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科舉制,先來個自我介紹吧:
姓名:科舉制
生卒年月:隋炀帝——1905(1300多年,高壽哦~)
出生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延續,使得世家子弟世襲做官,這些官二代養尊處優慣了,當官不是把好手,嚴重影響皇帝的辦事效率,廣大寒門子弟中也有有才之人,卻因為門第的原因,才能得不到發揮,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的局面,假如說皇帝是個得過且過的皇帝也就罷了,偏偏他們的皇帝是一位有為之君,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夢想,官員的現狀對皇帝夢想的實現,實在是拖後腿拖到了大腿根。皇帝需要一種新的選官制度,來選拔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官場,真正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讓皇帝有如虎添翼之感,而不是之前的蠹蟲。
性格特征:公平,隻要你有才,你就來,來者不拒,不分門第,不分高低貴賤(怎麼樣,是不是很溫柔)
發展階段: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入場券。 鄉試: 省考,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 國考,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面試,是科舉制度最高屬級别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号,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号;三甲若幹名。(層層選拔,千淘萬漉,沒有兩把刷子肯定是幹不來的)
偏愛:大部分生命中最喜歡四書五經,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說武舉(選拔個武将,強身健體,強兵富國)殿試(這個除了考生具有真才實學之外,還需要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因為面試官是當今天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後來的八股文等等
作用:肯定作用很大的,要不然能在曆史長河中存在1300多年?主要作用就是幫助皇帝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給出身寒門的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光耀門楣的機會,附帶着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自我介紹完畢,你們是不是對我了解差不多了呢,下面我給你們講幾個和我有關的奇聞轶事。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傅善祥
在科舉制存在的1300多年中,共有文武狀元六七百人,但是說到女狀元,知道的人卻不多,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也是惟一的一位——傅善祥。
說起傅善祥來,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傅善祥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多次參加科考不中,後來花錢買個監生,在家當起了老師,這樣傅善祥從小便接觸到一些書籍,耳濡目染,不過好景不長,八歲的時候,父母雙雙故去,原先的書香門第瞬間垮落,原先的琴棋書畫相伴瞬間成為記憶,哥哥把傅善祥拉扯到十三歲,就把她送到了婆家(父親在的時候,給她指腹為婚了)丈夫小她6歲,也就是7歲(哎呀,媽呀,小學生,不得不感慨,古人結婚就是早啊)。厄運之神還是沒有放過傅善祥,在她18歲的時候,她的12歲的丈夫(初中生)也去世了,她不僅守寡了,而且還成了兩頭嫌,娘家不疼,婆家不愛,婆家看她姿色俊美,才智過人,就想把她賣到青樓,換幾個錢,沒成想,傅善祥發現了公婆的計謀。連夜逃走。
後來太平天國開科考試,允許女在參加,傅善祥在科考中一展文采,一舉奪魁,曾經父親努力多年,屢次不中的狀元傅善祥第一次科考就中了,此時,久眠地下的父親是該感到欣慰呢,還是該感到心酸呢?
賦詩一首,感受一下傅善祥的文采
舻聲聽未了,山水送孤帆;
對面青如畫,回頭綠滿岩。
半空雲袅袅,一帶水巉巉;
船尾澄流迥,峰腰旭照銜。
青疑留古岸,翠欲上征衫;
流響驚凫雁,濃蔭郁桧杉。
這首詩清新自然,寫的景很有畫面感,讀之,有身臨其境之感。
中狀元之後,傅善祥就進入太平天國的公務員,開始當秘書了,剛開始的時候,是給楊秀清當秘書,後來太平天國的老大洪秀全聽說了傅善祥的事情,據說才貌雙全,洪秀全挖牆腳,這樣傅善祥給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者當秘書,當然,這個秘書不隻是處理政務,有時候也處理一下生活(大家都懂得,不再贅述)
傅善祥的死成為一個謎,一種說法是,天京事變後,死了,還被扔到秦淮河裡;第二種說法是和洪秀全的一個屬下私奔隐居了,不管是哪一種,有一點我們是确定的,她肯定是魂歸天堂了,至于哪種方式,不必深究,我們隻需要記得,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有一位女狀元,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狀元——傅善祥,她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證明了一點,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就夠了。
年齡最大者——尹樞
尹樞,尹樞生于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試中狀元時年已71歲,尹樞也被稱為“古稀狀元”。是科舉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除此之外,尹樞中舉還有個毛遂自薦的故事。那年,主考官杜黃裳是第一次擔任主考官,苦想選才公允之策,三場試畢後他對衆舉子道:“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怎麼就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者計五百餘人,大家面面相觑。尹樞上前問道:“不知您有什麼吩咐?”杜黃裳道:“沒有人寫榜。”尹樞道:“我願從命。”寫到狀頭時,杜黃裳問:“寫誰較好?”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尹樞毛遂自薦做狀元,一時間轟動朝野。
尹樞的故事很勵志,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夢想,因為有時候夢想可能來的比較晚。對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平時少喝酒多吃飯,手抽煙多鍛煉,隻要身體好,狀元不怕老。
年齡最小者——朱虎臣
朱虎臣生于開明的宋代,年僅9歲便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标。朝堂之上他面對群臣,從容鎮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被朝中大臣贊譽為神童,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官封承信郎。不得不佩服朱虎臣的才智和勇氣。
範進中舉
科舉制的存在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繁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篇家喻戶曉的文章《範進中舉》,範進中舉前後,嶽父的态度,中舉前的頤指氣使,嫌棄數落,到中舉後的小心謙卑,恭恭敬敬,衆相鄰在範進中舉後各種恭維巴結,作者描寫的淋漓盡緻,諷刺的酣暢淋漓。雖然這是一部文學作品,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幾條信息:1.科舉真的很好,可以光耀門楣,可以揚眉吐氣,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也就是古代讀書人削尖腦袋才加科考的原因吧,;2隻要科考中獎,吃喝不愁啊,就連别人看你的眼光都是帶着亮的。
登科後——孟郊
唐朝是繁盛的時代,唐詩是這個時代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在這顆明珠裡,也可見到科舉的影子。
不管怎麼說,科舉制在中國曆史上存在1300多年,對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深遠,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考試就要讀書)。我們現在再看這段曆史,這種制度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正是這種智慧和毅力才使得中華文明的繁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