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校園裡的于方舟烈士紀念碑。 張道正 攝
南開大學校園裡的于方舟烈士紀念碑。 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0月18日電 題:百年南開“越難越開”:以己為舟濟蒼生
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
百年校慶,一向潛沉務實的南開大學近日難得高調,向世界宣告這所“越難越開”的高校的驕傲。
在17日的華燈重彩掩映中,一尊于方舟烈士的雕像靜靜矗立。此地幽美,前是新開湖,後是理科圖書館“文中館”,旁是馬蹄湖和海冰樓。
雕像是年輕的臉龐,主人翁犧牲時年僅28歲。雖年輕,但身份特殊,于方舟是南開大學創立以後第一位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
1922年經李大钊同志介紹,于方舟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南開的檔案中,他的學号為384。“狂瀾四面嚴相逼,群生彼岸須舟亟。方舟負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在這首慷慨激昂的詩作之中,于方舟激勵自己“努力壯爾神,努力執爾舵”,哪怕“蒼茫大海中,方舟一葉如萍梗”,唯願“戰勝眼前魔,何愁蒼海闊”……原名“于蘭渚”的他改為于方舟,誓做“渡人之舟”。
“以己為舟濟蒼生”的于方舟是南開人的一個縮影。誕生于五四運動風雷激蕩的1919年的南開大學,在創校之初,其“校父”嚴修就勉勵南開學子: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建校校長張伯苓則說,“為國家辦教育,辦以國家為最高目的教育”。
“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淪陷後,張伯苓校長令校工每日敲響校鐘,先敲九下,再敲一下,再敲八下,用以警示全校師生勿忘國恥。因為是“反日大本營”,南開大學被日本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37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淩晨,日寇野蠻轟炸,南開大學變為一片廢墟,半座“思源堂”成為僅剩的建築。
南開大學現任校長曹雪濤說,縱校園被毀、滿目瘡痍,然“南開之精神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師生千裡跋涉,南渡湘水,輾轉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西南聯大,為中華民族存續文明火種,為救國報國培育傑出英才,在祖國西南邊陲書就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傳奇,直至北歸複校、涅槃重生。
這是一所“越難越開”的高校。如今的南開大學校園裡,思源堂成為最有名的建築之一,成為遊客打卡、情侶拍婚紗照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這所曾培育了化學家伉鐵镌、植物學家殷宏章、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劉晉年、江澤涵和陳省身等大師級學者的曆史建築,經過清洗和修補,愈加氣度不凡,高高聳立。
參加校慶活動的南開大學1949級化工系老校友劉承禔回到母校,感慨萬千,曾見證曆史的他說:““我們以前入學時,學習和住宿都在勝利樓,其他地方都被日本人炸毀了,現在百年南開的發展很好,很多地方我都不認識了。”
百年滄桑,學校越變越美,但有一處沿襲至今。那就是南開“校父”嚴修親自為南開學生立下的40字“容止格言”。張伯苓則将此作為“鏡箴”镌刻在宿舍門廊立鏡處。上書40字: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質勿傲勿暴勿怠,顔色宜和宜靜宜莊。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百年南開,培育無數君子,矜而不争、潛沉務實,前有于方舟這樣的仁人志士,後有楊敬年這樣“甘做冷闆凳”的大師。
在新時代,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産捐贈給南開大學,以育後來者。這種前輩師長赓續傳承的精神,正是張伯苓所言“不滅者為南開之精神!”。(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