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0 07:12:37

記者 張向陽

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公布剛剛修複完成的“仰卧俑”,這尊造型奇特的秦俑出土于秦始皇陵“百戲俑坑”。令人驚奇的是,陶俑上還發現多枚指紋。指紋學專家近期又對這些指紋進行了比對,發現陶俑的制作工匠應為青少年。與秦兵馬俑給人神态嚴肅、陣容威武的印象不同,“百戲俑坑”出土的陶俑都生動形象、獨具個性,展現了大秦帝國皇家娛樂生活的一角。

“仰卧俑”制作工匠是青少年

說起秦始皇陵,總會想到出土的八千多個氣勢壯觀的兵馬俑,令人歎為觀止。在秦俑中,除了象征着軍陣的兵馬俑,還有塑造“樂舞百戲”形象的百戲俑。“百戲俑坑”象征着秦代宮廷娛樂雜技機構,可以說是秦始皇的“皇家藝術團”。

“百戲”是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漸形成,至秦代已登宮廷大雅之堂,成為秦代宮廷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學者認為,漢代是中國樂舞、雜技等“百戲”藝術發展的時期,在出土的文物中,反映漢代百戲雜技的陶俑、壁畫非常普遍,但在秦代墓葬遺址中很少發現此類題材的形象資料。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發掘的秦始皇陵“百戲俑坑”卻改變了人們這一認識。

“百戲俑坑”的正式名稱是秦始皇陵K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東南部内外城間。這個陪葬坑在1999年就被首度嘗試發掘考古,到了2011年再度進行整體性發掘,出土了近30件彩繪陶俑,目前修複了25件。這些出土的陶俑,不着铠甲、不穿戰袍,有的上身赤裸下着裳,姿态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陶俑動作有直立狀、雙手卷衣狀、一手叉腰一手高舉、雙腿弓步、半跪狀等,考古人員推測,這是再現秦代宮廷百戲娛樂活動的場景,因而暫時稱之為“百戲俑”,編号為28的“仰卧俑”就是其中之一。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1

“仰卧俑”被發現時殘破非常嚴重,由數十塊殘片組成,頭部及雙手缺失。經專業人員曆時9個多月的修複,這尊陶俑呈現出腳前掌及雙膝着地、身體後傾呈仰卧狀的姿勢,因為不同于坑中其他站姿或坐姿的陶俑,而是呈現仰卧的姿态,故被專家稱為“仰卧俑”。一經公布,就迅速成了“網紅”。

“從已修複的陶俑姿态分析,他們造型風格獨特,風格、特點與秦兵馬俑截然不同,從這批俑的表現形式、形象、動作等因素分析,初步判斷是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介紹,秦代工匠在塑造這批陶俑時,充分運用了塑、堆、捏、貼、刻、畫等技法,使陶俑的體、量、形、神、色、質等藝術效果得以充分展現,個性特征和精神面貌得以凸現。同時多種雕塑技法和彩繪工藝交叉運用,整體層次豐富、個性鮮明。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2

周萍向媒體透露,修複人員在對“仰卧俑”進行保護修複時,在其腹部表面彩繪之上發現三枚連續的指紋痕迹。專業鑒定機構的指紋學專家對三枚指紋進行了數據采集和專業分析,經比對這三枚指紋與青少年指紋特征高度相似,可知制作這尊陶俑的工匠應為青少年。

古老秦俑上留着2200多年前年輕人的指紋,一下子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充滿神思遐想。

其實在秦俑上發現指紋并非首次,2020年在《國家寶藏3》節目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給兵馬俑拍照的攝影師趙震披露,他在攝影過程中發現一個兵馬俑臉上的嘴唇邊竟然留下了一枚2200年前的指紋。

“皇家藝術團”演出服将複原

值得一提的是“百戲俑坑”出土的4号俑,陶俑上半身裝飾有類似皇宮大門上的圓泡門釘,故稱其“泡釘俑”。在發掘出土的秦代陶俑中,“泡釘俑”是保留秦代藝術信息較多的一件藝術精品。“泡釘俑”呈站立姿勢,通高1.57米(不含頭),雙腿分離,略呈小弓步,身體稍微向側面扭轉,雙臂殘缺。陶俑通體彩繪,通過對4号百戲俑膠泥分析發現,該俑俑足與俑體是一起制作的,足踏闆單獨制作,分别入窯燒制好後,使用膠泥将足部與足踏闆黏結,使俑站立在足踏闆上;或在一些部位進行固定之用,出土後這種膠泥呈青灰色的塊狀或粉末狀。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3

4号百戲俑上身衣服的圓泡直徑3.5厘米左右,其穿衣方式與古人一般的右開襟不同,該俑開襟在後面,像小孩子的罩衣。4号俑的上衣顔色為紫色底,其領緣、袖緣、腰帶采用菱形幾何紋的編織物。泡釘間飾以太陽八角紋;下身着短裙,繪有大量精美的雲氣紋紋飾。在已發現的百戲俑中,“泡釘俑”體型較瘦弱,可能屬于團隊中技巧型的藝人,其罩衣起着防衛和裝飾作用。

引人注意的是,在4号俑下裳後側面有一處戳印的文字,前一字為“宮”,後一個殘缺,但從大體輪廓和主要結構上判斷為“臧”字。專家考證後認為,作為百戲俑身體上發現“宮藏”(通“臧”)兩字,不僅是其來源的證明,更是整個百戲俑群體身份尊貴的佐證,對于研究秦俑家族的身世等具有重要意義。

像4号俑留有匠人信息的現象并非偶然,“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在秦俑身上發現了87個工匠的名字,這些名字不容易發現,一般都在隐蔽的地方,比如腋下、臀部等。因為陶工名字前面往往還有字,由此可以判斷出陶工的來源,袁仲一将這些字的來源分為兩類,其中一部分是姓名前面帶一個“宮”字表示來源于中央宮廷,比如有不少名字為宮疆、宮得、宮朝、宮魏等;另一部分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能工巧匠,比如鹹陽野、鹹敬等,人名前冠一地名。這些能工巧匠由于風格各異,因此創作出來的兵馬俑也是各有千秋。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4

據悉,近年來中國絲綢博物館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對4号俑展開了服飾複原研究。中國絲綢博物館在确定好4号俑各部分的顔色、紋樣等具體參數之後,對領緣、袖緣、腰帶采用編織的方式進行複原,對俑衣采用提花機織造的方式進行複原。複原的4号百戲俑上衣底料按照織錦面料制作,秦朝時期通常是經錦,複制時也是制作成經錦的組織結構,顔色為紫色底、黑色八角紋、點綴黃色圓點,長沙馬王堆也出土過類似紋樣的織錦。短裙為雲氣紋樣式,使用平紋絹作為繡底,施以鎖繡針法進行複原。複原成功後,當代人就能看到秦朝“皇家藝術團”穿着什麼樣的衣服,為秦始皇和衆臣們表演雜技樂舞。

下一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采集出土百戲俑的紋飾信息,對百戲俑上的彩繪顔料進行分析檢測,構建百戲俑紋飾信息數據庫。以出土百戲俑為實物資料,開展秦代百戲樂舞研究,構建秦時期百戲樂舞體系,使秦陵出土百戲俑立體化呈現于觀衆面前。

扛鼎,力量型的時尚娛樂

秦漢時期的“百戲”以雜技、樂舞為主,表演内容極為豐富,包含扛鼎、頂橦、角力、俳優等項目。從“百戲俑坑”出土的陶俑姿态來看,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頂橦、旋盤等技藝項目,印證了曆史的記載。

在“百戲俑坑”中出土的3号俑,頭部缺失,身體高大健壯,從腳到肩部殘高1.71米,推測其身高1.9米,陶俑胸部和雙臂肌肉發達,他左腳前邁,左膝微弓,左手緊扣于腰帶上;右臂上舉,右腿直立,扭胯鼓腹,像一位舉起千斤鼎的大力士。

扛鼎,簡單說就是用手舉鼎比誰的力氣大,是中國古代的舉重活動,也是秦朝百戲裡最流行的項目。《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威猛:“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而且,扛鼎還是選拔壯士的重要标準。連年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力能扛鼎是勇武超人的象征,這項活動原來是軍隊的習武健身運動,後來演變成帶有娛樂色彩的角力節目,選取力士在宮廷表演,博取歡娛。

大家熟悉的成語“舉鼎絕膑”典故也與這項運動有關,《史記·秦本紀》中的“王與孟說舉鼎,絕膑”,就記錄了因為扛鼎比賽導緻的悲劇:戰國時期,秦武王力氣很大,争強好勝。公元前307年,他與大力士孟說打賭誰能舉起殿前的大鼎,秦武王親自舉鼎,結果折斷膝蓋骨而死。以此可見戰國時扛鼎運動就非常流行,一直延續到後世。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5

有意思的是,上世紀90年代對“百戲俑坑”發掘中還真出土了一個大銅鼎,銅鼎口徑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銅鼎上腹部飾蟠螭紋,下腹飾三角回紋和雲紋,該鼎造型精美厚重,氣勢磅礴恢宏,紋飾構圖飽滿,線條流暢纖細,是秦陵地區發現的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銅鼎。這件銅鼎的出土難免讓人與百戲俑産生聯想與猜測:3号俑可能就是表演扛鼎的藝人,這件銅鼎會不會就是百戲藝人表演用的道具?如果像3号俑那樣一隻手能舉起這212公斤的銅鼎,真是可以與“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媲美了。

此外,出土的5号陶俑也是頭部缺失,身材魁梧,肌肉發達,長着啤酒肚,鼓腹撅臀,雙手垂直于腹部,身穿短裙,裙上有一長方形前搭,向上翻卷成半圓筒形,握持于雙手内。學者們推測這可能是個頂橦的大力士的形象。頂橦就是雜技中的頂竿。

勾畫當時百戲樂舞的盛況

除了扛鼎、頂橦、角力之外,秦漢之際的百戲還包括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動物的樂舞以及綜合性娛樂節目。其中以角抵(類似現在摔跤、相撲一類的兩兩較勁的活動)為基礎、有故事情節和配樂的武打娛樂活動稱角抵戲。

據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不僅把各國諸侯的禮器珍寶搬到鹹陽宮中,而且還把六國諸侯宮廷中的伎樂俳優等藝人遷入鹹陽城,統稱為“角抵俳優之戲”,吸收各國角力之優長,正式使其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表演節目,并更名為角抵。同時,還将“角抵”等作為檢閱軍隊的一項重要内容。

新拍的曆史劇大秦(大秦王朝娛樂圈的)6

從藝術形式來看,秦朝時,舞蹈、演唱、音樂已經融為一體,形成了初級的戲曲表演樣态,在《史記·李斯傳》中還提到,秦二世在甘泉專門開過表演大會。此外,當時還馴養水禽配合音樂供帝王娛樂。秦始皇陵水禽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銅水禽,實體大小的水禽共計46件,包括20件天鵝、20件鴻雁和6件仙鶴,此外還出土了15件樂工造型的陶俑。古人對水禽的馴化很早,比如,至遲在春秋早期,鶴就已經被完全馴化了,《左傳》中就有“衛懿公好鶴”,馴養仙鶴玩物喪國的記載。

考古人員認為,這些青銅水禽和樂工陶俑表現的是為秦始皇的靈魂提供特殊音樂娛樂服務,可以複原出一個令人震撼的宮廷娛樂場景:經過馴化的天鵝、仙鶴、鴻雁伴随着樂工優雅的鼓樂節奏,在水面上翩翩起舞,成為秦始皇在地下獨享的動物音樂表演,也包含着羽化登仙的寓意。

根據出土文物和曆史記載,可以勾畫出當時百戲樂舞的盛況:秦始皇宮廷中演出百戲場面壯觀非常,有大力士舉鼎、角力,有優俳唱歌表演,各種雜技幻術連番上陣,馴養的珍禽聞樂起舞……秦皇陵百戲俑的面世,展示了大秦帝國不僅有橫掃六合的鐵甲雄兵,還有彙集濃厚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娛樂生活。今天看來,沉睡2200多年前的百戲俑形象,無異于當時娛樂圈的職業“擺拍”,透過它們能窺到大秦帝國多彩娛樂生活的一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