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元節是所謂“鬼節”,帶着迷信色彩。但事實上此“鬼”非彼“鬼”,“鬼節祭鬼”祭的是先祖,而非厲鬼惡魂。它滲透着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也是儒、釋、道精神大融合。
在這一天,人們思念離去的親人,祭奠緬懷逝者,是孝親報恩的重要日子。
儒、釋、道
三家智慧的統一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它滲透着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也是儒、釋、道精神大融合。
01
儒家與七月十五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祖先崇拜一直是古代社會最為重要的信仰之一。人們将中元節與清明節、寒衣節共同作為祭祀先祖的節日,以此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這也是中華民族對儒家孝道的一種傳承。
02
道家與七月十五
道教《太上三官經》有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他這一天會為人赦罪。檢驗諸路鬼衆的地府官的生日自然成為人們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以便早升天堂的固定節日。
03
佛家與七月十五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苦難衆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
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獄中受罪,形銷骨立,于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犍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正法,所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齋僧,可救其脫離苦處。後來形成了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中元河燈明,祭祖寄祝願
中元節并非是神秘冰冷、甚至令人心生恐懼的節日,它承載了中國千百年文化和精神,更是承載着我們對故去親人的思念。
中元節祭祖
一般來說,中元節祭祖傳統活動會在七月十五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佳肴,擺在廳堂之中,焚一些紙錢,借此告慰以另一種形式回到家裡團圓的先祖,也暗含着對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祝願。
放河燈
古人認為先祖回家的路非常黑,若沒有燈很難看清路。放燈是古人樂善好施之義舉,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走,照亮回家之路。
送花馍
送花馍在晉北地區比較流行。花馍圖案不同寓意也不同,送給小輩的花馍是面羊,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哺乳養育之恩;送給長輩的花馍是面人,寓意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馍是面魚,意喻年年有餘。
詩詞裡的中元
在中華詩詞中,詩人們也将感觸訴諸筆端,記錄了中元節異彩紛呈的歲時風貌。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龐垲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動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輕衣雜绮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
宋·徐集孫
今朝逢令節,依舊客殊鄉。
禅衲同分席,清齋若過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帶山香。
忽憶三秋菊,誰鋤小迳荒。
中元,更多的意義在于告慰,用秋天的果實告慰先祖,既是對先祖的一種收獲的彙報,也借此傳遞着不要忘記已在另一個世界,曾陪伴過我們的逝者的情感。
願諸有情永具安樂,遠離苦惱。願逝者安息,早登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重影、孟和德力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