官污吏,一時間孔融名揚天下,甚至成了當時剛正不阿的代名詞。
年少時期的孔融就如此剛直,日後的孔融更是成了當時人們心中的楷模。
北海父母官,入京參朝政公元189年,東漢王朝的内部發生了巨大震動。
大将軍何進為了鏟除與他作對的“十常侍”,聽從了袁紹的建議,召外将董卓入京。
可還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就等不及了,自己隻身入宮去殺十常侍,結果被十常侍反殺了,然後十常侍劫持了皇帝逃出京城,這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亂”。
董卓在來的路上殺散了十常侍,迎奉皇帝回了京城,然後把持了朝政。
日子久了,董卓就有了謀逆之心,想先廢了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再自立為帝。
但此舉一定要得到朝廷大臣的支持,于是董卓就召開會議征求大臣們的支持。
可董卓剛把他的想法說出來時,孔融就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認為董卓是大逆不道,言辭說得非常激烈嚴重。
說得董卓啞口無言,因此他對孔融懷恨在心,但是孔融是孔子之後,家族勢力龐大,連董卓都畏懼三分。
為了報複孔融,董卓想了個馊主意,把孔融調到黃巾賊最猖獗的山東北海國擔任國相。
孔融到了北海國之後,勵精圖治,對外修補城牆,擴充軍備以對抗黃巾軍;對内開辦學校,召集流民,分發田地,讓百姓安居樂業。
一時間北海國豐衣足食,國富民強,慢慢成為了東漢亂世中的世外桃源,北海國的百姓為了感謝孔融,尊稱孔融為“孔北海”。
董卓被殺之後,京城和中原地區陷入了戰亂和動蕩,這和繁榮富強的北海國成了鮮明的對比。
随着時間的推移,争霸中原的諸侯們漸漸地被消滅,最終隻剩下袁紹和曹操兩個諸侯勢力最強大。
有人就勸孔融投靠他們其中之一,但孔融認為袁紹曹操二人都有篡漢的想法,不願意投靠他們。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昌之後,便把許昌改為國都,稱“許都”,并且用皇帝的名義強行征召孔融入朝為官,孔融無奈,隻好入京為官。
孔融是漢王朝的老牌大臣,因此在朝中孔融擔任了一個“将作大匠”的職位。
每次朝會孔融都到場,無一缺席,并且多次給曹操提出非常良好的建議與意見,甚至這些建議和意見幫曹操改善了對朝廷的掌控能力。
這讓曹操對孔融刮目相看,開始視孔融為心腹知己。
但就是從這時候,孔融仗着自己是漢室老臣,孔子之後,慢慢地對曹操開始怠慢,一步步惹怒曹操,最終被曹操下令處死。
這又是這麼回事呢?
輕慢權臣,口無遮攔公元200年,袁紹曹操兩方爆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告終,而袁紹也在戰敗不久去世,但袁家偌大的家業也是有繼承人的,比如袁紹的三個兒子。
但袁紹的三個兒子并不團結,甚至互相攻伐,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了袁紹三兒子袁尚的大本營邺城,破城之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搶先一步入城,不光搶劫城中百姓的财物,還強納了袁紹的二兒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為妻。
這件事其實是很不光彩的,孔融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就寫了封信給曹操。
信中說當年周武王讨伐纣王,攻下纣王的國都之後,就把纣王的妻子賞給了周公,因此曹丕強納甄宓這件事并不過分,甚至合情合理。
曹操也是愛讀書的人,在看了孔融的來信之後驚訝不已,因為書中沒有這個記載。
曹操覺得可能是自己書看得不夠多,于是就開始翻書,翻了很久也沒看到這段記載,于是曹操很疑惑,就寫信問孔融是什麼意思。
孔融回信說,按照曹丕公子現在的做法,當時是應該這樣的。
曹操這才明白孔融這是變着法挖苦諷刺自己的,但是曹操沒有生氣,起碼表面上沒有生氣。
因為就如前文所說,孔融是孔子的後代,而且孔融家族勢力龐大,曹操這會剛入主中原,需要像孔融這樣的大家族支持,因此沒有對孔融動怒。
不光孔融喜歡有事沒事的挖苦諷刺曹操,就連孔融推薦給曹操的“人才”也喜歡這樣幹。
早些年孔融擔任過選拔官員的職位,曾給曹操推薦過一個人才叫祢衡。
祢衡有着出口成章、過目不忘的才能,但是他恃才傲物,看不起除了孔融以外的任何人,當孔融推薦他給曹操之後,祢衡壓根沒當回事。
因此曹操後來多次征召祢衡入朝為官,祢衡就稱自己有精神病,不願當官,也不願見曹操。
孔融知道之後就來勸祢衡,說你就算再看不起曹操他也是當朝丞相,他多次叫你去你不去是在說不過去,祢衡這才起身去見曹操。
可見着曹操之後祢衡也沒個正形。
按照漢朝規定,下官見上官是要穿官服的,祢衡不光沒穿官服反而穿着很破舊的草衣去見曹操,曹操手下的人覺得祢衡這樣很不尊重曹操,但曹操也是個灑脫之人,不在乎這些。
正好這天曹操正在大宴賓客,旁邊有專門敲鼓的鼓吏在演奏,曹操問祢衡會演奏鼓嗎?
祢衡回答說會,于是祢衡就走到鼓吏面前,脫光衣服穿上鼓吏的衣服開始演奏鼓,一開始還算正常,可演着演着就不對勁了,甚至開始辱罵曹操,這就是“擊鼓罵曹”的典故。
罵完之後祢衡自然被趕出了宴會,但曹操因為是丞相,為了彰顯他“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氣度,他并沒有責備祢衡,但他把這筆賬記在了孔融身上。
因為這個人是孔融推薦的,曹操認為孔融是借着祢衡來諷刺自己,便對孔融恨之入骨。
如果孔融隻是在這些小問題上罵罵曹操,曹操最多也就恨孔融,斷然不會殺孔融的,但孔融在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上也和曹操作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在官渡之戰前夕,當時的實力對比是袁紹強大而曹操弱小。
袁紹在官渡這一個地方投入的兵力就超過了十萬人,而曹操僅僅在官渡布防了不到兩萬人,這讓朝中很多人覺得袁紹是不可戰勝的。
比如孔融就是這麼認為的,孔融說,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兵精糧足,遠不是曹操能對抗的。
因此他建議曹操投降袁紹,一是為了中原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二是曹操自己可以保全性命。
但在戰争時期散布投降論調是決不允許的,孔融這樣做更讓曹操下定決心要殺死孔融。不光如此,孔融還有其他嚴重的政治立場問題,比如封侯問題。
孔融曾多次上書給漢獻帝說,按照漢王朝四百年的慣例。
京城千裡之内不封侯,可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後已經是武平侯了,封地就在京城千裡範圍之内。
孔融這話什麼意思呢?
表面上是想把曹操的封地遷到京城千裡之外的地方,實際上是想讓曹操遠離京城的政治中心,讓曹操還政于漢獻帝。
這是嚴重的政治傾向問題,是曹操不可觸碰的底線,最終曹操忍無可忍,在公元208年南下征讨劉表之前,就把孔融殺了。
但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家族勢力龐大,孔融作為孔家的代表人物,要殺他談何容易?
于是為了名正言順的殺孔融,曹操給孔融編織了一系列罪名,并且把這些罪名公之于世。
不忠不孝,慘遭冤殺
曹操給孔融編織的第一個罪名就是“不忠”。
不忠于誰呢?
當然不是他曹操,而是不忠于大漢王朝。
曹操給孔融編織的這個罪名有證據嗎?
當然是沒有直接證據,但是有一些隻言片語。
當時負責監察百官的禦使大夫郗慮曾向曹操舉報說,孔融說過一句大不敬的話,曹操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就給孔融定下了不忠的罪名。
孔融說了什麼話呢?
這句話的原文是“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因為孔融是孔子後代,自幼受到儒家學識影響,因此按照孔融的意思,能治理天下的人,是要有知識才能的,不一定要姓劉。
因為按照古代劉字的寫法,卯金刀加起來就是個劉字。
但在曹操的理解裡,這句話的意思變成了“能當皇帝的何必是姓劉的呢?”
那如果按照曹操理解的意思,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謀反的言論了。
最重要的是,郗慮跟曹操說,這句話是孔融說的,但孔融到底說沒說這句話,這就不得而知了。
曹操給孔融編織的第二個罪名是不孝。
但孔融是孔子之後,一直崇尚儒家學識,儒家是以孝為先,孔融怎麼會不孝呢?
當群臣都對孔融不孝這個說法保持懷疑的時候,曹操出來解釋了。
曹操說,孔融說過這樣的話:孔融說父親母親對兒女是沒有恩情的,為什麼呢?
首先父親對兒女沒有恩情,是因為父親之所以生下兒女目的是為了自己快活。
母親對兒女也是沒有恩情的,因為母親就好比一個罐子,孩子好比罐子裡的物品,物品從罐子裡倒出來之後還跟罐子有什麼關系呢?
雖然這兩條罪現在看來簡直就是莫須有,是不是孔融自己說的都搞不清楚,但是在當時影響極壞。
要知道漢王朝是以孝治國的,又是把儒家當做國教的,一個孔子的後人居然有着不忠不孝的罪名,那沖擊和影響力該有多大?
這導緻孔融在當時影響極壞,甚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不敢給孔融單獨立傳。
而孔融就是因為這樣的罪名被曹操冤殺了,實在令人唏噓。
結語
孔融的死,雖然說是那個時代無可避免的悲劇,但也跟孔融自身有很大的原因。
當時的實際掌權者是曹操,孔融不管再怎麼看不起曹操,也不該心高氣傲,口無遮攔地去諷刺曹操。
雖然最後孔融是被曹操冤殺的,但是一步步把孔融推向死亡深淵的,正是孔融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