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 柴雅欣
當地時間5月31日,法德聯合部長級視頻會議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情報部門對盟國領導人進行監聽的做法不可接受,法德要求美國和丹麥就此作出解釋。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圖表:美再被曝光監聽盟友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美國再次陷入“竊聽風暴”。5月30日,丹麥國家廣播公司爆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同丹麥情報部門的合作關系,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内的歐洲盟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一時間,歐盟嘩然。
作為全球公認的頭号竊密大國,美國的竊聽醜聞已被多次曝光,卻依然我行我素,一面布下“竊聽之網”,監聽對手、盟友甚至本國公民,一面又以所謂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為由,大肆排擠打壓别國企業。此次曝光的竊聽事件,不過是讓“美式雙标”的虛僞面目和霸權本質再次暴露無遺。
美國被曝利用丹麥情報部門監聽盟國領導人,多名歐洲政要表示此舉“不可接受”
丹麥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稱,他們與瑞典、挪威、德國和法國媒體合作,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走訪,多次與9位可以接觸到丹麥國防情報局機密信息的消息人士會面後,大體還原了一份在2015年5月就已完成、卻被丹麥國防情報局秘密隐藏的調查報告——“鄧哈默行動”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在2012年至2014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登陸點獲取數據,秘密監聽、監視德國、法國、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要的電話和短信交談内容。其中,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是遭受竊聽的重災區,總理默克爾、時任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時任反對黨領袖施泰因布呂克都在美國的竊聽列表之中。
消息一出,國際輿論嘩然。當事國對丹麥的做法表示不滿,更對美國的做法感到憤怒。法國總統馬克龍要求美國和丹麥就監聽事件作出解釋,稱“這在盟國之間是不可接受的,在歐盟間更是如此”;默克爾則表示,“德方希望美方作出澄清的态度沒有變,并相信盟友會基于彼此之間的信任作出解釋”。
瑞典國防大臣胡爾特奎斯特表示,瑞典無法接受親密盟友之間這種監聽行為,這是一個“原則問題”。挪威首相索爾貝格對挪威國家廣播電台說,如果媒體爆料屬實,美國和丹麥這樣的盟友對挪威實施監聽是毫無理由和無法接受的,這将在盟友間制造不信任。
丹麥地處北歐咽喉要道,南與德國接壤,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在美國的幫助下,丹麥境内建立了多個連接荷蘭、英國、挪威、瑞典、德國的海底互聯網電纜關鍵登陸站點。丹麥國防情報局曾向美國提供哥本哈根附近一個特殊站點的訪問權限,美國借此可以監控海底光纜傳輸的信息。
據報道,美國利用盟友監聽盟友,監聽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截獲手機短信和電話内容,還獲取互聯網搜索内容和聊天信息等。丹麥媒體報道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可自由獲取包括丹麥公民隐私信息在内的互聯網原始數據。美國還曾對丹麥政府以及歐洲防務承包商展開間諜活動,獲取相關國家戰機采購計劃的信息。
“美國的無禮行徑破壞的是西方價值觀的基礎。”6月4日,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絡客戶端就此事發表評論,“它讓歐美文明從此變成了世界的一個笑話。”
然而,面對盟友的“讨說法”,美國卻持續“離線”,沒有作出任何解釋,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家情報局則拒絕對監聽事件置評。
從“棱鏡門”到“維基揭秘”再到這次新醜聞,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監聽之門從未打算關閉
事實上,作為名副其實的“竊聽帝國”,美國監聽盟友早已不是新鮮事。2013年,美國前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曝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代号為“棱鏡”的全球秘密監聽項目,引發軒然大波。斯諾登披露,美國不僅對俄羅斯、中國等進行竊聽,還對盟國暗下黑手,默克爾的手機也在監聽範圍内。
之後,“維基揭秘”網站又在2015年爆料,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經濟、财政和農業等部門就進入了美國的監聽範圍。2006年至2012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法國總統、多名部長、法國駐美國大使等政界要員進行監聽,其中包括希拉克、薩科齊和奧朗德3任法國總統,以獲取施政綱領、對外政策等情報。
多年來,無論是美國的對手還是盟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衆,美國都肆無忌憚地搞監聽與網絡監控:據歐洲媒體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監聽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電話通話,數量多達千萬次;“維基揭秘”2017年披露,美國中情局擁有強大的黑客攻擊能力,秘密侵入了手機、電腦乃至智能電視等衆多智能設備,其中三星電視被攻擊後變為可用來錄音的竊聽器……
從“棱鏡門”到“維基揭秘”再到眼下這樁新“竊聽門”,每次醜聞一出,世界輿論洶湧,政客們紛紛譴責,要求美方給說法;為了平息風波,美方會口頭“配合”,私底下陽奉陰違。喧鬧一時的“棱鏡門”事件,以美國承諾未來不再監聽德國政要的通信設備告終。然而,從此次丹麥媒體透露的情況看,美國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對默克爾等歐洲盟國政要進行監聽。換言之,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監聽之門從未打算關閉。
而冒死揭露真相者,則會遭到美國瘋狂的打擊報複。2012年,阿桑奇被迫尋求厄瓜多爾政治庇護,并在該國駐英使館隐居7年,後被倫敦警方逮捕,目前面臨被美政府引渡審判的危險。而斯諾登已獲得俄羅斯的避難許可,在俄羅斯居住多年,至今無法返回美國。
近年來,美國在網絡竊聽監控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官網數據,2018年美國情報總經費高達80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近30%。竊密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包括利用模拟手機基站信号接入手機盜取數據,操控手機應用程序、侵入雲服務器,通過海底光纜進行竊密,在美國近100所駐外使領館内安裝監聽設備對駐在國進行竊密等等。
肆無忌憚的竊聽行為背後,是美國所謂的外國情報監視法案與“秘密法庭”
美國情報部門何以如此膽大?屢屢曝光的竊聽盟友行為的背後,是來自美國司法的支持——《外國情報監視法案》,以及所謂的“秘密法庭”——外國情報監視法庭。
1978年,因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水門事件”的曝光,為了防止總統和行政部門濫用權力任意監聽,《外國情報監視法案》誕生,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成立。該法案要求政府須先行獲得法院許可令才能進行電子監視,宗旨是平衡國家安全需要以及公民權利,使身處美國領土的民衆免于被恣意監視。
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任命的11名法官組成,負責審批美國執法與情報機構提交的監視及搜查許可。對于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來說,該法庭的權力可以與美國最高法院相提并論。
“與美國其他法院相比,外國情報監視法庭一個顯著特殊性在于程序屬于單方面進行,當局申請的監視對象沒有機會在法庭為自己辯護,多數監聽判令都由一名法官單獨簽署,判決結果不對外公開。”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表示。
諷刺的是,在保密條例的庇護下,打着“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旗号的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監督權力逐漸無限擴大。
“9·11事件”後,對政府的監視權力的約束開始瓦解。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情報監視法修正法案,這意味着,美國政府隻要認為自己合理地相信監視對象是處于非美國領土的外國人,以及此次監視涉及外國情報資訊,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監視。
“《外國情報監視法案》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内外有别’,涉及美國人時,要求情報機關謹慎使用技術偵查措施,遵循嚴格的目标确定原則,制定和采用嚴格的最低限度規程,以及向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申請令狀并接受監督;而一旦對象換成非美國人,條件與程序都變得相當簡便,甚至無需事先得到司法令狀的批準。”左曉棟說。
有曾進入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法官向美媒透露,所有保護法官獨立性的規則在那裡都沒有用。而在美國科學家聯合會保密專家阿福特古德看來,外國情報監視法庭則是“與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一切對法律和法庭定義完全不同的地方”。
6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題為《美國秘密法庭對公衆隐瞞了什麼?》的評論文章,指出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不必要的”保密條例,不僅違憲,而且對該法庭本身、情報機構和美國公衆都是“有害的”。
文章寫道,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毫無根據的秘密”使公衆對政府監控的辯論陷入困境,因為這意味着監督權力可以無形地增長,很容易脫離賦予其合法性的民主共識;這種“不必要的保密”也破壞了公衆對該法庭的信心,人們會對法庭和法庭批準的監視持懷疑态度。
劣迹斑斑的美國,卻以“安全衛士”自居,以所謂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為由,大肆排擠打壓别國企業
“美國監聽盟友的信息再次爆出,應該說大家一點也不感覺到驚訝。美國一直通過情報的方式,來試圖維護本國的所謂的國家利益。通過監聽盟友,使美國不管在安全還是經濟等各個方面,都能掌握更多的優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晖表示,美國在情報這方面的執迷,反映出的是美國希望在各個層面都掌握絕對的優勢,鞏固自己的全球霸權。
美國的監控觸角無處不在,谷歌等科技巨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斯諾登曝光的一份文檔顯示,在《外國情報監視法案》的框架下,谷歌等企業向美國國家安全局提供了大量用戶數據,這些數據成為“棱鏡”分析處理的原材料。
資料顯示,“棱鏡”要求美國微軟、谷歌、臉書、雅虎、蘋果、PalTalk、AOL、Skype、YouTube等至少9家主要互聯網公司為美國國家安全局提供數據,包括電子郵件、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等互聯網用戶的通信信息。數據通過這些公司的服務器以電子方式傳輸給美國政府,有時一些公司的服務器還會建立獨立的安全入口,便于情報機關調取信息。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方面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肆無忌憚監控全世界,一方面卻賊喊捉賊,打着“清潔網絡”的旗号,聲稱要維護網絡安全。
2020年6月,美國一些政客借口所謂“國家安全”“數據安全”,四處遊說兜售其名為“清潔網絡”的計劃,聲稱要通過排除“不受信任的中國供應商”來促進隐私和數據安全,并不斷大力遊說甚至脅迫其他國家加入所謂的“清潔網絡聯盟”,合夥打壓中國高技術企業。
“若論數據安全威脅,誰敵得過劣迹斑斑的美國?”左曉棟一針見血地表示。
憑借美國在産業鍊關鍵環節的主導權,美國在網絡空間擁有了絕對的監聽優勢。然而,近年來中國通信企業的崛起使美國的利益受到挑戰,華為、中興、抖音、微信等非美國企業是其産業鍊中的“異己”。
“如果美國國家安全局想通過修改路由器或交換機來進行監聽,一家中國公司不會與其合作,美國颠覆和滲透目标網絡的難度将大大增加。其結果将是,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設備在全球電信網絡中部署得越多,美國‘收集一切信息’就越難。”左曉棟說。
事實已經再明顯不過了:所謂的“清潔網絡”,不過是一場濫用國家力量,肆意打壓遏制他國企業的鬧劇。造謠诽謗必将受人唾棄,而美方對自身種種劣迹不但沒有任何解釋,反而無端抹黑他國,更讓“美式雙标”之虛僞和霸道昭然若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