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這個電視劇太狗血,這個小說太狗血,在這些話中,“狗血”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容詞,可是狗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關于“狗血”二字的來源,我查到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源于民間的驅魔習俗,自古以來,一直有黑狗血可以驅魔辟邪的說法。凡是小說戲曲,到了驅魔的經典橋段,就必定會說到道士開壇做法灑黑狗血。以至于後來一些做坑蒙拐騙行當的僞道士,出場就是先灑上一碗血,也不管是不是黑狗血,或者根本不是狗血……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港台影視業鼎盛時期,香港電視劇經常拍攝靈異類捉鬼題材的作品。其中反複出現的橋段就是中邪後要灑狗血驅邪。由于香港捉鬼題材影視劇的流行,使得狗血的效用得到反複地、大量地、不厭其煩地宣傳,最終已經成為了廣大觀衆眼中居家旅行、驅邪避兇、必備良品。後用來調侃影視劇裡一成不變、沒有新意的劇情。
後來就常用“狗血”來形容那些經常出現的類似劇情,拙劣的模仿,或很誇張很假的表演。
第二種說法中,狗血有一個由來詞:shit。然後在國人使用中逐漸演變成了夠shit!再在使用中因為諧音演變成了狗血。
然而不過不管是哪種來源,狗血的含義還是一緻的。
“狗血”一般用來形容那些經常出現的類似劇情,拙劣的模仿,或很誇張很假的表演。放到小說和電視劇中,說的明白一點,就是被不斷翻拍模仿的劇情,被衆多觀衆爛熟于心卻又不斷出現的劇情,是看過開頭就可以猜到結局的劇情。到了現今,則通常稱“過度的、特意的”煽情表演和劇情為“狗血”。
比如說:
聽到噩耗,手中的碗、茶杯一定會掉到地上碎掉。
遭遇突變,傷心難過時沖到外面,天氣一定是打雷下暴雨。
臨死前的話一定交待不完。
不敲門闖進去一般會遇到兩件事,上吊和洗澡。
女主角或男主角一般在一部電視劇中至少洗一次澡。
女扮男裝被識破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帽子被打掉,掉進水中,碰到胸部,換衣服被看到。
好人躲進府中,任壞人怎麼搜一般都搜不到。
一般壞蛋頭子第一次都死不透,總要垂死掙紮一下,非要再被砍一刀再死。
女主角的英雄死了,女主角落下一滴晶瑩的淚水,英雄原地複活等等。
“狗血”這個詞還被引入了許多領域,包括音樂,包括文化創作等等。比如李白的詩句:“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汪曾祺就說他有點“灑狗血”,原因是說李白“有時底氣不足,就隻好灑狗血,裝瘋”——其實應該是“裝豪放”,這跟一些人拿不知以為知地“玩深沉”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台灣流行樂人說所謂的“灑狗血”,指的是創作與演唱太過煽情,而唱腔又過于刻意地表現某種外在情緒的直接表現,沒有收放講究。 比如蘇永康便被陳珊妮罵作是“灑狗血”。
總之,“狗血”二字已經徹底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電視裡各種爛俗劇情輪番上演,生活中抓馬情節時時發生。
對于狗血劇,許多人批判,許多人沉迷;愛看的瘋狂上頭,受不了的也會瘋狂吐槽。無論你本身對這種劇情持何種觀點,電視劇的點擊率卻總是在這種吐槽聲中節節升高,因而電視劇也越發願意去“灑狗血”了,畢竟隻要節奏足夠快,情節足夠爽,就能讓人上頭,并為它而沉迷。即使觀衆抱着吐槽的心态追劇,隻要質量過關,随着劇集發展也會口碑逆轉,其原因并不是劇集有了質的飛躍,而追着追着就接受了裡面的設定,不再關心故事邏輯。
對于狗血生活,我們也隻能平淡接受,畢竟沒辦法反抗,就隻能接受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