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武生“活關公”侯少奎在封箱演出《單刀會》結束後謝幕,惜别舞台。
昆山當代昆劇院演員王婕妤在舞台上場門等待。
大師傳承版昆劇《牡丹亭》展演期間,飾演杜麗娘的王奉梅在“磨戲”。
年過半百的昆曲演員柯軍利用轉場換角間隙搶妝換裝。
昆山市澱山湖鎮湘蕾藝術團彙報演出後台,昆曲小演員即将“挂帥出征”。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一帶,起初被叫作昆山腔,後經數十代傳曲人不斷改良演繹,終被尊為“百戲之師”。2001年,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由此再次煥發光彩。
2017年,“昆曲回家”系列活動在江蘇省昆山市啟幕。其間,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等全國八大專業昆曲院團,以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表演團體選派的55位昆曲名家齊聚昆山,同台競演經典昆劇《牡丹亭》,别有一番緻敬先賢、飲水思源的特殊含義。這是發生在昆曲故裡的一個大事件,我也借此機會認識了一大批昆曲人。然而在公衆面前,這些昆曲人在台下的真實樣貌、喜怒哀樂卻少有人知曉。于是,我開始用相機記錄昆曲傳人在台下、幕後和戲外的精彩故事。
在拍攝過程中,我通過長期跟蹤拍攝昆曲傳人的狀态與故事,記錄他們在當下昆曲保護、傳承和發展中的執着曆程與事業探索,以喚起全社會對昆曲這門古老藝術的珍視與關愛。我堅持選擇人文紀實而非環境人像的攝影風格,大量使用中長焦鏡頭在不幹擾被攝者的前提下,以平視的視角抓取動人瞬間,睜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張開嘴巴聊,放開手腳拍。
通過這些照片,我希望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全社會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撰文/攝影:韓承峰,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昆山市文化館館長)(韓承峰)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