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産能過剩的結果

産能過剩的結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7:16

來源:證券時報

“離項目開工還有幾天的過渡期,正月十五後就聯系各方采購了。今年的活應該比去年幹得容易點。”農曆大年初八,作為一家大型央企鄭州基建施工項目的采購負責人,于則新(化名)已經開始忙碌了。去年底工地上的水泥幾次斷供,有時一個月累積5天沒貨,和水泥相關的工程就得全部停擺。他估摸着,過了這個年關,市場水泥供應緊缺的情況就會有所緩解,應該能買到水泥了。

自2016年以來,河南的水泥廠家在11月到1月間錯峰生産,于則新要想法解決水泥斷供的問題,盡量減少對項目工期的影響。去年下半年,水泥運到工地的價格約605元/噸,比兩年前翻了一番,就這樣,有時還拿不到貨。

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華東一家以水利與建築工程施工、房地産開發為主業的地方國企負責人說,這幾年旗下項目倒沒有遇到過“斷供”的事。但預計在今年的年報裡,他們要補充說明一下水泥和鋼材、砂石等建材漲價等給公司利潤帶來的影響:“每次開會,基本繞不過讨論水泥漲價的話題。”

行業産能嚴重過剩的水泥,怎麼就“傲嬌”起來了呢?2019年供應還會緊張嗎?價格是否會繼續上行?帶着這些疑問,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近期采訪水泥上下遊和業内人士。

産能過剩的結果(産能過剩卻頻現)1

一家大型央企鄭州基建施工項目春節後複工。攝影:趙黎昀

供不應求:

工地被“掐住脖子”

在建築行業,哪個工程都離不開水泥,行業内有一句話說,掐住了水泥,就掐住了整個工程的“脖子”。

于則新這兩年感受最明顯的,是成本壓力和停工帶來的工期問題。他算了一下,河南PO42.5散裝水泥出廠價在495元/噸(現金),運費每公裡是0.7元,這部分運費一般由買家承擔。因此,一噸水泥從出廠運到鄭州,成本就基本達到550元/噸。若要求供貨商墊資,給供應商留5%~10%的“利潤”空間,再加上稅收等剩餘各方面,水泥運到工地時,價格已經達到約605元/噸。

包括于則新在内的多位工程項目負責人表示,由于市場銷售緊俏,不少水泥企業要求現款現貨、現金交易。很多施工項目公司因此減少了從廠家直接采購,轉而通過貿易公司來間接購買水泥,由貿易公司提供墊資。這裡就牽扯到支付墊資成本和供貨能力等問題。

“這兩年水泥價格已經基本翻倍。記得2016年,每噸水泥含運費、利潤在内的合同價總共也就315多元。”于則新說,除水泥外,包括碎石、粉煤灰等基本所有地材類的商品價格也自2016年起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建材漲價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問題,一旦發生“斷供”,緊接着能否按期交付、工人安排等各種問題就出來了。于則新解釋,招投标的時候,投資方都會把造價算得十分精确,按照工期一天不休算出底價。施工方想中标的話,報價肯定比設定的價格更低。這些項目都是早早與投資方簽訂合同,金額也基本測算過了。但施工期間遇到上遊水泥等地材價格上漲,往往很難轉移成本,“斷供”更會影響項目約定的工期,夾在裡面“實在困難”。

不僅基建項目,地産項目也同樣受到來自水泥漲價的影響。中部省份一家房地産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盡管水泥漲價沒有土地漲價帶來的影響大,建築成本的上升對業務毛利率還是有一定影響。

“更主要是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這位董事長表示,合同執行困難。公司大部分是長期合同,約定由施工企業購買材料。和基建項目一樣,地産項目在執行中也出現了建材價格上漲導緻工程實際造價超過合同中約定的價格,加上水泥生産企業普遍要求先付款後供貨,施工單位需要墊付更多的流動資金。施工企業資金緊張矛盾加劇,繼而有工資拖欠,也有向發包方要求變更設計施工方案等要求的。這些對房地産工程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e公司記者了解到,建築工程在長期業務往來時,有的會簽訂開口合同。過去幾年多以“閉口價”為主,不随着市場變化調整材料價格。但随着材料價格波動,在建築工程合同中約定“開口條款”的已經明顯增加。

“市場供應還沒有達到很緊張的地步,可能有下遊部分企業會階段性出現短期供應不足。”中國水泥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數字水泥網執行總裁陳柏林表示,水泥廠在庫存緊張時需要保障重點工程供應,從區域範圍來講,水泥即使在四季度供需緊張時也還是能買到的,隻是對于個别項目或中小企業有暫時短缺,需要付出更高的運輸和采購成本。

錯峰生産:

價格比成本漲得更快

盡管水泥在我國六大産能過剩行業之列,但2018年多數水泥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行業整體盈利刷新曆史最高水平。在華東地區,P042.5散裝水泥一度觸及600元/噸的高位,全國均價年内最大漲幅接近40%。去年12月初,國内水泥市場供給一度達到近5年低點,企業噸盈利水平達到200元以上。

水泥在周期性行業中最能賺錢,與其不易保存、有經濟運輸半徑的特質有關。有施工單位表示,水泥如果是用作做水穩料,還可以選擇價低時“囤貨”,但其他多數項目,水泥都隻能現貨拉過來直接用。

談及過去一年水泥價格的高位态勢,卓創水泥行業分析師王琦表示,這和整個商品市場的大環境有關。

在海螺水泥的“老家”安徽,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1月就水泥價格上漲的原因做出了四方面的總結:一是石料供求關系改變。粉煤灰和燃料價格等原料價格都在大幅上漲。二是11月份開始,各地紛紛開始執行錯峰生産實施方案,同時北方冬季到來促使當地水泥廠停産,水泥市場供不應求。三是公路治超力度加大,推動物流成本上升。四是季節性因素影響,9月份以來是傳統的施工旺季。

這幾個因素中,王琦認為,“受成本拉動占比較少,這幾年上遊商品漲價的幅度相對水泥價格的漲幅要小得多。”王琦稱,三年前國内水泥最低均價約250元/噸,像内蒙、陝北、晉北最低甚至達到150元/噸左右,但目前這些地區的水泥價格也翻了一番,而成本就隻上漲了20%~30%。他認為,包括石灰石、粘土等,大部分都是水泥企業自己開采的。需要外采的主要是煤炭,在總成本中占比約40%左右,雖然幾年煤炭價格整體處于高位,但漲幅相比水泥還是較小。

陳柏林把水泥行業的利潤歸因于産品的價格上漲,而漲價根源于“供需錯配”。數據顯示,2018年行業總利潤達到1545億元,盈利能力和毛利水平都創出曆史新高。尤其在華東、華南等需求較旺的市場,供需錯配使得價格從2016年到2018年連續3年上漲,每年一個台階。

“我國水泥行業雖然産能過剩比例有30%,但是在生産過程中階段性受限非常明顯。”陳柏林稱,這些年環保逐漸趨嚴,加上每年四季度既是水泥的需求旺季又是環保限産的重點時期。一邊供給壓縮,另一邊需求上揚,産品又不能囤積,就出現了價格暴漲甚至斷貨的情況。

與水泥漲價相對應的是,2016年國辦發34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推行錯峰生産”,至此,錯峰生産被國務院列為化解産能過剩行業的政策手段和環境督查的重要内容,部分區域的過剩水泥産能由此已進入了“休眠”階段。

在錯峰時間上,東三省、天津、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自治區均出台水泥錯峰計劃。停窯時間起始時間從自去看10月、11月到今年3月、4月、5月不等,最短不得少于兩個月。此外,廣東等省份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春節期間、酷暑伏天和雨季開展錯峰生産。

不過,在整體環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内蒙、東北等地的部分水泥企業還是虧損。陳柏林認為,“地區的産能過剩程度超出想象”,市場還是常年存在盈利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的情況。

協同加強:

“壟斷”争議再起

東北已經開始借鑒起了其他地區的“協同”經驗。去年12月19日,吉林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北方又一水泥聯合公司誕生。新成立的吉林水泥集團擁有礦山資源儲備20多億噸,熟料生産線19條,産能2500萬噸,占吉林省産能的93%;水泥生産線59條,産能4310萬噸,占吉林省産能的83%。

截至目前,包括吉林水泥在内,國内已經成立的水泥平台公司已經達到14家。地跨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安徽等省區,包含水泥企業100多家,生産線150多條,合計産熟料能近2億噸。

因為水泥的區域性特點,龍頭企業往往在當地非常有話語權。在水泥行業淨利潤暴增的情況下,各區域龍頭企業間的“自律性聯合”是“良性協同”,還是“涉嫌壟斷”,再度成為争議焦點。

“協會就是企業自發性協商的機構。國家推行的錯峰生産政策隻是水泥價格上漲的誘因,各個地區協會控制節奏,通過集中控制産能運轉率,進一步把價格擡升。”一不具名觀察人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水泥行業近年來步調一緻的自行限産,一直被認為涉嫌壟斷。

“壟斷”說法顯然不會被水泥企業所認同。“水泥行業根本談不上壟斷。”一位前三大水泥生産商的相關負責人說。由于正值年報期,他婉拒了記者的進一步采訪。

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國最大的兩家水泥巨頭——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都在2018年回首行業發展時主動談及過協同的問題。

在2018年6月的股東會上,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說,“回看整個行業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剛開始是‘搶地盤占山頭’,這幾年經營效益比較好,是錯峰生産、環保管理帶來供求關系的改善,加上行業自律明顯增強,使得市場處于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态”。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去年8月接受專訪時回憶,2015年部分企業帶頭打價格戰,行業競合的“馬奇諾防線”徹底崩潰,造成全國水泥銷量25年來首次下降,行業利潤一下從之前的700~800億元跌到了200億元。發現惡性競争的弊端後,行業開始探索如何讓市場健康化,從惡性競争走向良性競合。他表示,作為行業大企業,要“不放量競争,不殺價競争,不遠距離沖擊别人的市場”。

這說明水泥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行業的競争發展路徑。在2017年9月,中建材、中材宣布合并為全球産能第一水泥企業,合并完成後水泥年總産能将超過5.2億噸,遠遠超過海螺水泥的年産能3.2億噸。

華北市場水泥供需格局的改善,則被寄托在冀東水泥與金隅集團2016年啟動的戰略重組上。2018年5月金隅冀東首批水泥資産重組完成,直接使得金隅集團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水泥企業。後續,金隅集團剩餘14家水泥企業注入冀東水泥或合資公司的工作也逐步啟動。

實際上,關于“協同”是否是壟斷,一直是理還亂的問題,協會在其中的角色也經常被質疑。比如說,混凝土作為水泥直接下遊,2017年時曾出現地方混凝土協會因水泥價格問題起訴當地水泥協會的情況。又例如,2018年11月,吉林省水泥協會、黑龍江省水泥協會聯合發布《吉林省水泥協會黑龍江省水泥協會文件》,向工信部、生态環境部彙報遼甯省14家水泥企業拒不執行錯峰生産的情況,要求強烈譴責不執行政策的水泥企業。這都說明地方水泥協會停産及協助停産的舉措并不是個例。

“隻有在市場需求較好、供需相對平衡的情況下,才會有市場協同和管控的可能性。比如說,在華東華南等地區,基本上有效産能約七成”。一位前水泥業内高層向記者解釋,在一些産能嚴重過剩需求不旺的地區,“協同去産量限産能”一直都很難推行下去。

對于水泥龍頭企業是否抱團“提價”,陳柏林表示,市場供應偏緊價格就會上揚,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人為因素,但這并不是水泥漲價的主流因素,水泥大漲的主要影響因素還是整體市場的階段性供需錯配。(記者 趙黎昀 童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