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0三八年,自稱大夏皇帝的黨項族首領元昊,率領西夏軍進攻北宋。宋仁宗急忙命令邊境将士抵抗。那時候,北宋在西邊駐防的兵士有三、四十萬,要打退西夏本來不難,但是這些人馬分散在二十個州,幾百個堡寨,各路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通氣,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訓練,作戰能力也不強。元昊率領的西夏騎兵,卻集中指揮,機動靈活。這樣宋軍抵擋不了,節節敗退。
過了兩年,西夏兵又大規模進攻延州,宋軍打了個大敗仗。宋仁宗大為惱火,把延州知州撤了職。另外派大臣範仲淹和韓琦到陝西去指揮抵抗西夏的戰争。
範仲淹、韓琦剛到陝西,就有人向他們推薦當地駐軍中一名叫狄青的軍官,英勇善戰,有大将的才幹,可以重用。範仲淹正需要将才,聽了這話,很感興趣,要部下把狄青情況詳細介紹一下。
原來,狄青本是京城禁軍裡的一個普通兵士,他從小練得一身武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加上膽壯力大,被選拔當上了小軍官。
西夏的元昊稱帝後,宋仁宗派了一支禁軍到邊境去防守,狄青也随軍去了陝西保安。
不久,西夏軍進攻保安。保安的宋軍多次被西夏軍打敗,兵士們一聽說打仗都很害怕。守将盧守懃為了這事正發愁。狄青主動要求讓他擔任先鋒,抗擊西夏軍。
盧守懃見狄青主動提出願意當先鋒,自然高興,就拔給他一支人馬,跟前來進犯的西夏軍交戰。
狄青每逢上陣,都要先換一身打扮。他把發髻打散,披頭散發,頭上戴着一個銅面具,隻露出兩隻烔烔有神的眼睛,手拿一支長槍,帶頭沖進敵陣東挑西殺,西夏兵士自從進犯宋境以來,沒有碰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他們看到狄青這副打扮,已經膽寒了。狄青和宋軍猛沖了一陣後,西夏軍的陣腳大亂,紛紛敗退。狄青乘勝追擊,帶領宋軍沖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
捷報傳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興,就将盧守懃和狄青都提升了官職。狄青功勞最大,被提升四級。宋仁宗還想把狄青召回京城,親自接見。後來因西夏軍又進犯渭州,調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見的打算。叫人給狄青畫了肖像,給朝廷送了過去。
以後幾年裡,西夏兵不斷在邊境各地進犯,弄得地方不得安甯,狄青前後參加了二十五六次大小戰鬥,受了八處箭傷,從沒有打過一次敗仗。西夏兵士一聽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鋒。
範仲淹聽了部下的推薦,立刻召見狄青,問他讀過什麼書。狄青出身小兵,識字不多,要問他讀過什麼書,他自然答不上來。
範仲淹說:“你現在是個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隻靠個人的勇敢是不夠的。”接着,他還鼓勵狄青有時間盡可能多讀一些書。
狄青看到範仲淹這樣熱情鼓勵他,十分感動。從那以後,他便利用打仗的空隙時間,刻苦讀書學習。不過狄青讀書是有針對性的,他不讀之乎者也,而是專門研讀兵書兵法。幾年後,他把秦漢以來名将的兵法都讀得很熟,為他日後屢建戰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宋仁宗把他調回京城,擔任馬軍副都指揮。
宋朝有個殘酷的制度,為了防止兵士開小差,當小兵的都被刺過字。狄青當小兵的時候也被刺過字。過了十多年,狄青當了大将,但臉上還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見他以後,認為當大将的臉上留着黑字,很不體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後,敷上藥,把黑字去掉。
狄青說:“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戰功把我提到這個地位,我很感激。至于這些黑字,我甯願留着,讓兵士見了,知道該怎樣上進!”
宋仁宗聽了,很贊賞狄青的見識,更加器重他了。後來,把他提拔為管理全國軍事、邊防的樞密史,這是宋朝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微,勸仁宗不該把狄青提到這麼高的職位。但是宋仁宗這時候正在重用将才,沒有聽這些意見。
狄青當了樞密史,有人總覺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稱。有一個自稱是唐朝名相狄仁傑後代的人,拿了狄仁傑的畫像,送給狄青說:“您不也是狄公的後代嗎?不如認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謙虛地笑了笑:“我本來是個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機會得到高位,怎麼能夠跟狄公高攀呢。”說得來人無話可答。
範仲淹是狄青的恩師,按道理說狄青算得上是範仲淹的嫡系人馬了。可是範仲淹這個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喜歡提拔自己人,他是非常公正的一個人。
這就導緻了狄青認為自己在範仲淹這裡不可能得到提升,至少提升的速度不是很快。年輕人總歸有些急功近利,所以這個時候的狄青開始更換門庭,投靠韓琦了。
其實投靠韓琦跟投靠範仲淹是沒什麼分别的,至少最初他們倆還是戰友。不過為了修建洛水城這件事,兩個人之間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矛盾。
韓琦年輕些,所以做事不計後果。他吩咐尹洙找人給範仲淹添堵。而尹洙選擇的這個人便是狄青。狄青得知對方是範仲淹的時候,居然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這件事。
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狄青會背叛自己的恩師呢?因為他需要往上升遷,隻有不斷為上級做事,才能得到升遷的機會。
狄青不僅将範仲淹的手下劉滬給抓了,而且還對他大打出手,事後害怕被追究,甚至打算殺人滅口。這件事是狄青一生最大的污點,當然可以有很多理由為他辯白,不過他做了這件事卻是鐵闆釘釘的。
這件事出了以後,範仲淹對狄青算是死心了。從此狄青徹底成為了韓琦這邊的人,但是韓琦真的會善待狄青嗎?狄青還是太天真。
為韓琦做了這麼一件大事,徹底成為了韓琦的人。但是範仲淹是好惹的嗎?一系列彈劾口誅筆伐,韓琦壓根就頂不住這樣的壓力,狄青因為這件事幾乎被處死。
多虧了範仲淹大人有大量,總覺得狄青是個人才,就算人品差了點,至少可以為大宋建功立業,索性也就沒有治他的死罪。
範仲淹不僅為朝廷舉薦人才沒有私心,廉潔奉公,忠貞于國,其心如青天白日,而且治家嚴正,教子有方。
“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這是《宋史.範仲淹傳》中的一段話。說他富貴以後,若非招待賓客,日常菜肴絕無兩種以上的肉食,妻子、兒女隻是滿足基本的溫飽而已。
範仲淹日常以儉約訓導兒子,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最不願意的,是看着你等安享父官的富貴俸祿。”
第二個兒子純仁結婚時,自作主張,計劃請匠人以高貴的绮羅制作蚊帳。範仲淹知道後十分生氣,把兒子召來,厲聲斥責:“吾家素清儉,安得亂我家法!”并警告說:如将羅帳拿來家中,“當火于庭”。( 明.劉元卿《賢弈編》)純仁省悟,痛切自責,将制作羅帳事作罷。
範仲淹對子女不嬌慣,不放任,從嚴要求。任職蘇州知府時,曾首創郡學,把“師道”确立為教育的重心,聘請名儒胡瑗為首席教授。胡瑗到任後,出于培養德才兼備學生的考慮,制訂了一套良密學規。學生中多有官二代、富二代,因胡瑗管教嚴厲,不遵從教導,甚至逃學。
《宋史.範純祜傳》載:身為父母官的範仲淹,把兒子純祜送去就讀,鄭重告誡務必尊敬師長,遵守規制,不得有絲毫怠慢。純祜年未滿二十,屬學生中年齡最小,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盡行其規”。同學們見知州之子如此尊師重教,紛紛收斂行迹,專注于學業,郡學面貌為之一新。
《宋史.範仲淹傳》評他“好施予,泛愛樂善”,言傳身教對小輩影響很大,【宋】惠洪《冷齋夜話》中記載:他在睢陽任職時,指派二兒子範純仁去姑蘇運五百斛麥子。純仁船到丹陽恰遇好友石曼卿,得知石因親人病故無錢運柩回家,便将麥子連船贈送,助其還鄉。純仁回去後,向父親禀報石曼卿流落丹陽的困境,範仲淹急切而言:“何不以麥舟與之?”聽兒子回話“已付之矣”時,欣慰地點頭贊許。
後人遂以“麥舟之贈”謂助人喪葬費用的典故,亦泛指助人于難中。
又據宋.朱弁《曲洧舊聞》,“範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着于世,子孫皆守其家法。”四個兒子始終記着父親教誨,入仕後廉儉如一,得賞賜及多餘的俸祿,即捐贈給義莊贍養族人。孫子範正平勤苦學問,操守賞賜,品行甚于貧儒,年輕時在城外二十裡的社學就讀,與同學徒步往來,夏日以破扇子遮擋烈日,沒有人知道他是宰相子孫。
範仲淹的人品就是不一般,剛顯貴時,就購買了約一千畝臨近外城且年年豐收的良田,他用這千畝良田的收入供養那些聚居的族人,讓大家有吃有穿,補貼也很完善,比如說“嫁女發給50千錢,再嫁則給30千錢,娶妻發30千錢,再娶再發15千錢,喪葬的費用與再嫁的費用一樣,埋葬小孩發給10千錢,同族人一共90多位,每年供給他們800斛稻谷。”用千畝良田供養這些聚居的族人,況且管理也很公平,賬目也很明了。這不過是錢公輔在《義田記》中的一段關于範仲淹實行義田的記叙。
其實,這也是範仲淹早期的親民遠大規劃。當初他沒有财力,規劃自然實現不了,等到二十年之後,他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後來,又在朝廷參與國家的政務,收入頗豐之後,義田了卻了他人生的一樁心事。用義田周濟他人的日子,就成了古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生活。有吃有穿,日子安穩,即現時所說的小康生活。關于小康生活,《辭海》中提到過:“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中國古代雅文《詩經》中也提到過小康,《大雅·民勞》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這裡的小康,當然是指生活安定的意思。
田能長糧,糧能裹腹,故所,田為人生存之本。賜人以田,自然比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多出了一份實在與貼切。顯貴是古人從官達富的一種象征。有的人顯起貴來,絕非高傲自大,獨自享受。要讓他人得到一定的實惠,這種實惠就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說白了,就是認定好日子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在這裡,與人共享成了一種樂趣與精神。
範仲淹最終實現了義田之大事,而且,還讓這樁大事發揚光大下去。範仲淹去世之後,他的後孫繼辦義田,秉承他樂于施助的遺志,錢公輔在《義田》中又一次綜述了範仲淹的義田,它宛如一團燃燒的篝火,生生不息地照亮着後世的人們。
相比之下的晏子,他顯貴時也一直使用着破車弱馬,乃至于桓子對他的行為發生了質疑,晏子的解釋也是合情合理的:“從父親的族人,到母親的族人,他們都用上好馬好車,再到齊國三百多人待救濟。”晏子的區區行為,與先人孟子的“親近同族,才能仁愛百姓,仁愛百姓,才能愛惜萬物”的觀點何等相似。他們都是施愛而又親民的典範。範仲淹創辦的義田是他仁愛親民邁出的一大步,這一步邁得實實在在,讓普通老百姓受益一生。
唐朝詩人杜甫寫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之名句,杜甫提到的是把心安頓好的房間,他在為茅屋所破歌的時候,感歎戰亂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假如有了千萬間房屋,那天下老百姓個個會開顔歡笑。房屋,成了他們心中一種奢望。隻可惜老百姓生不逢時,小康與他們遙遙無期。
從義田記的事件中不難讀出,範仲淹是一個胸懷大志、心憂百姓的聖人,難怪他能借助于《嶽陽樓記》發出内心的感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系百姓,才讓範仲淹有了如此大膽的所作後擇,緻富不忘老百姓,義田一變愛心田。
古人有了官職,得到優厚的俸祿之後,最先想到的是讓他人過好日子,讓老百姓嘗到小康生活的甜頭,範仲淹努力做到了,錢公輔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娓娓道來的《義田記》記下一位古代的仁愛大師。
當我們思維的足迹順着那千畝良田緩緩地走下去的時候,蓦然發現,範仲淹的親民行為,同我們現行所倡導的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觀點和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