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瞳賣到斷貨美瞳好賣嗎?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美瞳為何成了暴利産業?中國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美瞳市場亂象頻生價格方面,同一産品售價相差數倍,國産仿進口的産品價格翻了好幾倍;銷售方面,按照醫療器械要求銷售美瞳産品的商家更是少之又少,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美瞳賣到斷貨美瞳好賣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美瞳為何成了暴利産業?中國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美瞳市場亂象頻生。價格方面,同一産品售價相差數倍,國産仿進口的産品價格翻了好幾倍;銷售方面,按照醫療器械要求銷售美瞳産品的商家更是少之又少。
暴利産銷 “貼牌”後售價翻倍
美瞳是涉及眼部安全的醫療器械産品。一片片色彩各異的美瞳市場背後卻不像看起來這般“美麗”。中國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内售賣的大多數美瞳産品采用的仍是代工生産模式,換個标簽利潤即翻倍。
“國内售賣的美瞳産品幾乎都來自同一家或者幾家代工廠。”一位美瞳産品經銷商對記者表示,有的品牌美瞳産品可能會在原産品出廠後再進行二次加工,但基本上成本都在10元以内。“隻是外包裝上的品牌值錢,産品都是一樣的。”
換個包裝售價就能相差幾倍?記者以美瞳生産商的身份撥打了廣州一家代工廠,對方表示,美瞳産品的起訂數量是5000片—10000片,最低價格為2元左右。在得知記者沒有自營品牌時,工廠方面表示也可以為其“貼牌”,并為記者聯系相應的品牌代理。“第一次做美瞳生意,可以找一些名氣小的品牌,做低價銷售,等到線上店鋪的流量起來了,還可以更換其他品牌。如果訂貨量達不到5000片,也可以直接向代理商訂貨。”對方說。
記者查詢一些電商平台發現,美瞳産品的銷售價格十分混亂,同一款産品甚至出現三四種價格。以博士倫旗下的一款美瞳産品為例,官方旗艦店中,單片産品的價格為80元,但是在多家标注“代理銷售”的店鋪裡,同款産品的價格為58元—70元不等。記者詢問上述店鋪客服,對方表示,産品不是假貨,都是同一家工廠生産的,隻是拿貨的渠道不同。
“國内用自己的工廠生産美瞳産品的品牌非常少,産品都是一樣的。”上述廣州代工廠推薦的美瞳代理商小王向記者透露:“因為成本足夠低,所以每個代理手裡有自主的定價權,市面上賣得越貴的美瞳代理差價越大。還是從幾十元一副的小品牌做起,容易回本,風險也小。”
國産當作進口賣 銷售資質不達标
90後女生小美在某社交平台發文稱,一款名為Etoe的進口美瞳産品緻其眼睛過敏、紅腫。小美告訴記者,她就是因為看過很多國産美瞳産品的安全事故消息,專門找了一款進口美瞳産品。在維權過程中她也了解到,她所買到的這款标榜進口的産品或也是在國内代工生産的。
記者查詢電商平台發現,多數标注“進口”字樣的美瞳産品在标簽頁并未顯示醫療器械資質的相關證明。
在Choli旗艦店,記者就其銷售的一款标注“進口”字樣的美瞳産品向客服詢問相關資質,客服向記者提供了濟南蜜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醫療器械資質證書。而記者電話詢問濟南蜜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方卻表示,公司隻生産國産美瞳産品。
“有些美瞳品牌可能與海外進口美瞳品牌有合作或者租借了品牌的名稱,就在店鋪上打上了進口。隻是用了品牌的名稱,産品還是在國内生産的。售價也因此高了一些。”國内某美妝新銳品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還有一些企業做的是“倒手生意”,因為國内的生産成本低,日韓等一些廠商會在國内購買大批的産品,再運往海外貼标簽,然後再銷回到内地。産品的價格也會翻好幾倍,但消費者最終買的還是國産。
值得關注的是,美瞳作為涉及眼部安全的第三類醫療器械産品,與人工心髒瓣膜、人工腎同屬一類,而在銷售方面,卻很少有企業按醫療器械的相關要求銷售。國家藥監局發文強調,“美瞳”作為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上市前需要通過安全性、有效性的評價,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後方可生産、銷售和使用,其生産企業需要取得《醫療器械生産許可證》,經營此類産品的商家需要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
記者在另一個美瞳品牌提供的印有廈門日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醫療器械資質的相關證書中發現,廈門日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化妝品批發、化妝品零售,并不包含化妝品、醫療器械等産品的生産。對此,記者向該公司緻電詢問,但截至發稿電話尚未接通。
“醫療器械的相關證明是由代工廠提供的,一家代工廠同時生産好幾個品牌,所以也會出現幾個美瞳品牌用同一個證明文件的情況。”上述美瞳代理商小王坦言,也很少有消費者會關心醫療器械證明文件上的批号和名稱。
此外,依照廣告法第十六條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二)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三)與其他藥品、醫療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醫療機構比較;(四)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但記者在電商平台發現,大多數品牌都在首頁打出了“某某明星同款”的宣傳語。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一些美瞳商家利用明星同款這種吸引眼球的宣傳手法來打“擦邊球”。相關商家利用明星同款蹭流量吸引眼球、刺激消費、擴大市場的做法,是違反廣告法的有關規定的。這種“擦邊球”行為既會受到一定的行政處罰,同時受害的消費者也有權要求不法商家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
資本競逐 行業發展亟待規範
值得關注的是,國内的美瞳市場十分受資本青睐。今年以來,MOODY 、4iNLOOK、KILALA可啦啦、可糖CoFANCY等幾家國産新銳品牌紛紛刷新融資規模。
産業咨詢機構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到2025年,隐形眼鏡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10億元,其發展空間或超過歐美市場。而70%線上購買隐形眼鏡的人會購買美瞳,美瞳的興起直接帶動了日抛型産品的增長,而日抛型的客單價會更高,無疑帶動整體銷售額的上升。
資本助推下,美瞳市場有望實現規範化嗎?業内人士認為,突破代工模式或是美瞳産業規範化的關鍵一步。目前國内美瞳産品大多出自甘肅康視達科技集團、吉林瑞爾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和晶碩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美妝營銷從業人士孔思瀚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資本的注入或能推動美瞳品牌在研發方面下更多的力氣,突破現有的代工模式。有些品牌已經搭建了自己的生産線,做出了“一模一片”的标準。未來,隻有有實力、有技術、有積累的企業所生産的産品在市場中掌握足夠多的話語權,不規範的小廠家小品牌才有可能被淘汰出市場。
“短期内,美瞳品牌很難在價格和品質上面做好權衡。” 上述國内某美妝新銳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品牌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成本,相關部門審批再經過至少2年時間,産品很難實現盈利。也期待資本能夠培養和扶持一些正處在上市初期的新銳美瞳品牌,形成獨立的美瞳産業供應鍊,更好地幫助消費者獲得更高質量的、更安全的美瞳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