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淨福至,這四個字是從美食家蔡瀾先生那裡聽來的。
小時候,我跟着奶奶在鄉下長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下還不太注重學前教育,樸素的鄉裡人認為:“孩子這麼小,能學啥?讓他多玩幾年吧。”于是,我關于童年的記憶與學校和書本毫無關系,隻有莊稼、泥巴、池塘、山坡,以及無數我認識或者不認識的花草、昆蟲的影子。奶奶下地幹活時,會把我帶到地頭,我就自己在附近玩起來,獨自探索神奇和充滿無限趣味的大自然。玩累了,就依偎在奶奶懷裡,聽她給我講故事。
在那裡,我知道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不隻是兩句詩,而是一個生動具體的畫面。我看見奶奶的汗水一滴滴灑落,滴在腳下的泥土裡。
我知道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收獲,需要農人花費多少時間,付出多少辛勞。所以,我把奶奶的教導記在心上,每次吃飯一定吃得幹幹淨淨,不留一粒米、一口湯。直到現在,我還保留着這個習慣。它已經烙印在我的血液中,唯有如此,才感覺安心、踏實。
有次,與朋友一起到一所山區小學辦事,恰逢中午,孩子們在安安靜靜地吃午飯。站在教室外面,朋友驚歎道:“這是我見過的推行光盤行動效果最好的地方。”飯食很簡單,一葷一素兩個菜,還有一個蛋花湯。孩子們吃得專心緻志,一口飯、一口菜,咀嚼得認真且滿足,直到把碗裡的最後一粒米吃幹淨,才起身到院子裡去洗碗。朋友感慨地說,很多地方推行光盤行動都需要有人監督,這裡完全不需要啊!我笑了,《朱子家訓》有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隻有真正懂得辛勞之人,才能由内而外地對食物産生敬畏與珍惜之情。
奶奶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年間,有一個富家子弟,生活奢靡無度。他每頓飯都要吃各種餡料的水餃,卻隻吃餡兒,把餃子皮吐掉。多年後,富家子弟家道中落,他在流亡路上,饑寒交迫,奄奄一息。一個老和尚端給他一碗面糊,他如遇珍馐。得救後,他連連拜謝,老和尚搖頭道:“無需謝我,你方才所食,乃是你丢棄之物。”原來,當年老和尚把富家子弟丢掉的餃子皮全部收集起來,洗淨後曬幹,并儲存起來。靠着這些口糧,老和尚救濟了不少人。富家子弟聽後羞愧不已。
其實,應該羞愧的不止是他一個人。有姐妹曾傳授一個“減肥之道”每次吃飯時,碗底剩下幾口飯倒掉,長此以往,少攝入的熱量累積起來足夠驚人,自然能夠瘦下來。我聽後心痛不已,如此浪費糧食,何“道”之有?
閑暇時,我喜歡翻看介紹美食的書籍,然後再親手試驗一番。我以為一個人隻愛吃還不夠,要會吃,吃出講究、吃出學問來才有意思。
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園食單》裡羅列了人間百味,讓人看了口舌生津。每逢周末,從超市拎回各色食材,再進廚房大顯身手,不需要家人幫忙,但有一點要求:必須全部吃幹淨。風卷殘雲之後,看全家人心滿意足地窩在沙發上,真乃人生快意之事!
這可能就是碗淨福至的意義所在吧。碗淨寓意珍惜,是對食物的尊重,對食物制作者的感恩,對自然贈予的敬畏。如此,方能從一飲一食中收獲福氣啊。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