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川南充搬罾

四川南充搬罾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0:18:37

四川南充搬罾(搬罾)1

劉 剛

搬罾,也叫扳罾,是很古老的一種捕魚方法,流傳了至少兩千多年。在《楚辭·九歌》裡就有"扳罾何為兮,木上做漁網"的記載,說明在屈原的那個年代,利用罾這種工具從事捕魚活動,就已在先民中流行。其實,在宋代清明上河圖裡就有清晰的表現。圖中,人在集市逛,船在水中行,波光粼粼的河流岸邊,挑水的,淘菜的,洗衣的,好不熱鬧!唯有大樹下,有一壯漢雙眼炯炯有神,盯着河裡的罾,還做着随時都會将罾拉起來的架勢。

因都江堰而造就的天府之國,沃野千裡,水網遍布,魚米豐盈,天府西北的青城山下,奔流不息的岷江内外,也曾流行過這種搬罾。有的地方還以搬罾命名,比如四川南充市順慶區就有搬罾鎮。

搬罾捕魚,是将罾網沉入水中,待魚遊到網具上方,及時提升網具,再用瓢兒小網(也叫抄風)撈取網中之物。搬罾捕魚需要十足的耐心守候,不斷地搬罾出水才能有收獲。如果懶惰,即使魚已遊到網上,不及時起罾,魚也會遊到别處去了。

憶起兒時,多雨季節,大雨過後,在都江堰灌區各條主要幹、支流的河水就會變得渾濁而洶湧。而每當這樣的雨季,大人們就忙着"占領"有利地勢,駕好自己的罾網,然後靜靜等待魚兒遊到網上面去。記得小時候,姑媽(也叫大爹)最喜歡我,她家住在灌縣和郫縣交界的橫山子下的一條大河邊,經常叫我去玩,去看捕魚,去吃她親自給做的魚。我們叫姑媽的老公二姑爹,他可厲害了,就喜歡用各種方法捕魚,特别是搬罾、撒網捕魚。不知是嘴饞還是貪玩,四五歲時我就敢單獨一個人走十來裡路到她們家。

現在,很多年青人沒見過搬罾捕魚。民間流傳有“網打背時魚,罾搬過路魚”“勤搬罾,慢撤網”之類的說法。在什麼樣的河段或河邊搬罾,不能瞎碰,提前應該有個觀察,憑經驗作出一些判斷,認定哪些地方可能魚多,哪些地方魚會歸沱,哪些地方是過路魚,然後才下罾網,這樣搬的魚才可能多一些。最适合搬罾的時間,是剛下過大雨、河水上漲而又渾濁的時候,這時的各種魚比平時就更集中,或者到堰頭的上方、支渠入口處冷熱水交彙地段,或者到平緩的灣流回水沱,常常都會有滿意的收獲。

有一次,好象是一九六五年夏天的一個午後,洪水剛過,幺表哥從豬圈上方的屋頂取下罾網裝在一個大包裡,搭在肩上,二姑爹扛上一梱竹杆,我們便急匆匆的從家裡出發了。天上烏雲還在翻滾,雷聲由近及遠,雨越來越小,天邊慢慢露出了魚肚白,一望無際的秧苗田裡滿滿地都是雨水,連平日裡顯得還算有點高的田坎路面也滿是嘩嘩的流水,一行青豆苗也被沖得七倒八歪,一塊塊秧田被雨水連成了沒有田界的一片。我和幺表哥光着腳淌過田間小路,然後來到山邊小道,姑爹頭戴草帽,腳登草鞋,油黑鐵實的肩上扛着竹杆。隻見幺表哥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裝着魚網的麻布口袋滑到了他的胸前,連扛帶抱費力的往前走。我一個勁的緊跟在他們後面跑,沿着山坡下的一條路,來到灌縣崇義鋪走尺山對面平樂寺下的徐堰河邊。

河裡的水已變成跟山上的黃泥一樣的顔色,都快要漲到了岸上,二姑爹選了一個回水段,站在略為伸進河裡的土坎前端,熟練地将四根支竿綁成十字架,挂在一根主竿上,把魚網挂在四根支竿頂端沉到水底,還在罾中間撒點魚兒喜歡吃的東西。通常,每隔三五分鐘就可以用繩子拉起來一次。不一會兒,姑爹說,可以拉了!我和幺表哥雙手抓起繩子,他蹲起弓步,我在尾巴上架起馬步,一起使勁地拉,感覺好沉,好吃力。

"嗨唑-嗨唑-嗨唑"⋯⋯

"有啦",平時不善言語的姑爹也爆出哈哈大笑。

果不其然,有幾條一兩斤重的鯉魚,還有活蹦亂跳的鲫魚、緊抓着網線的河蝦、胡亂爬行的蟹和黑呦呦滑溜溜的泥鳅。那時的蝦、蟹、泥鳅和小點兒的魚通通不要,都會扔回到河裡。接連搬了十多次,雖然累得我們滿頭大汗,卻是十分開心。

二姑爹問我們,"要是今天搬不到魚,咋整?"

"我們就用大網撒到河裡。"我說。

二姑爹停了一下,"千網打的是水,一網打的是魚,要搬罾才有希望。"

我似懂非懂地"呵"了一聲。

現在想來,搬罾就如生活一樣,也有空網的時候,機遇是随時都有的,隻有永不懈怠,人生才有意義,收獲和财富才不會擦肩而過。

如今,時過境遷,搬罾難得一見了,搬罾的樂趣卻尤在,搬罾時二姑爹的話仍然萦繞回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