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人民日報》整版關注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發表《法治護航,共築個人信息“安全堤”》一文,聚焦網絡黑客、電信網絡詐騙等侵犯個人隐私違法犯罪行為。今年4月,《經濟日報》刊文《築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文章指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既是貫徹民法典人格權編要求的具體體現,更是憲法有關“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規定在民事法律領域的體現。
中國法院網公布了“顔值檢測APP”盜取個人信息案的詳細情況,用戶一旦同意授權APP即可竊取安裝者相冊照片,犯罪嫌疑人通過該軟件竊取安裝者相冊照片共計1700餘張。央視、文彙報等多家媒體對此均有相關報道,引發了網民對該事的關注與讨論。
(來源:微博)
在去年《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出台之前,我國已有《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多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律的不斷完善為築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頂層設計上提供了制度保障。
當前《個人信息保護法》頒布一周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常常會成為全民關切的重點,甚至進一步引發輿情,企業如何在數據安全與個性化服務間做好平衡也成為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議題。
輿情點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持久戰”,平台企業還需更進一步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平台日益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交互載體。各式各樣的移動互聯網平台一方面便利了人民群衆生活,另一方面也在“野蠻生長”過程中産生了諸多問題。其中,相關企業過度索取個人隐私授權現象屢禁不止引發諸多網民吐槽和質疑,有網民甚至表示“光看到整改,但沒有一個改正的”。在相關讨論中,網民诟病的問題主要包括,強制用戶同意個人信息收集權限、被收集信息用途不透明、企業将不合理需求隐藏在冗長難懂的用戶協議條款中,以及部分互聯網企業不提供注銷服務或提供虛假注銷服務等。
誠然,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獲得的權限越多,提供的服務也會越個性化,但對消費者而言,通過過度收集用戶隐私換來的“個性化”服務,非但讓人感受不到貼心,反而細思極恐,增加對相關企業的不滿反感情緒。此外,近年來,相關的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也加強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依法打擊。比如,截至目前,工信部已通報了25批侵害用戶權益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SDK)。因此,對相關企業而言,避免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既遵守了《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也回應了用戶期待,有利于企業健康長遠發展。
移動互聯網平台企業在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做好合規管理,是各方的共同期待。對于服務于用戶的企業,保護用戶隐私是重中之重。為此,移動互聯網平台企業需進一步提高合規意識,加強企業合規制度建設,提高企業員工的數字安全意識,提升數字安全管理水平,從而強化企業在數字時代的市場競争力。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輿情分析師王玮彬 蘭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