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三名宇航員即将開啟
他們為期三個月的太空生活
從神舟五号載人飛船開始
我國已經有17人次勇闖蒼穹
除了人類之外
有一批特殊的“宇航員”也跟随
衛星、飛船上了太空
那就是帶入太空的種子
它們也要完成一項艱巨的飛行任務
那就是“太空育種”
帶種子上天有啥用?
神舟五号帶了1公斤植物種子,神舟六号帶了秋海棠、苦苣苔和燈盞花等植物種子,神舟七号帶了87個品種的蔬菜種子,神舟八号帶了如紅豆杉、橄榄種子,神舟九号帶了雲南普洱茶種子,神舟十号帶了人參種子......
而此次神舟十二号也不例外,據說29.9克福建南靖蘭花種子、15克浙江江山黃精種子等,已經随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一起進入了太空。
種子帶上太空會有什麼變化?經過太空培育的種子和陸地上實驗室裡培育的種子又有什麼不同呢?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将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搭載返回式太空艙,進入太空,利用太空的高真空、宇宙射線、微重力等特殊環境的共同誘變作用,使生物自身産生基因變異,再回到陸地上,經過科研人員多代篩選、培育,形成特性穩定的新品種。
“太空小麥”
有人認為,航天器攜帶的種子進入太空圍繞地球軌道轉幾圈,經過太空輻射、高真空、微重力等影響後,回來就增産。其實并非如此,太空育種是個研究活動,航天器上搭載1000粒種子,可能隻有10粒能真正有效果,能承擔下一步的育種工作。
以前,想要得到品性更加優良的作物,人們隻能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基因突變來進行雜交育種,有可能要經過幾十年才能選育出優良種子,而經過太空育種,也許幾年内就可以實現。所以,沒有導入任何外來基因的太空育種技術與自然條件下變異的種子沒有任何區别,隻是人為地加快了變異“步伐”。
“太空育種”産品安全嗎?
地面上普通的青椒、番茄、黃瓜,上天轉一遭回來,就搖身一變換了模樣。很多人都有些不放心,這些東西敢吃嗎?
經科學家檢測分析,經過太空育種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并無外來生物基因導入與整合,物種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就比如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經太空育種後的基因排列是“1、3、4、2”,隻是排序發生變化。
太空中宇宙射線的輻射較強,這是植物發生基因變異的重要條件。人工輻射育種中的輻射劑量隻是國際食品安全輻射量的幾十分之一,而太空中的輻射劑量還不到輻射育種輻射劑量的百分之一,這說明太空育種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擔心其産品的安全性。
太空青椒
中國人的餐桌上有“太空育種”産品嗎?
衆所周知,中國人對于“在太空種菜”這件事兒是有執念的。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神舟三号搭載選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
我國的太空育種始于1987年,先後30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培育出700餘個航天育種新品系、新品種。除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農作物品種外,還創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藥新品種等。現在,很多太空育種的蔬菜都已經擺在了老百姓的餐桌上。
通過太空育種,中國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了一些新的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農藝性狀的新品系。例如,在水稻方面,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育種試驗獲得了株高、分蘖力、穗型、粒型和生育期等性狀變異。經選育試種已獲得增産20%的豐産優質品系,畝産可達400~600千克,有的達750千克,且蛋白質含量增加8%~20%。
在小麥方面,已獲得矮杆、早熟和豐産材料,培育出了矮杆抗倒伏、抗病害的類型,可有效減少倒伏和病害造成的損失,生育期可縮短10天左右。在谷子方面,經太空處理的種子誘發多種變異,如穗粗長、穗型奇特(雞爪形、球形)、不育型等,為進一步培育谷子新品種提供了可行性。
在蔬菜方面,經多年培育,太空處理的青椒已獲得單果重350~500克的早熟抗病新品系,畝産可提高一倍;采用集團選育法,經多代集團選擇與培育的太空番茄已經獲得增産15%以上的抗病新品系。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們航天育種産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我們已經通過航天育種培育的作物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40萬公頃,增産糧食約13億公斤,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終有一天,這些太空曆練的種子們,将會褪去光環、走入千家萬戶,讓每個人都享受航天科技的福利!
來源:農民日報
來源: 雲南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