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千字文寒來暑往

國學千字文寒來暑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2:34

國學千字文寒來暑往(漢字故事梅花香裡說)1

“槑”是繼“囧”之後網絡流行起來的又一個古文字。“槑”字由兩個“呆”組成, 其字形就像兩個呆頭呆腦的大頭娃娃并肩而立,常被網友戲谑解讀為“比呆還呆”。浏覽各大網絡的社交平台,“你還真槑”“太槑了”“超槑超吓人”等說法大行其道。在很短的時間裡,這一沉寂多年的古文字迅速蹿紅網絡,成為網民新寵。

“梅”字的六種篆書寫法

其實,“槑”的字義跟“比呆還呆”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槑”是“梅”的異體字,在古漢語裡,“槑”的音、意及用法都等同“梅”。清人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在過去也寫作《病槑館記》。潘天壽先生1963年元旦所繪的《先春花已到槑枝》中,落款即使用了“梅”的異體字“ 槑”。

不過,“梅”的本字應為“某”,亦作“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某,酸果也。從木、甘。阙。槑,古文某,從口。”清段玉裁注曰“此是今梅子正字”。為何“某”義訓酸而形從甘?段玉裁稱:“甘者,酸之母也。凡食甘多易作酸味。水土合而生木之驗也。”同時“槑”是“某”的古文。1955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的兩個異體字——“楳”和“槑”。因此,“槑”是明文規定“停止使用”的廢字,其死灰複燃是值得關注的“古字新用”現象。

關于“槑”字,有一則字謎的謎面就是:“林上坐着兩口子”。清代王筠《說文釋例》稱:“某之古文槑,既不可雲從林、從吅,則仍是從木、從口矣。”另外,“槑”字也可省作“呆”。《康熙字典》引《類篇》雲:“呆,同槑省,或某,通作梅。”并稱:“俗以為癡呆之呆,誤。”李時珍《本草綱目》亦持此說,在對“果部·梅”的釋名中稱:“梅古文作呆,像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呆。書家訛為甘木。後作梅,從每,諧聲也。或雲:梅者媒也,媒合衆味。故《書》雲:‘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而梅字亦從某也。”李時珍從植物學角度分析梅屬杏類,故“呆”是“杏”的倒置,所謂“甘木”之說是訛稱;同時用“梅者媒也”的聲訓釋義方法,論證梅從“某”。

《說文解字》亦收入“梅”字,釋為:“枏(nán)也。可食。從木、每聲。”“枏”同“楠”,《說文》對“枏”的解釋是:“梅也,從木、冄聲。”二字可以彼此互訓。在古代,“梅”字還可以省筆拆為“木母”。據元《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載,宋神宗問大臣葉濤說:“自山路來,木公、木母如何?”葉濤答道:“‘木公正傲歲,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我們通過字源學的考察,了解了“槑”在上古漢語的含義。查閱《漢語大字典》,“梅(槑)”共有八個義項,分别為:楠;果木名;酸梅子;梅樹的花;悲酸貌;節候名;商代國名;姓。而在現實的網絡用語中,“槑”已經跳出了其中任何一個義項,再也找不到與其相對應的解釋。經過網民約定俗成的翻新使用,不僅在語義上賦予其 “很呆、很傻、很天真”的網絡新義,一些網友還取“槑”的讀音替代“沒”“黴”“美”等字,造出了諸如“槑心槑肺”“槑完槑了”“槑事兒找事兒”“十全十槑”等網絡新詞。網友們根據“槑”的字形特征和讀音諧音賦予其新的含義,重新闡釋了自己對“槑”的認識和理解,充實和豐富了網絡語言。“槑”字能否繼續走紅下去,甚至進入正式的語言體系并為公衆所認知,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對此,我們應保持一種寬容審視的态度,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字的“古為今用”現象還有很多,現代人用全新的眼光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字瑰寶進行審視和發掘,說不定過段時間又有哪個古文字“複活”呢!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通用規範漢字表〉8105字形音義源流研究》階段成果)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