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而生的王莽,為什麼被百姓抛棄?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王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名聲都非常差,曆朝曆代的史籍要麼是将王莽列在"外戚"一類,要麼是将王莽歸在"亂臣"一類。
而傳統社會的讀書人,對于王莽也是相當不齒,很多人都把王莽罵成禍國反賊。但是,随着時代的不斷進步,王莽這個充滿了瑰麗理想的理想主義者,開始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并且受到了史學家們的推崇。
王莽這個人,可以說是和孔孟一樣的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但又與孔孟二人不同,他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實幹的精神,他是一個理想與能力都兼備的改革家,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完美的人。
中國的曆史一直以來都相當矛盾,被史學家們推崇的"完人"往往充滿了缺點,而被讀書人鄙視的"佞臣"卻散發着人性的光芒。
比如王莽之後的諸葛亮,他在曆史上的形象無疑是完美無缺的,但事實上諸葛亮的身上有着很多缺點,比如缺乏軍事家的眼光、缺乏政治家的果敢。
與諸葛亮同一陣營的關羽,在死後更是被奉為了神祇,但關雲長身上的缺點也是不少,否則的話他不會敗走麥城。而被後世鄙視的人物如曹操,事實上有很多人都贊賞他的氣魄與才識,尤其是曹操時不時流露出的真性情,筆者覺得要比關張劉更為真實。
而本文的主人公王莽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可以說完完全全是"為民而生"的,這個人無論是性格、道德以及才幹魄力,在中國曆史上都是能夠排得上号的。但非常可惜的是,王莽最終被他用盡一生保護的百姓所抛棄,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這句話雖然是在描述末世的中國人,但實際上放在任何朝代都是适用的,甚至包括了我們今天的這個時代。
王莽這個人的品德是沒得說的,當然,你可以說他是"作秀",但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作秀。換句話說,能夠作秀一輩子的人,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王莽這個人出身相當顯赫,他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子,也就是說漢元帝是他的姑父。更為重要的是,王政君一直活了四朝,也就是說她一直都是後宮的當家人,直到八十四歲高齡才去世。王政君在漢朝的影響力非常大,這直接使得王氏家族迅速崛起,以緻于成為了當時的大門閥大貴族。
但王莽在王家的子弟中顯得相當另類,他既不愛聲色犬馬,也不愛錦衣玉食,過得像是一位"苦行僧"(佛教此時還未傳入,打個比方而已)。王莽這個人簡直就是當時的青年人的楷模,謙恭好學、禮賢下士、獨守清淨、博學聞達,是人間的一股清流。
王莽在道德上幾乎完美的表現,使得當時的人們懷疑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正常人,他好像沒有七情六欲那般,生下來注定是要做大事情的。
果然,這種好名聲使得王莽的仕途一路綠燈,他在很年輕的時候(漢成帝末年)便當上了大司馬,雖然有一段暫時的隐退經曆,但在漢平帝之後,王莽就成為了漢朝的實際負責人。
由于當時人們從政的路徑很單一,所以王莽在前期超神的表現,被很多人當作是"作秀"。漢朝的官員采取的是"推薦制",也就是所謂的"孝廉",品德高尚的、有名望的人才能夠被推薦去做官。
事實上這樣的制度是不完善的,這些官員當中魚龍混雜,很多人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才幹,甚至有些人做好事就是為了得到推薦。
并且自此漢武帝因"巫蠱之禍"而下達了"罪己诏"之後,漢朝掀起了一股"災異論"和"禅讓制"的熱潮,一旦出現了大的災禍,皇帝就要作出"罪己"或者是"禅讓"的動作,以平息天災人禍。
這種思潮使得王莽得以跻身皇位,很多大臣都建議将皇位禅讓給王莽,所以王莽"受禅"時期的過渡是相當平穩的,甚至由于王莽改朝換代之後,一些罪犯受到感化,轉而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但是,當時大漢的天下已經相當衰落了,王莽一心想恢複的是文景、漢武時期的強盛,這是他畢生的夢想,也是當時漢朝子民的集體夢想。王莽是一個真正的大儒,這不僅體現在他的思想和行為上,也體現在他治理國家的改革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既然是大儒,那麼怎麼會銳意改革呢?"大家要理解一般的儒生和大儒的區别,一般的儒生無非是繼承孔孟的言論,而大儒所繼承的是孔孟的情懷。什麼情懷?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儒的情懷也是如此,"家國天下,蒼生黎民"一直以來都是這些人的心之所系。
王莽在上位之後,實行了六項重要的改革:實行王田、私屬制,實行五均、賒貸和六管,改革币制,改革官制。這些改革涉及的内容是土地的所有權、對豪強的打擊("私屬"指的是人,也就是豪強的奴仆)、對工商業和稅收的管控、支持貸款業務以刺激消費、改革貨币将财富還給民間以及消除"冗官"和貪污的現象。
王莽的這些舉措都是偏向于百姓的,他是真正的超越了階級的改革者,但這樣的改革必定會遭到利益集團的打擊。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原先支持王莽的那幫人紛紛倒戈,加上王莽在改革曆程上的一些失誤,導緻了他的口碑不斷下降。
王莽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儒家學者,他的上位是建立在儒家的價值觀上的,但他所要改革的方向卻是背離儒家的。王莽的改革有着"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征,但他又極力推崇複古,這樣的矛盾使得他的改革最終失敗。尤其是将"私有制"改為"公有制"這一條,極大地損害了豪強以及貴族的利益,這是他們反對王莽的根本原因。
而由于王莽改革的進程不順利,寄予他厚望的百姓轉為了失望,于是王莽的形象就一落千丈。當然,被罵了千年的王莽,之所以能夠"臭名昭著",還有一代有一代的讀書人的"功勞"。"口口聲聲說着仁義道德,滿紙滿篇都寫滿了吃人",這不過是大多數讀書人的真實寫照,"來來往往,都是利益",僅此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