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的含義很清楚:頑固、偏執、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見,喜歡感情用事……
誰都知道剛愎自用是個貶義詞,因而誰都不希望自己有這個毛病,也不希望他人指責自己有這個毛病。而且,似乎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個毛病。這個詞比較“特殊”,普通人還不大夠得着,一般都是用在“有頭有臉有身份的人”身上,用在那些對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比較精通的權威人士身上。
三國時期的關羽,是一個武功蓋世、萬人稱頌的英雄豪傑。但他的結局并不美妙——先失荊州,後敗走麥城,在逃亡路上與其子關平一同被吳軍所殺。可以說,關羽目空一切、剛愎自用的性格害了他自己,連累了他兒子。
曆來的說法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細究起來,關羽是“得意”失荊州。之所以說“得意”而不是“大意”,是因為荊州本來就是在關羽揚揚得意中失去的。劉備借到荊州後,關羽一直駐守在荊州。荊州的得失事關重大,關羽對此完全明白。因此他對東吳和曹魏的防守非常嚴密,一直沒有疏忽過。東吳和曹魏都知道關羽威武不好對付,也不敢加以侵擾。公元217年東吳魯肅逝世後,由呂蒙代替魯肅職務主管吳州。呂蒙跟魯肅不一樣,主張謀算關羽,奪取荊州。呂蒙先是推薦當時還沒有什麼名氣,但很有心計的年輕書生陸遜接替他職務。陸遜上任到陸口,馬上寫信給關羽,稱頌關羽的功德,表明自己才疏學淺,擔當此任實在是勉為其難。關羽看了信,倍兒有面子,非常得意,認為年輕的小後生陸遜根本就是菜鳥一隻。于是分出部分防守兵力去圍攻樊城。結果,這邊關羽圍攻樊城,那邊呂蒙就白衣渡江奪走了荊州。
樊城最終因為曹操的援軍趕來而宣告攻城失敗,關羽不得不西走麥城。當困守麥城,内無糧草,外無援兵之際,關羽決定抛棄麥城,突圍去西川。去西川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偏僻小路,關羽打算從小路去西川,王甫聽後唯恐吳魏在小路設下埋伏,連忙建議部隊取道大路。這時,關羽又犯下了剛愎自用的老毛病、他固執地不肯聽王甫的話,還自信地揚言:“縱有埋伏,有何懼哉!”結果,面子是有了,性命反而沒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