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上就不能評副教授了嗎?“正教授,是高校最高的學術頭銜成為正教授是學者新的人生起點之後該如何确立未來的奮鬥目标,是每一個成為正教授的學者所應思考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35歲以上就不能評副教授了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正教授,是高校最高的學術頭銜。成為正教授是學者新的人生起點。之後該如何确立未來的奮鬥目标,是每一個成為正教授的學者所應思考的問題。
”
正教授,學術領域中最高的學術頭銜
正教授(full professor)是世界上很多高校最高的學術頭銜。英語的“教授”(professor)一詞源于拉丁文,意指一位在藝術或者科學領域中的專業型或專家型人才。
在英國、英屬國家以及北歐地區,教授是一個較為稀缺的頭銜,是一所大學中學術領域最高級别的職務,隻有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從事學術研究并公認取得很高學術成就者,才會被授予“正教授”頭銜。
據統計,在英國的大學中,隻有大約10%的教師才能獲得教授職稱。
這一點,美國、加拿大的高校與英國有顯著的不同。
在北美,“教授”這個詞,可以泛指所有教師,一位青年學者進入高校就是“助理教授”,往上是“副教授”,最後才是“正教授”。
由此可見,北美的“正教授”,甚至是那些傑出的正教授,才能與英國的“教授”相提并論。
但無論如何,“正教授”是高校最高學術頭銜已是公認的事實,它代表着一種學術成就與學術地位。
無論中外,很多學人一生所追求的夢想或者人生的一大夢想,就是獲得這一最高的學術榮譽。
當然,無論中外,在“正教授”這一頭銜之上,也都設有似乎比“正教授”頭銜還要高的比如講座教授、校聘教授、特聘教授、傑出教授等五花八門的教授頭銜,但實際上,這些都不過是從“正教授”的頭銜演化而來的産物。
說到底,他們都還是“正教授”之一種。對于學者而言,如果不想在獲得正教授頭銜之外再繼續奮鬥,成為“正教授”足矣。
在美國,成為正教授的平均年齡區間大概會在30~40歲。在中國,現在“正教授”的年齡越來越偏向年輕化。
過去,一位學者要想成為正教授,可能要到50歲之後。但現在,一個努力奮鬥者,40歲左右成為正教授已經變得司空見慣。即便是在青年時期不易獲得晉升機會的人文學科,在35歲左右成為正教授也已經屢見不鮮。
我們知道,以美國為例,正教授可以不退休,或者說,退休與否全憑個人意願。
如此說來,如果35歲成為正教授、70歲退休(當然,也有學者到80歲還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那麼,他就有35~40年的學術生涯。
在中國,即便按照現在60歲退休的硬性規定,一位35~40歲年齡的學者在晉升為正教授之後,也至少還有20~25年相對漫長的學術年齡。
晉升為正教授,對于絕大多數學者來說,實際上意味着邁上了人生的一個新台階。
無論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還是剛剛步入中年,在奮鬥多年成功晉升為“正教授”之後,該如何确定自己今後的奮鬥目标,也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成為正教授之後,該選擇做什麼
2019年1月6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發表了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埃塔學院(Marietta College)曆史教授麥克丹尼爾(Kathryn N. McDaniel)的文章《你是正教授了。現在該幹嗎?》(You’re a Full Professor. Now What?),其中表達了對于成為正教授之後的困惑與思考,相信對大多數人會有所啟發。
麥克丹尼爾講述了個人經曆,他在成為正教授之後,開始感到多年的研究領域看上去不那麼吸引人了,如果照此走下去,就會走進一條死胡同。
未來該向哪裡去?換句話說,未來要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用在哪裡?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在思考之後說,自己在考慮未來時,有四大問題值得反躬自省。
首先,這是否有趣?
他說,之所以進入學術界,首先是感到好玩,對于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感到興奮,也深深地被其所吸引。
他在讀研究生院時,雖然很貧窮,似乎也很無助,但一心一意沉浸其中,就因為熱愛學術。因為熱愛,才會覺得閱讀、寫作和從事的學術研究樂趣無窮。
他說,在晉升為正教授之後,知識世界之門向自己敞開,再也不用擔心有人告訴自己這個研究不夠學術、那個方向不夠有價值。現在,可以随心所欲地選擇學術領域,并做自己的研究。
為此,有些教授會在自己原來的領域或者相近的領域繼續深入挖掘從而做出更大的成績;而有些教授則完全轉向全新的領域,遠遠超出自己原有的興趣與愛好。
換句話說,當上正教授之後,你可以去研究真正喜愛的學術領域。在教學上也是如此,自己可以選擇并設計自己喜愛的教學話題。
他說,因為自己樂此不疲,學生的反響也非常好。
其次,這是否有助于增長或者開發新領域?
新的領域可以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名學生,從而走出“舒适區”,在新的學術增長領域中尋找到新的學術興趣。
因為成為正教授,自己也完全有信心和有能力去開拓新的領域。有些學者則去參加學術會議,與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
總之,嘗試新的道路,重新進入新的學習軌道,找到新的研究興趣,完全可以成就學者新的人生樂趣。
再次,這是否與自己深切向往的事務相關聯?
很多時候,有些工作并不令人感到有趣,也不會有新的研究領域增長點,但卻有機會針對自己所深切關心的事物去表達個人觀點,推動某項運動,倡導某種主張,那麼,這就值得自己花時間和精力去做。
麥克丹尼爾說,作為一名正教授,不僅意味着有豐富的經驗,更意味着可以讓自己所處的地位與所擁有的制度權力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比如,為學校或者校外機構以及當地社區服務,他們可以因為教授的咨詢意見和建議而受益。換句話說,可以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為政治或社區服務。
最後,這是否讓自己有足夠的成就感?
麥克丹尼爾指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不做行政管理工作,可能少有事務能夠滿足自己内心深處那種再度提升的願望。因此,找到讓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工作,将成為學者的一個重要選擇。
對于學者來說,學術發表、成果出版、課堂教學、行政管理、遊走世界、公共事務等等,都可能成為讓他們感到充實而有意義的工作。
麥克丹尼爾說:“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去做一件事時,我都會想想上述四個問題,至少能夠讓我對其中一個問題說‘是’的事情,我就可以選擇去做,否則就主動放棄。唯如此,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學者、教師和教授。”
正教授,意味着承擔更多的責任
對于絕大多數的學者來說,在成為正教授之前,無論對學術是否真的有興趣,大都會俯下身子投身教學,也會盡量投入到學術研究之中,尋求更多的發表和出版機會,為自己晉升積累更多的學術成果。
一旦成為正教授,大都會松一口氣,甚至一到幾年時間都止步不前。但對于大多數正教授而言,依照慣性前行,乃是常态。
當下的中國,雖說成為正教授之後,還有更多的學術台階在等着你,比如朝着更高的教授分級(從四級到一級)邁進,努力成為博導,抑或朝着長江學者、傑青、院士等更高的頂尖方向去努力,但總體來說,僅隻守護着“正教授”的頭銜而不為更高的台階所動,則是大多數學者的選擇。
在美國的一些高校,當一位學者晉升為正教授之時,大都會收到來自教授評審委員會的一封信。
這封信會要求教授牢記一點:“正教授”這一角色其實意味着要對學校事務與學校管理工作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是的,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是包括校方和師生員工對大多數有着“正教授”頭銜者的期待。這一點中外皆然。越是有更高頭銜者,擁有的就越不僅僅是一份榮耀,更多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和人們更高的期待。
我自己在36歲時被聘為正教授後,對自己所設定的目标之一,就是今後多為他人着想與盡可能地多多幫助他人,以回報那些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給予我幫助的人、回報社會。
這不是高調,而是可以做到的現實。
現在,我也經常對一些晉升為教授的青年教師說這樣的話。這是一種回報,回報那些在你個人成長道路上對你提供了幫助的人——去幫助那些(像你當年那樣)需要幫助的人。
比如,說小了,可以多為自己所在的系部、學院和學校多做工作;說大了,應該多為這個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成為正教授,意味着學者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唯有及時更新人生目标,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才能在未來做出新的貢獻,成為一名出色的“正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8-01-16 第7版 海外)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号,這些訂閱号将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将我們“星标”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号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标”,搞定!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