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川山上有燕窩

四川山上有燕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8:16:13

二〇二一年九月,四川省涼山州冕甯縣的一個小山村裡,一對父子正激烈争吵着。

“你可真有意思,現在這個社會,還有老子讓兒子去送死的。”兒子嘴裡不停嘟囔着。

“這怎麼能是送死呢,一斤能賣兩萬六,足夠你花銷好幾個月了。”父親亦是不依不饒。

奇怪的是,門外的母親眼睜睜地看着這一切,但始終不為所動。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

實則,不是母親不想去勸,是因為母親知道,她勸也是白費口舌。

人性本自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2個兒子惜命,老子在乎手藝,自己加入進去,隻會讓矛盾激化。

而且類似于這樣的事情,家裡已上演了無數次。原因無他,隻因這項手藝馬上要失傳了。

最後的采燕窩人

這項手藝不是别的,正是最近讓丈夫焦慮不已的采燕窩之法。

女子的丈夫名喚餘成明,是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峭佳人”。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2

說起來,一切的緣由全在“時代”二字,亦在人的執念。

新舊交替,推陳出新,死是為了新生,這是萬物運行永恒不變的規律,人人都逃不過。

于耗盡了餘成明半輩子的采燕窩行當也是如此。

對于餘成明來說,采燕窩是其一生的衣食父母,但于他的兒子來說,這不過是一項分分鐘會讓自己送命的手藝。

這又從何說起呢?原來這一切全拜采燕窩這一手藝的緻命特征所賜。

一根繩下去,“徒留一腔空寂于天地之間”,是這一手藝的典型特點。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3

用餘成明的話說,自己或是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在同齡人還在掏鳥窩的年紀,餘成明便已跟着村民在雅砻江邊的懸崖上采起了燕窩。

很自由,像螞蚱,想咋蹦哒咋蹦跶,是餘成明第一次見到村裡人采燕窩後最為深切的感受。

采燕窩的人腰間系一根繩子,腳一蹬,人在這;腰間一用力,腳一瞪,人立馬又換了一個地兒。

即便過了四十餘年,村裡人采燕窩的場景餘成明仍記憶猶新。

自由,是人人骨子裡都向往的東西。面對如此情景,餘成明心動了。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4

勸服家裡人後,餘成明加入了采燕窩的大軍。彼時他僅十歲。

入行後,餘成明師從一位八十多歲的彭姓村民。

為盡快精進技藝,期間,無論師傅如何磨練、鞭笞餘成明,餘成明都始終不為所動,隻是咬着牙堅持着。

這也是當今餘成明遇事便喜歡咬着腮幫子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個孩子。餘成明當然也想過放棄。

隻是放棄了,之前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費了,放棄了家裡人下個月的吃食就有了問題。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5

如此,餘成明一堅持便堅持了整整四十年,直到師傅退休,黃土掩體;直到一批又一批的人進來,一批又一批的人出去。

當今隻有他和其他五六個老采燕窩人還在這一行業堅持着。

提及自己始終不改行的緣由,餘成明坦言:“習慣了,這把年紀了,改行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采燕窩行業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

“舌頭是用來保命的”

2021年9月17日上午10點左右,餘成明一早就準備好東西,在家裡正襟危坐地眺望着大門處,等着他的夥伴。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6

這次他們一行人要去的是千仞絕壁的中間位置處。

片刻後,夥伴悉數到齊。和妻子打完招呼後,餘成明一行人又踏上了采燕窩路程。

走了半個多小時的大路,兩個小時的小道後,餘成明一行人到達了最終目的地,千仞絕壁,離燕子栖息最近的地方。

這次,餘成明決定打頭陣。

到底是肉體凡胎,如此冒險,不過是身上有重擔所在。

雖已在懸崖峭壁上翻騰了數十年,但真正站在懸崖處時,餘成明還是長出了一口氣,以平複心境。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7

“不一定能順利下去,下去了也不一定能安全上來。”下崖之前,彼時已55歲的餘成明苦笑道。

餘成明先是戴好礦燈,随後将繩子拴在腰間,待一切事宜準備完畢後,再緩緩蹲下身,雙手撐地,慢慢接近崖壁。

片刻後,餘成明嗖嗖兩下,抓住繩索便翻到了懸崖下;再看,餘成明右腳蹬着岩壁,眨眼間便滑到了山腰部。

但此時,餘成明的下崖過程才僅完成了一半,他還需繼續向洞口附近降落。

餘成明右腳一蹬,雙手拽住繩索,利用腹部核心力量,瞬時将身體帶離絕壁。

在空中晃蕩數秒後,再雙腿發力,朝着眼下方的燕洞飛去。片刻後,餘成明安然降落在了燕洞。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8

到此時,餘成明的下崖過程才算徹底結束。随後便是細緻的采燕窩過程。

“看似是用手在采燕窩,實則是在用舌頭一點一點揪燕窩。”提及采燕窩的過程,餘成明言及道。

“手是用來采燕窩的,舌頭是用來保命的。”餘成明進一步解釋道。

原來崖下不比崖上,溫度極低不說,可見度還極差,為保命,他們隻得争分奪秒采燕窩。

期間如果他們感覺到舌頭特别僵硬,嘴都張不開的時候,就得即刻上崖了。再不上去,人極有可能凍暈在燕洞處。

一小時候後,崖上的繩子那端有了抖動,幾分鐘後,餘成明順着繩子爬了上來。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9

待其爬上來時,隻見其身上早已濕透,額頭全是汗水,手指尖處還有血絲。

但從餘成明上崖後頹然的表情來看,事情進行地好像并不順利,果不其然,正如同伴所料。

原來崖下溫度屬實過低,餘成明剛下去沒多久,便發覺身上冷得直打顫。

還沒采多少燕窩,手指便幾近徹底僵住,無法伸展。無奈之下,他隻得盡快上崖。

“我還想再試一次。”眼看着數十個燕窩付之一炬,餘成明不甘心。“别下去了,再下去命都沒了。”同伴毅然制止了他。

彼時餘成明已是55歲的年紀,縱是采燕窩經驗再豐富,也禁不住如此折騰。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0

礙于現實,餘成明一行人隻得帶着寥寥無幾的成果,原路走下山崖,返回家。

隻見餘成明還沒走到家門口,妻子便早早迎了上來。從丈夫的表情中,妻子猜出了些許端倪。

“不可能每次都那麼順利的,要是每次都那麼順利,燕子不是都絕種了。”妻子細心安慰道。

聽到妻子如此言語,餘成明強扯出了一抹絲微笑。但很快,這絲笑容便消失了。

誰的壓力大誰知道。彼時兩個兒子都已成年,但媳婦還都沒有着落。

數十萬的彩禮,車子,房子,再加上一家人一年的生計,這些都需餘成明給。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1

如此,餘成明不想還好,一想隻覺得頭疼。但身為一家之主,即便再難,他也得硬着頭皮迎難而上。

再采燕窩滿載而歸

休整了數日後,餘成明一行人又踏上了采燕窩的路途。

和餘成明一同出行的是他的舅舅趙支成,以及另一位親戚。他們最終目的地是雅砻江岸的山崖處。

雅砻江岸的山崖處多為溶洞發育的石灰岩,金絲雀大多常年在這裡栖息。

“這次一定得好好采,現在貴的燕窩一斤都能賣到兩萬六。”行進路上,餘成明對舅舅說道。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2

當然,價格隻是其中一部分,最為關鍵的是,再過段時間燕窩就不能采了。

在他們這行有個規矩,一個燕洞,一年隻能去一次,且隻能在四月采第一窩,其餘時間哪怕餓死也不得再采燕窩。

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避免吃絕食,是為給燕子生兒育女的機會。

“燕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果到時候燕子都沒了,又何來燕窩一說呢?”餘成明笑着說道。

嬉笑之間,一行人已到達了目的地。相比于上次,這次的路程要更為艱險。

山路陡峭難走,一行人隻得棄車而行。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3

下車後,餘成明三下五除二拿出自己的軍綠色背包。

他将幾根長度不等的繩子,一根伸縮套杆悉數裝進包内,向後一甩,甩到了背上。

長出了一口氣後,他們向着山頂走去。

隻見還沒走多久,餘成明便累得雙腿直打顫。“這邊再不來了,再不來了。”餘成明邊走邊嘟囔道。

原來,相比于上次,這次的這條路坡度更陡,路徑也更窄。

為保險起見,餘成明一行人走到特别危險之處,隻得雙手扒着牆壁,左腳倒右腳地向前挪着走。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4

再到實在難過的地方,他們還需借助藤條才能一點一點走過去。

膽戰心驚半晌後,衆人終于擺脫了羊腸小道,來到了路徑相對寬闊的大道上。

而彼時衆人已走了兩個多小時。接下來,他們還需穿越一叢灌木林才能徹底到達懸崖頂端。

鑒于灌木叢中壓根就沒有路,餘成明一行人還需用鐮刀劈出一條路,才得以繼續前進。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衆人終于走出灌木叢來到了懸崖頂端。

“腿都是軟的,胳膊上都是血道子。”回憶起自己登頂懸崖頂端那刻的感受,餘成明苦笑道。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5

和上次一樣,餘成明先是頭上戴好礦燈,準備好繩子;

其次再在腰間系好繩結,閉着眼直直站了數分鐘,随後睜眼緩緩俯下身,向着燕洞爬去。

一小時後,餘成明滿載而歸。不同于上次的頹然表情,這次餘成明崖後,疲憊是很疲憊,喜悅之情亦是溢于言表。

原來崖下有四五十個燕窩,再加上崖下溫度不是特别低,如此,餘成明便得以放開身手采納燕窩。

半個多小時,他便采集到了半挎包燕窩。

采燕窩行業的衰敗

待一切收拾完畢後,餘成明一行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接下來便是整理燕窩,售賣燕窩的事了。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6

“這整理燕窩也是個細節活,需慢慢把裡面的雜質挑揀幹淨。”餘成明說道。“我們掙的都是辛苦錢。”随後,餘成明又進一步補充道。

而這一點也正是兩個兒子不理解父親的原因。

兩個兒子想不明白,現在社會條件這麼好,外出随便打個工都比這掙得多,為什麼父親非得死守着這個行當不放?

“采燕窩這一事宜,有錢掙沒命花不說,關鍵是,壓根也掙不到幾個錢。”這也是兒子極為抗拒接過父親這一衣缽的根本原因。

終究,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于父親餘成明而言,事實完全不是如此。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7

最初自己靠種地,一年隻有幾千塊的收入,但現在靠着賣燕窩,他一年能有五六萬的收入,家裡的經濟番了幾番。

餘成明很感謝老祖宗将這一衣缽傳給了自己,亦極為感謝燕子這一衣食父母。

這也是他當今每次采燕窩之前,閉眼數分鐘,以許願希望燕子不在窩内,不傷害到燕子的根本原因。

隻是,有些東西不是你努力就能将它留住的,就比如自己心心念念的采燕窩的行當。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機會到處都是,年輕人根本不願意接手這一行業。

而之前堅持在一線的一些老人也都悉數退出了這一行當,當今仍在堅持的,也就隻有他和村裡的幾個老人了。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8

餘成明不想看到老祖宗托付在自己手裡的行當沒落了,但他亦無能為力。

“覺得自己像個罪人一樣。”一想到采燕窩這一行業之後會徹底消失于曆史中,餘成明就心如刀絞。

如此,因為這件事,餘成明和兒子争吵了不下數十回。

餘成明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衣缽,錢賺多賺少無所謂,主要是希望兒子能将這一事業進行下去。

但兒子根本不聽他的話,隻是一昧在外打工。

事後兒子解釋道,“我在外面打工,随便一天都有兩百多的收入,但我下個崖,可能命就沒了。比起錢,還是命更要緊。”

四川山上有燕窩(四川最後的34)19

誠然,每一個特定事物都是時代造就的産物。采燕窩行業也不例外。

遠早時期,部分窮苦人民為養家糊口,無奈隻得從事這一命在弦的活計。

但今時早已不同往日。一來,科技愈發發達,人工養殖燕窩的人越來越多,人工采集的燕窩早就沒什麼競争力了。

再者,現在年輕人選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如此,衆人逐漸摒棄采燕窩行當,另擇他路,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此,采燕窩行當逐漸沒落,乃至徹底退出曆史舞台自也是闆上釘釘之事。

于此,坦然接受或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完-

作者 | 劉妮妮

編輯 | 阿琰

編輯 | 不誤小星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