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涵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初一(8)班
浙江甯波,卡通垃圾分類形象亮相,普及垃圾分類理念。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正式實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帶來的收益是無可估量的,從個人方面看,它保障了我們的衛生健康;從國家方面看,這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約了資源。可是,仍然有人對垃圾分類不了解,或者嫌麻煩不願意垃圾分類。
作為一名初中生,我們小組在這個暑假響應政府和學校的号召,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和行動中,并制作了一本期刊。
期刊中應該包含什麼話題,這讓我們思考了很久。之後經過讨論,我們決定從三個角度宣傳垃圾分類,分别為:數據上、生活中、輿論上。
确定了選題,下面到了最主要的一步——數據采集。說到采集數據,就要根據采集對象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調查方式了。關于調查對象,我抽取的樣本範圍包括:小組内,班級内,朋友圈,以及其他班的好朋友。
調查顯示,分别有41%和52%的同學對于垃圾分類表示 “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表示“不太了解”的僅有8%,說明同學們經常學習了解一些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同時也說明了垃圾分類指導員與對垃圾分類教育的到位。
同學們對垃圾分類了解的途徑主要是網絡,88%的同學選擇了“網絡”,其次是“垃圾分類員”(6%)與“學校教學”(6%),但是“書籍”的比例為0,這說明了網絡的普及與優質的教育成果,但書籍教育的方式有待提高。
大部分同學表示很願意實踐垃圾分類,選擇“非常願意”的為82%,“比較願意”的8%,但有些同學表示“不太願意”甚至“不願意”,垃圾分類雖麻煩,但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配合,做好垃圾分類。
對于垃圾分類的方式,選“兩桶一袋”(44%)與“定點回收”(38%)的同學較多,同時這兩種垃圾回收方式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說明這兩個方法更為衆人所接受。
另外,100%的同學表示更願意用網絡的方式學習垃圾分類。
如何了解垃圾分類落地社區現狀呢?我有兩個秘訣:一個是“眼見”,親自去垃圾桶看看情況。以我所見,廚餘垃圾的分類已經比較規範,而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則有混放現象;第二個秘訣是“耳聞”,我去采訪了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他們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向我更全面地介紹了社區垃圾分類的現狀,社區的意見和他們将要采取的治理方法。我相信,這樣的采訪是值得的,這比空想要實際得多。
通過以上兩方面調查的結果,我們就不難得到結論了——大多數人已經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還有不少的問題出現,例如居民具體操作時的迷惑和思想意識的懶惰等。後面的倡議,我們也是針對着這些問題提出的。
說回垃圾分類本身,這次活動帶給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親身調查,搜集資料過後,我明白了我們為什麼要實行垃圾分類。之前我參與活動是為了響應号召,并不知它的内涵所在。而通過制作期刊,我們深入地探讨這個主題,搜尋相關資料,我才明白它在保護我們身體健康、保護環境、創造經濟效益三方面的重大意義。社會上仍然有些人,認為垃圾分類使居民生活變麻煩了,深入剖析後就會明白,我們其實是受益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