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争打了幾個月了,想必大夥兒也看出來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多深。很大程度上講,這倆國家互相看不順眼是曆史問題的導緻的。17世紀中期,為免遭鄰國波蘭的欺淩,烏克蘭哥薩克首領向俄國求助,沒想到送走狼又迎來虎。随後幾個世紀裡,烏克蘭人一直在想辦法擴大自治權,俄國則一直在試圖消化烏克蘭。
直到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建立,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烏克蘭才第一次短暫且“心甘情願”地同老冤家站在同一陣營。然而蜜月期的新鮮勁兒過後,彼此才發現兩家的關系其實還是老樣子。
1927年底,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開始着手對國家進行改造,提出了“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倡議,這意味着列甯時代備受争議的“新經濟政策”即将壽終正寝。所謂“農業集體化”,本質上講是斯大林整合國家資源,強化高層對基層控制的一種手段,但從目的上看,它并非不具備積極性。
早在1924年開始掌權後,斯大林就試圖通過最短的途徑将蘇聯從一個落後且相對貧困的農業國一舉改造成強大的工業國,而農業機械化則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在當時,蘇聯民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财富與資源,民間出現大大小小許多私人農莊,這些農場主中的一部分,就成了後來的“富農”。斯大林想得很簡單,他想把這些私人農莊整合壓縮成集體農莊,一來方便管理,二來可以收集資金購買大型農用機械,群策群力,從而提高糧食産量。
覺得計劃可行,他又制定了一個小目标:3年之内,讓蘇聯成為世界上糧食産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富餘出的糧食銷往國外換錢,反哺國家工業,實現蘇聯快速工業化,從而進一步向世人證明蘇維埃制度的優越性。想法非常完美,無奈人們的思想覺悟并沒有高到“舍小家為大家”這樣的層次,尤其是那些比較富有的農場主,當農業集體化措施開始落實後,他們甯可縱火焚毀田中作物,殺掉所有牲畜,也不願把它們白白捐給國家。
結果不難預料,蘇聯的糧食産量非但沒有提升,反而大受折損,而素有“東歐糧倉”之美譽的烏克蘭則成為了這場損失中的重災區之一。
自古以來,烏克蘭一帶風調雨順土壤肥沃,據說農民不用施肥,僅播撒種子就可以等待豐收。縱觀蘇聯曆史上各個困難時期,烏克蘭都為蘇維埃聯盟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然而,倉促的農業集體化就幾乎把二者在革命期間建立起的薄弱戰友關系透支殆盡。
原來,面對接連下降的糧食産量,莫斯科非但不及時調整政策,反而認為是基層民衆帶着負面情緒故意故意不配合,遂采取剛硬手段收集糧食——不積極上交糧食的往往會被定性為“破壞分子”甚至是“階級敵人”,關進牢房事小,嚴重的還會丢掉性命。而地方政府為了讨取莫斯科的歡心,不但不實話實說,反而虛報糧食産量。
為滿足硬性指标,百姓不得不動用儲備糧,截至1931年底,烏克蘭地區的糧食産量比兩年前幾乎折半,而儲備糧也已所剩無幾,這就為後來著名的大饑荒埋下了伏筆。
高層的決策失誤、下級對上級的隐瞞最終引發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進入1932年後,烏克蘭的農業生态遭到毀滅性破壞,原本生活還不算不錯的那部分農民被盡數打成“富農”,全都成了“階級敵人”。地方政權為了保住官位,不惜成立搜糧隊挨家挨戶搜查,将所有糧食洗劫一空。民衆無可奈何,隻能将幹草、稭稈等磨成粉末,将其做成面餅充饑。入冬前,人們還可以到郊外挖野菜勉強果腹,而到了冬天,漫山遍野被白雪覆蓋,當老鼠都被吃光後,人們再也無力支撐,随即餓殍遍地。
令人無語的是,底層民衆的慘劇絲毫不影響幹部們的吃喝,有位名叫梅科拉恩科的烏克蘭作家曾在1933年于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一家工廠打工糊口。有一次進入幹部餐廳時,他發現不少幹部将僅吃了一半的肉菜倒進垃圾筐,于是他便也鼓起膽子從其中偷拿了幾個魚頭,藏進口袋裡帶回家,讓母親熬了一鍋魚肉湯,狠狠地解了頓饞。
這場饑荒導緻千百萬人受到牽連,但由于它發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大獲成功時期,外界對蘇聯近乎奇迹的發展報以一片贊美,因此,當烏克蘭地方政府以高壓手段封鎖災難消息時,莫斯科方面居然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地方為所欲為。1932年,《紐約時報》記者沃特·杜蘭迪在自己的報道中宣稱,“烏克蘭根本沒有發生饑荒,也不可能發生”,這場饑荒究竟是陰謀論者炮制出的話題,還是真實上演的事實,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備受争議的問題。
即便如此,饑腸辘辘的民衆為了自保,依舊選擇铤而走險。一些地處烏克蘭與波蘭交界處農村的波蘭村民實在不忍目睹烏克蘭人慢慢死去,好心拿出糧食供對方活命。不少烏克蘭人不惜大冬天遊泳渡河隻為一口飯,然而當波蘭人在言語中提及“饑荒”這樣的字眼時,烏克蘭人居然立馬生氣地打斷道:别胡說,我們那兒根本沒有饑荒!
毫無疑問,這場災難是場“人禍”,原本完全能夠避免的。而對蘇聯而言,它所造成的的破壞可不僅僅是人口和經濟上的損失那麼簡單。
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講,俄烏兩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冤家,是無産階級革命讓他們化敵為友,短暫地占到了同一戰線上。然而,蘇聯高層不近人情的舉措讓這種關系再次破裂,在高壓之下,烏克蘭人不敢聲張,但這顯然早早埋下了禍根。例如在二戰初期,當德軍入侵時,不少烏克蘭人竟然把德國入侵者視為“解放者”,箪食壺漿夾道相迎,令人大跌眼鏡。
俄烏本同宗同源卻搞得勢如水火,這也不怪如今随便哪個國家稍一挑撥,兩國就打得你死我活了;更何況暗中作祟的是美國這種幹涉他國内政的“行家裡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