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華山文學)
父親是家裡的天,為我們遮風擋雨,為我們過上更好的幸福快樂生活而奮鬥着!
父親是家裡的山,為我們家過上好日子,不怕辛苦、不怕累,任勞任怨!
父親像一個大将軍,統領我們全家脫貧緻富。父親年輕時特能幹,不但是種菜高手,而且還能打一手好算盤,鄉親們送一外号“鐵算盤”。後來,父親擔起了村幹部一職,兼會計,有一次三咀四河(農業社時,吉家咀,雷家咀,王家咀,聶家河,董家河,曹家河,官道河)的會計速算大比拼,還有鄉政府的一個幹部拿電子計算機一起參加算帳,我父親得了第一名,鄉政府獎勵了一個皮革手提包,在當時的年代,是多麼神氣的象征。
我小時候體質差,父親總是偏袒我,從不打我,也不讓我們幹農活,我們院子隻有二個窯洞,二層的窯洞原先住着祖父祖母,我剛出生哪年便雙雙過逝,一層窯洞住人,做飯,存糧,全在窯洞裡,我們一家五口住在一個大炕上,母親在煤油燈下給我們納鞋底,做衣裳。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父親成了七十歲的老人,我已成了中年,為了生活過得更好,父子間聚少離多,父親母親生活在農村,我和媳婦在城裡做小賣賣,供倆孩子在城裡讀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夫妻倆齊心努力,我們零七年在城裡買了房,安了家。當時買房是三室兩廳的,就是想讓父親母親和我們一起生活,誰知父親母親卻一口拒絕,說農村散坦,空氣好,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耕種等理由不來城裡住,就這樣多少年來沒少花錢交物業費,他們二老隻是偶爾來城裡一趟,辦完事又匆匆回到鄉下,他們放不下家裡的事情,他們離不開村裡的鄉親,我們兄弟仨人每周六領孩子們回家陪他們吃一頓飯,谝谝家常,父母總嫌我們亂花錢,嫌我們回去買的物品太貴,太多,說他們在家裡不愁吃喝。
母親是文化人,懂很多知識,總教育我們兄弟好好做人,做好人。母親是村裡她那一輩人裡唯一上過百所高中的人,當過幾年民辦老師,因我兄弟拖累辭了工作,做了全職家庭女主人。
母親知道我們兄弟、媳婦們、孩子們都愛吃什麼菜,吃什麼飯,飯桌上七碟八碗每次都跟過年一樣,看着我們津津有味地吃飯,他和父親樂得像小孩子一樣。父母親是我村上唯一不讓我們分家的人,他們二老讓我們在城裡各幹各的,各過各的,回到家後必須座一張桌子,吃一鍋飯,住一個院,每逢回家時,家裡頓頓飯開兩桌,熱鬧的像過盛會一樣。多少年來,我們兄弟間、鄰居間、孩子們從未發生過矛盾,小事搶着辦,大事商量辦,相處非常融洽,村裡好多人都很羨慕,經常向父母親取經,怎麼與兒子兒媳好好相處。
返城時間到了,大夥兒總是戀戀不舍,父母給我們又是裝各樣的蔬菜,又是裝她蒸的一袋袋蒸馍......
背景
就在前幾天,父親可能是摘花椒累了,身體生病了,買了好多藥,效果不太好,最後決定讓父親在城裡打吊針。
母親在家裡摘花椒,打完針父親就來店裡吃一碗我親手做的刀削面,父親看到我每天辛苦,很是心疼,總想給我在店裡收收桌子,掃掃地,吃完飯着急回去,說在店裡陪陪我,晚上必須回到家還要替母親幹家務。
父親和我同睡一張床,父子倆這是近三十五六年來第一次同床睡,父親給我講了我小時候的往事,說到高興處,很自然地笑出聲來,笑得是那樣開心,說到我小時候的不幸時,也偷偷落淚。
一周時間匆匆而過,今天早上父親簡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行李,便要去醫院打吊針,臨走時父親告訴我,他打完針後就要搭公交回村裡了。我和媳婦說了好多理由都留不住,我勸父親說:明天早上我開車送你回去,但父親還是沒有答應,扛着他那簡單的行李走了。
望着父親漸漸遠去的背景,我止不住熱淚模糊了雙眼!
中午時分,父親坐上車後打電話給我,千叮咛萬囑咐,讓我中秋節一定要把兄弟和孩子們都領回家吃月餅。
父親急着回去幫母親淘麥,浪(磨)面,蒸月餅馍,蒸十五的獻馍(花馍)。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是一寶,感謝老天爺讓我們家有二老,擁有一對寶,讓我們做一輩子幸福快樂的孩子!
作者吉曉飛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吉曉飛,男,陝西合陽人,退役軍人,喜歡用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熱愛,退役不褪色,不忘初心使命,自主創業經營開心麻辣燙,誠信經營,熱愛慈善事業,熱愛文學寫作,曾在省内外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文學作品上百篇,備受讀者青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