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粹主義引争議

民粹主義引争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21:23:48

來源:海外網

民粹主義引争議(海外網評民粹主義全球化)1

資料圖:法國大罷工(圖源:新華網)

【編者按】

2019年,是國際關系史上波詭雲谲、變局頻現的一年。

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之争更加尖銳,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逆流湧動,強權政治和霸淩行徑四處橫行;從亞洲到中東,從歐洲到拉美,一系列熱點此起彼伏,一連串的國家動蕩頻發,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蔓延,國際治理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面對這個亂象叢生的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雲遮眼,而要端起曆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依然在曲折中負重前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破繭而出。

時至歲末,海外網推出年終系列國際評論,回望“大變局中的2019”。

——————————————

2019年堪稱世界史的“民粹之年”。從民主發達地區的法國,到秩序動蕩的中東黎巴嫩,再到頗具潛力的南美智利,或因燃油稅調整,或因向社交媒體用戶征收新稅,或因地鐵票價上漲,所在國家的大批市民通過網絡動員與線下串聯,大規模聚集街頭,實施暴力破壞活動,直接導緻這些國家的法治秩序遭受嚴重沖擊,改革議程停滞,經濟社會秩序的調整周期與成本飙升。此外,英國倫敦、美國紐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中國香港等地亦出現了類似的極端社會抗争運動。這些民衆抗議活動早已超出通常的法治與民主範疇,演變為不滿群體的洩憤暴力。這些與民主法治秩序的“脫軌”行為很難通過“民主”的宏大叙事予以正當化,而顯著地呈現民粹主義的邏輯、現象與破壞性。

這種“民粹主義全球化”現象有五個共同特征:其一,暴力抗争普遍借助了西方民主理念,并濫用了民主制度提供的政治自由空間;其二,普遍采取大規模違法行為對執政當局施加超限壓力,逼迫采取重大政治改革措施以回應這些不滿群體的要求,法治與代議民主的程序理性遭到嚴重侵蝕;其三,有着日益顯著的外部幹預和國際網絡相互學習模仿的傾向;其四,本土主義基礎上的反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對全球化不公正秩序的抗議導緻了普遍的“本國(本地)優先”政治正确話語的确立,危害全球化的基礎秩序與可持續性;其五,這些抗争行動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網絡時代社運領導特征,甚至有着區塊鍊技術的某種運用,造成常規警察權應對、政治談判與秩序重建的巨大困難。

事實上,風起于青萍之末。這一波的“民主民粹化”與普遍的社會抗争,和歐美世界“源頭秩序”的自我批判和衰退有關,典型的事件就是2016年的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孤立主義”在英國的主導性,代表了一種民族國家思維對全球化共同體思維的抗争與逆襲。特朗普主義則代表了美國國家利益對帝國利益及全球化秩序的檢讨與背反。

英美世界是二戰後全球化秩序的主導性力量,以英語、普通法、跨國金融及人權主義傳媒體系為核心支柱的英美範式是理解當代全球治理秩序的中心線索。然而,這一普遍性體系的維持是高成本的,英國不願意分擔歐盟一體化的成本,美國不願意繼續“補貼”居高不下的全球治理成本,英美利益集團與統治精英決心通過“脫歐”、退群、貿易戰、防衛費分攤及構築新冷戰體系追求霸權延續。作為“源頭秩序”,英美的衰退也是令民粹主義呈現全球化态勢的重要原因。

對民主民粹化的原理與破壞性,古典哲學家有着犀利的觀察和分析。無論是柏拉圖的僭主政體,還是亞裡士多德的暴民政體,都來自于民主政體的腐化堕落。但是,曾經的古典教誨似乎早已湮沒在民主與民粹混淆不清的當代政治世界之中,對民主民粹化的風險與破壞性,西方政客與媒體從未加以嚴肅的讨論、提示與控制,甚至其本國的民主政治亦遭受反噬。

面對民主民粹化帶來的極端反權威、反全球化、反法治甚至侵蝕人類共同道德底線的破壞性,人們在2019年底的特别時刻确實應當好好反思:持續性暴力和襲擊不同意見群體真的符合民主規範原理嗎?暴力脅迫與破壞下的壓力政治及選舉真的能夠傳遞出民主理性所追求的公意嗎?從英美源頭到廣大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單純的西方民主化能夠提供穩健鞏固的自由秩序與發展基礎嗎?

總之,2019年的“民粹之年”是西方秩序出現的逆全球化與民主民粹化整體逆潮運動的衍生現象,是對民主民粹化風險與破壞性在理論、制度和媒體環境中長期遮蔽與回避累積而成的治理性痼疾。民粹化的世界有着破壞一切美好價值與生活秩序的危害性,必須是全世界認識到共同威脅,以法治與社會理性參與的協同方式加以精準治理,方可從國内法治與全球治理層面尋求秩序重建。

如果西方民主的“源頭”國家任民粹蔓延,冷戰再起,自私自利,其結果不僅是破壞全球化與法治,更是反噬自身秩序與發展前景的幫兇。民粹主義全球化起于西方世界的民主放縱與責任衰退,其治理也必須是西方世界承擔起充分的理性責任,與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一道共同遏制民粹化蔓延,負責任地界定和維護民主與法治的觀念平衡和秩序邊界。

(田飛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海外網智庫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責編:戴尚昀、孟慶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