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可以過的更好,你為什麼選擇留下?”
中國青年報曾就“北漂”展開過一次調查,當時的結果是這樣的:51.9%的北漂選擇留在北京,其中在京居住超過3年的人口占據30.5%。
從淩晨六點就開始擁擠的地鐵站、徹夜燈火通明的商業街,在“逃離北上廣”的呼聲中,依舊有大批人馬飛奔向這座繁華的都市。
而以北京這座城市為題的影視作品并不多,但巧的是似乎總是會跟爆款二字扯上關系。
07年的《奮鬥》是六個剛畢業大學生的情感生活和事業奮鬥;12年的《北京愛情故事》是一群“流浪”在北京的年輕人在現實面前所做出的選擇......
直到今天,終于有一部不再是群像的北京故事,
沒錯,你大概已經猜到我今天要說的是——《北京女子圖鑒》了。
要說這部劇在這個大IP遇冷的四月,是真的火了一把
上線4個小時播放量就高達1.2億、28小時破了2億;相信關于這部劇的文章上周也已經持續刷爆了你的朋友圈了吧。
而關于這部劇的口碑,卻是有趣的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兩極分化。有人說這部劇拍的現實、也有批它三觀不正▼▼
不過這種觀感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們不去探讨它的三觀究竟正不正,隻來探讨下這部劇為什麼能成為爆款之作。
共鳴,大概就是這部劇能夠大火最重要的原因。
《北京女子圖鑒》是一部鏡像劇,它就像一個多面的棱鏡,每個人都從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
《北京女子圖鑒》雖然是改編自《東京女子圖鑒》,但它并沒有照搬東京的故事,而是結合了北京的現實狀況。
女主陳可,一個來自成都的女大學生,24歲,有姿色,上過大學,不願将就過一生,因此隻身來到北京。
“這座閃光的城市”令她興奮眩暈,一座座宏偉的高樓大廈、一輛輛急速開來的列車,初來北京的陳可還對生活充滿了向往▼▼
可是,她也很快被現實狠狠碾壓了一頓又一頓。
看着出租車上的計價表,剛到北京就被狠狠“宰”了一頓,相信這是很多北漂們都有過的經曆吧;
投了很多份簡曆,滿懷期待的參加面試,卻總是會被問到同樣的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來北京。
當你眼中有光的說出“為了夢想”的時候,可能在面試官眼中是不屑,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每個來到這座城市的年輕人不都是沖着“夢想”這兩個字而來嗎?
然而遭遇的卻是一次次的打擊,期待的月薪從6000降到5000,再到不敢提要求▼▼
工作壓力外,租房又是另一大難題。
在這裡,你可能會遇到一心想要非禮你的合租人;
或許會半夜提着行李,無家可歸,獨自一個人在深夜流淚;
當然,更多的北漂族是住在一個信号不好又狹窄的地下室;
它同樣照出了女人現實的人生。
每個年輕女孩,或許都想過靠男人。
她想過要依靠同學情誼。
剛到北京的陳可,投靠住在清河的一個男同學,也靠着他獲得了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但工作後,陳可發現寄快遞、拿外賣......這些并不是她來到北京的目的,于是她選擇了離開;
她想過靠男人的資源。
遇到萍水相逢的吳總,吳總帶她出入高端場合,她看到北京的飯局:大家如何各懷心思拉資源,又雲淡風輕卯足勁展示自己▼▼
吳總幫她挑螃蟹肉、下車的時候扶着車門,她以為是愛情的時候,吳總大方說:往身上撒點酒,回去老婆以為是應酬,好交代。
她明白了,她隻是飯局的“一個陪客”。她笑别人的谄媚,人家卻早笑透她的天真。
那個時候的她說,“全城女孩都搶穿的水晶鞋,不如自己掙錢買一雙”,那才是她的目标;
陳可換了新工作,也終于交到勢均力敵的男友。
可是再次跳槽拿到更高薪水時,男友卻不高興地說“有欲望的女人,讓男人不喜歡”,于是陳可選擇了分手▼▼
是的,在這個故事裡陳可曾想過依靠男人,但是現實卻在一次次的告訴她,女人需要獨立。
它還照出了北京的飯局文化。
一個完美的北京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一個都不能少▼▼
最後一個走并送走所有賓客的吳總是設局人,負責控場,讓所有人交換聯系方式,負責插科打诨,也負責打掃戰場▼▼
對待劉總犯得“珠海是海南”的笑話,全桌子的人竟然應聲附和;
而初次參加這種飯局的陳可,自然就是飯局中必不可少的“花瓶”。
花瓶未必龌龊,更多是一種社交需要,大佬招呼舞蹈學院畢業生即興舞一曲,那女孩從容起身,騰騰就翻個跟頭▼▼
這就是北京飯局最平常的一幕而已。
這面鏡子,還照出了職場文化。
陳可換的第二份工作,剛入職場就被告知“站隊”這一職場“潛規則”;
在人脈不如女經理的男經理需要人手幫助時,卻沒有一個員工肯站出來幫忙;
女員工的一段話道出了殘忍的真相:他給你禮物了?他承諾給你加工資了?沒有你為什麼要為他賣命。
女經理請下屬吃飯,陳可不識趣地問為什麼不叫另一位經理。
女經理含笑點她一下:幹脆一起去和另一位經理加班去吧!
鏡子裡,甚至還照出了都市男女文化。
帶陳可參加飯局的吳老闆,臨别時往身上噴白酒被陳可撞見後,坦然地回答:老婆管得緊,這樣才能避免被盤問。
一句話,既道出了緣由,又禮貌地讓女孩打住心中剛剛燃起的火苗。
另一個讓許多女性共鳴的細節是:總經理帶陳可一起出差,半夜打電話說自己有一包煙忘在她背包裡了,讓她送過來。
等到女主想明白,趕緊給前台打了個電話,自己掏錢買了包煙,讓前台送到總經理房間。
這應該也是一個面臨突發職場性騷擾的女孩,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所能想到最好的對策了。
《北京女子圖鑒》短短的六集,雖有戲劇所必須的誇張,但也已經引起了一衆北漂族的共鳴▼▼
但一部好的劇并不是隻有“感同身受”這一張牌可以打。
與時下動不動就40、50集的冗長影視劇相比,《北京女子圖鑒》的節奏快的驚人。
一集一個故事,六集下來女主已經從一個處處碰壁的小白成長為了一個靠着自己能力拿下高薪offer的精英▼▼
而這樣的快節奏,不也正是北京這座城市帶給很多來到這座城市的人的最初感受嗎?
其次,在細節上,《北京女子圖鑒》處理的也還算不錯。
陳可剛到北京,坐在出租車上看到的地标建築——鳥巢。2008年的北京不正是剛剛開完奧運會,整個國家沉浸在一種巨大的自豪和喜悅中嗎?
陳可用的手機是滑蓋的諾基亞,相信2008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人手一部這樣的手機吧▼▼
再看職場中交流的工具,現在的年輕人估計會問:這是什麼鬼?
但在當時,這個叫做MSN的軟件,還是最重要的職場交流工具;
佳佳家中挂着的北京地鐵地圖,現在四通八達的10号線,那時候還隻修了一半;
赫赫有名的金錢豹自助餐那時候還在,298元一位▼▼
有人說,《北京女子圖鑒》是陳可和她的十一個男人的故事,
但其實,我更想把它形容為,一部百态衆生相。
誠然,這是一部大女主題材的影視劇,毫無疑問陳可是這個故事裡的大女主。
但是,在看過這部劇之後,我不僅看到了陳可,還看到了代表芸芸衆生的很多其他人。
先來說陳可,她代表了一類北漂姑娘,她們或許不夠完美,但她們不缺野心。
六集的劇情,陳可跳了三次槽,而每一次跳槽都比上一份工作要好,直到第三次她終于獲得了七千的月薪;
面對熠熠生輝的世貿天階、擺在櫥窗裡的限量包包,你是不是也像陳可那樣踮起腳尖拼命去碰觸▼▼
為了得到它,甚至背上沉重的卡債▼▼
虛榮心,是年輕人的利器,也正是這份想要最好物質的虛榮,讓我們有野心去追求更好的機會。
在陳可的人生中遇到過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是一種人的代表。
被安排相親,對方抽煙、抖腳,從頭到尾用家鄉話招呼她“哪天一起打麻将”,那是自我不顧女生感受的人的代表;
陳可的媽媽托關系給她安排工作,月薪2000多塊,“你不知道多少人打破頭想進來”,那是一心隻想讓子女安穩過一生的父母的代表;
初來北京,遇到的那個看到美女就兩眼放光的男同學,那是色欲熏心的男人的代表;
一個見過一次面的女人一個電話就能随叫随到,卻還總是自稱“很忙”的吳總,那是有色心沒色膽,想要通過女人來尋求自我價值的代表;
經濟适用男張超,每天24小時電腦不離身、吃自助餐也要提前做攻略,那是沒有人脈、不靠關系,隻靠自己打拼到高位的普通人代表;
陳可的女同事姚梅,深谙職場之道并且十分舍得給自己花錢,那是時刻準備以身體交換來成功上位的代表;
陳可第三任老闆,那是曾經被婚姻傷得遍體鱗傷後才終于懂得自我獨立的女性代表;
也正是這一個個不同類型的人,共同構成了這個故事,而同樣他們也投射出了一個微型的社會。
當然這部劇也有瑕疵的地方,比如它最大的争議點:似乎把北京這座城市過度的妖魔化了▼▼
不過畢竟這是部影視作品,有些誇張的成分才更符合影視劇一貫規則不是?至少這部劇裡面沒有因為你可憐就白送你玉米的大叔!
批評也好誇獎也罷,總之,從目前所引發的話題度和關注度來看,這部劇已然是成功了。那麼你願意給這部劇打幾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