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吾差者是吾師

說吾差者是吾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4:33:34

來源:檢察日報

說吾差者是吾師(百戲之師公義之願)1

《鲛绡記》

說吾差者是吾師(百戲之師公義之願)2

《豔雲亭》

說吾差者是吾師(百戲之師公義之願)3

《焚香記》

說吾差者是吾師(百戲之師公義之願)4

《尋親記》

  “戲劇之于中國人,好比運動之于英國人,或鬥牛之于西班牙人。”這是一位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美國學者說的一句話。前幾年,筆者協助蘇州昆劇傳習所顧笃璜先生處理《昆曲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的出版事宜,曾有機會通讀明清以來的昆曲1500餘折。閱讀中發現,不僅是大衆熟知的如《十五貫》這樣的曲本,還有大量申冤斷案折子,不論場頭之作還是案頭之作,其生命力恒久如昔,值得品咂。戲曲作品主要面對社會觀衆,大多反映弱勢群體的訴求,更容易達至雅俗共賞。在鳴冤叫屈中寄托正義、追尋正義所激起的共鳴,至今仍餘音繞梁。

  1.

  《鲛绡記·寫狀》一折,主角賈主文,是臨安的一個惡訟師。他多年來做過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心中總是忐忑不安。他深居簡出,吃素念佛,表面上稱自己年紀大了,不問世事,實際上貪婪本性絲毫未改。恰巧臨安财主劉君玉來請他代寫狀子,準備誣告沈必貴。為富不仁的劉君玉一心想娶沈必貴之女為妻,遭到沈家拒絕。與此同時,書生魏必簡奉父親之命,拿着祖傳寶物鲛绡,到臨安城與沈必貴的女兒瓊英完婚。劉君玉心生邪念,惡意狀告魏、沈兩家。訟棍賈主文不願意做這種缺德的生意,然而當劉君玉拿出白花花的銀錠時,他還是卸下了僞裝。

  賈主文不愧為洞裡赤練蛇,他刻意僞裝假意推托,劉君玉稱不惜銀錢時,就立刻表示隻要有銀兩,這個事好說。劉君玉偏又賣關子,說你既是一個積德行善的人,這個事還是算了吧,于是起身要走,賈主文跳起來就追。一來一往,一進一退,兩個醜角可憎可惡的嘴臉,由此勾畫了出來。

  面對白花花的銀錠,賈主文顧不得天上正在向他招手的觀世音菩薩了,一門心思要把莫須有的罪名硬栽在别人頭上。但錢沒到自己手中,總歸有點不踏實,于是他對劉君玉說,狀子寫得好不好,關鍵是我能不能看見“這個東西”。劉君玉故意裝糊塗,說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随即又說,自己也有個毛病,非得要看見這個狀子寫得好不好,“這個東西”才能拿出來。

  “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所有人都很清楚,可他們都心懷鬼胎,仍言裡來語裡去,不斷地相互試探,讨價還價。一個是心術不正,意圖陷害;一個是陰險惡毒,見錢眼開——原來,這兩個“東西”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寫狀》一折,幾乎都是念白,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刻畫了一個厚黑、陰險、貪财的刀筆吏形象。脖子挂着佛珠的訟師賈主文,不惜把普普通通的婚姻糾紛,擴大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欲置人于死地而後快,實在是喪盡天良。待劉君玉走後,他複又喃喃念佛,再次披上僞善的外衣。劇作家将生活中這類人的醜陋形象,用诙諧、諷刺、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昆曲藝術獨特的審美。

  2.

  清官為斷案微服私訪的故事并不鮮見,然而,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聞名的範仲淹,虛心請教茶博士的戲,便與衆不同了。這,便是《茶坊》的故事。

  宋朝時,因黃河泛濫,官府派民夫去修築堤岸。河南封邱縣的秀才周羽,也被地保黃德報充民夫,加入堤岸修築大軍。周羽體弱,為免除勞役,向土豪張敏借貸,一時無法償還。張敏觊觎周羽的妻子郭氏,欲叫周羽以她抵債,卻沒有成功,就和惡仆張千設計殺死地保黃德,移屍在周家門外,陷害周羽。同時,他買通解差張禁在周羽發配途中謀害他。郭氏用刀毀壞了自己的面容,才算斷絕了張敏強娶的念頭。

  不久,郭氏生下兒子瑞隆。瑞隆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下長大,考了進士,放了知縣。這時,郭氏才将周羽被陷害的詳情告訴兒子。瑞隆情願不做官,也要去尋訪父親。其實,周羽并沒有被謀殺,他在鄂州李員外處寄生了二十餘年,遇大赦才得以回家。父子兩人在一家飯店内偶遇,各不相識。瑞隆拿出從李員外處獲得的父親的詩集《台卿集》誦讀,周羽聞聽後大為驚奇,上前盤問底細,父子終于相認。

  《茶坊》是《尋親記》中重要的一折。河南太守範仲淹在上任前,先往茶坊察訪民情。他親眼看見張敏、張千主仆的惡霸行為,又從茶博士那裡探知周羽一家被害的經過。曲本中的茶博士是醜角,他頗有頭腦,不會輕易向人說出真實情況。但,“路逢俠客須呈劍,不遇才人不獻詩”,一旦說了,便擲地有聲。

  作為一出小醜看家戲,說、噱、唱、念、演,一應俱全,沒有足夠的功力拿不下來。茶博士要在範仲淹面前把周羽的冤案從頭訴說一遍,揭露惡霸張敏為富不仁、魚肉鄉裡的劣迹,卻又不能無所禁忌。他的訴說方式,并非泛泛念白,而是一種角色的投入。一條堂布是茶博士的角色象征,也是極好的道具,一會兒成狀紙,一會兒又成了鎖鍊,靈活多變。說到新任太守到任,周娘子告狀時,他頭頂堂巾為狀紙高呼:“啊呀爺爺,冤枉呀!”前四字用自己的嗓音,“冤枉呀”三字卻學女聲,誇張地再現了周娘子攔騎告狀的情景。

  茶博士知道範仲淹是“京中下來的”,敏感地察覺他的身份不凡。為了讓範仲淹盡可能聽懂,他一邊說一邊模仿别人的聲音與形象,諸如周娘子、張敏、小老爺、新太守以及衙役、樂人、鼓手等,他們的年齡、性别、身份不同,角色行當也不同,然而無不惟妙惟肖。茶博士一人飾多角,讓小小的一個茶坊,幾乎成了社會的濃縮。他既訴述了冤情,也完成了自身的性格塑造。《茶坊》以倒叙的手法,通過茶博士口述曾經的故事,在昆劇舞台上尚不多見,也是最難表演得精彩的一折。

  這折戲,與其說是描寫範仲淹,還不如說是刻畫了茶博士。

  3.

  明萬曆年以後的昆曲中,愛情題材占很大比重,《焚香記》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湯顯祖在分析《焚香記》優點後說:“此獨妙于串插結構,便不覺文法拖沓,真尋常院本中不可多得。”《焚香記》講述的是王魁與敫桂英的愛情故事;而《陳情》一折,寫敫桂英在海神廟哭訴負心的王魁并自缢身亡的故事,強烈地表達了對于不幸遭遇的反抗。

  名伎敫桂英在雪中救下秀才王魁,并以身相許。王魁在敫桂英的關愛激勵下,發奮苦讀,藉此改變命運。在進京赴考途中,敫桂英把他送至海神廟,王魁盟誓:“男不重婚,婦不再嫁,永不變心。”然而僅僅過去了兩年,王魁高中以後,很快将當初的誓言抛之腦後,招贅相府而休棄了敫桂英。

  曾經似水如魚,相濡以沫,然而,随着人生命運的巨大變化,負心郎不由自主地開始蛻變,這是中國古典戲劇中的常見情節。在男權社會中,對男人的譴責恰恰代表着文化上的覺醒與反抗。從對敫桂英的真情,到功名至上的薄情,再至沉浸在“脂香粉媚”、錦衣玉食的富貴鄉的負情,王魁的這一段心路曆程是無奈的、糾結的,也是真實的。

  悲痛欲絕的敫挂英,隻能到海神廟陳訴冤情。她哭訴的唱詞,悲怆憤激,催人淚下。這個情重如山、怨深似海、才華出衆的青樓女子,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同情,連海神廟裡的海神爺也為之感動。她用香羅帕自缢身亡後,海神爺終于準了她的訴狀,命判官引敫桂英鬼魂進京尋找王魁。此刻的敫桂英,即便以死抗争,也要訴請冤情,讨回公道,赢得自己應有的權利。如此弱勢女子,心頭仍充滿了争取合法權益的正義感,哪怕是成了鬼魂,也美麗動人。

  《豔雲亭·癡訴》一折,與《焚香記》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名叫蕭惜芬的女子,為了避仇而裝瘋賣傻。她一心想替父申冤,經人指點,去找一個街頭算命的瞎子先生諸葛暗。諸葛暗真的把她當作癡瘋女,不肯理她。她就窮追不舍。如此一訴一拒,一悲一怒,使這折戲悲喜交集,亦莊亦諧。

  蕭惜芬本是樞密使的女兒,家道變故後,她在市井間活了下來,白天外出乞食,晚上寄居于廟中,以裝瘋賣傻來掩飾自己的身份,卻又執意奔走鳴冤,心理壓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街市中,算命先生諸葛暗因為救了書生洪繪,已經好幾天不敢出來做生意了。當他聽聞衣着邋遢的蕭惜芬在街頭,正被頑童們欺負,有人居然用磚頭當作米糕來騙她時,覺得十分可憐,便趕走頑童。蕭惜芬本是裝癡,當得知對方就是諸葛暗,就急切地打聽洪繪的去向——她父親很欣賞洪繪的才華,曾想招他為婿,自己與他有過詩詞唱和。

  諸葛暗是一個激于義憤,搭救善良、有過人智慧的人,隻是此刻還沒弄清原委,就故意取笑她:原來你是想男人想癡的!還要起啥卦呢?蕭惜芬急着解釋,又無法把話說分明。諸葛暗猜不透她的來意,隻當她癡,說了一番刻薄話,就要離她而去。蕭惜芬拉着他的拐杖不放,諸葛暗不理蕭惜芬,推開她,下場了。蕭惜芬看見有人來,不得不裝成瘋子嬉笑,笑了兩聲,才低低地哭了起來。随即,她又焦急地去尋找諸葛暗,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一個要強自愛、忍辱負重,急需向人訴說鳴冤的女子,形神具備地出現在舞台上。

  “百戲之師”“百戲之祖”,昆曲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戲曲表演的典範。“婉麗妩媚,一唱三歎”,昆曲藝術形式精緻,内涵深厚,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每一折曲本多姿多彩的舞台形式組成一幅幅瑰麗的畫卷,代表着普通人對正義的呼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