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蘇瑩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近日,“滇西北支教團”四十多名老師帶着6000多片衛生巾上大山的視頻登上熱搜。畫面中老師們和愛心企業人士将衛生巾運送到山區,發放給山區裡的女孩子們,還為她們開展“生理健康課”。
作為一個2007年創建的NGO組織,滇西北支教團注意到,在川滇交界的大山中,孩子們生理知識極度匮乏,大多不知道月經、懷孕意味着什麼。
支教團走遍雲南麗江附近的山區學校,開設生理衛生課,向當地孩子普及生理知識,支教團老師還利用個人社會關系從社會募集。
“不僅是捐贈衛生巾,更重要的是傳遞給孩子們一種健康的生理觀念和心理觀念。”9月27日,滇西北支教團團長楊曦霆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這不僅是生理健康課,還是心理健康課,老師們還聆聽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早戀、孤獨、不被認可、不被接納等,依此深入下去會發現,孩子們需要的是一種關心和陪伴。
支教團中的老師給孩子普及月經知識。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對話滇西北支教團團長楊曦霆
“孩子們哭着上完課,她們太需要生理知識了”
澎湃新聞:是怎麼注意到山區孩子們生理知識匮乏,并想到募集衛生巾的?
楊曦霆:我們注意到山區孩子生理衛生知識很匮乏。山區的條件差,女孩子超齡上學很常見,有的上五六年級時已經十四五歲。老師注意到女學生有時不來上課,一開始還以為生病了,後來發現她們躺在床上,來月經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她們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加上觀念影響,家裡老人不會講這方面的事情。我們意識到,這有可能影響到女孩未來的健康和生育。
最初還沒有募集衛生巾的條件,就專門為女孩子安排了生理衛生課,并且教她們如何制作簡易衛生巾。後來,支教團的老師就發動自己的社會關系,聯系企業為當地女童捐贈衛生巾。
支教團中的老師在課堂上展示衛生巾的使用方法
澎湃新聞:生理衛生課主要講什麼,孩子們上課的時候什麼反應?
楊曦霆:2010年到2014年,那幾年孩子們不少是哭着上完課的。她們太需要生理知識了,太想了解這回事了,但是家長又不會給她們講。她們不僅無法應對生理期,甚至連月經、懷孕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
其實生理衛生這門課不需要講很久,一兩次課就能解決女孩子關于身體的困惑。一學期我們在當地學校集中開設兩次課,初中女生都會來聽,她們大概在十三歲到十六歲,也有個别已經十七歲了,十歲左右的小學女生也會過來。她們迫切地需要了解這些知識,也迫切地需要衛生巾等用品。
上生理衛生課,支教團的老師會提前準備。講課内容各具特色,有關于月經羞恥的,也有關于無差别教育的,即男女性無差别成長。還有一些動手環節,例如制作簡易衛生巾,正确使用衛生巾等。
我們支教老師不僅在傳授生理知識,而且在對抗原始觀念和不衛生的習慣。
支教團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
澎湃新聞:上了這門課之後,孩子們有什麼樣的變化?
楊曦霆:最近幾年,2015年左右,我們上這門課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男生女生一起上了。之前由于觀念比較保守,校方一般不讓男生參加。随着信息的流通,孩子們逐漸有了性别意識,男女生更有必要一起上生理衛生課。這時候,我們就不僅講月經,還會講男女性的生理構造、青春期的身心變化等。有時孩子們比較害羞,不好意思提問,我們的老師就會讓大家把問題寫在小紙條上,放到講台的帽子裡,一個個解答。
在偏遠山區,男女生同上生理衛生課,還需要當地學校的支持與理解。支教團首先派領隊和各個學校校長談,說這是素質教育的一環,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很重要的一門課程。有的校長非常支持,但是有的校長比較傳統,擔心學生不配合,或者怕引起青春期的躁動,或者擔心支教團講了以後沒有衛生巾不好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會多次和校長溝通,重申重要性,并且提供我們從社會募集來的衛生巾。
支教團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
“月經不需要害怕,更不需要羞恥”
澎湃新聞:怎麼募集和發放衛生巾?
楊曦霆:授課老師在課堂上講衛生巾的使用方法,最初條件有限沒有衛生巾,即便講了也沒有任何實質幫助。2014年支教團老師就發動自己的社會關系,聯系企業等為山區女童捐贈衛生巾。這幾年,衛生巾的捐贈一直都沒有斷過,年均幾千包,分給十幾所學校。數量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通過發放衛生巾,教給女孩們正确對待生理期和自己身體的态度。
老師們拿着教具從生殖器官開始講起,再講到青春期的變化,比如男孩子會長出喉結聲音變粗,可能還有遺精的現象,女孩子胸部開始發育,出現月經初潮。這是我們身體逐漸成熟的現象,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我們不需要害怕,更不需要羞恥。
有的女孩害怕流血,老師就會告訴她們,生理期是否疼痛和自己的身體素質有關,流血不會帶來生命危險,月經是一件每個女性都會經曆的普通事情。如果有人拿這件事來羞辱你,你要有信心,用你學的知識糾正他們。講完以後,老師們發放衛生巾,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
衛生巾的發放,支教團很仔細,任何捐贈的物資,我們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明确的記錄。這次企業捐贈了6000片,我們支教團會根據企業的捐贈計劃進行規劃,比如捐給多少個孩子,每個孩子幾片、能用多久等等。還有一些企業和我們建立了長期捐贈關系,我們支教團就會做一個中轉,企業把物資運送到縣城以後,支教團車隊和校方車輛再把它們運送到各個學校和各個班級。學校和我們的老師會共同關注衛生巾等物資的利用,比如一個女生家裡有姐妹,支教老師了解到這些情況也會多給幾片。
澎湃新聞:運送衛生巾的時候遇到過什麼困難?
楊曦霆:滇西北支教團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旁,基本上都是高山峽谷,高低落差大,還有盤山公路,地圖上隻有二三十公裡的山路,開車可能需要兩小時,運輸的壓力和成本太大。很多司機一聽說往山裡送東西就拒絕了,所以支教團從2014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皮卡車隊,選用十年駕齡以上的司機。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車子陷入泥巴或者輪胎出問題,都很常見。這也讓我們非常珍惜物資。
某些地方“最後一公裡”沒有路了,我們就會用拖拉機或者人力運輸。支教團之前沒有車隊,所有的物資都是老師們背上去的,我們已經習慣了為孩子們做點事。包括現在鄉村與鄉村之間的物資運輸,也是靠支教團的老師和當地校長。
這次的衛生巾,由企業把物資送到縣城,最後沒有公路了,是我們支教團裡的老師背着6000片衛生巾上來的。
澎湃新聞:現在山區女孩子衛生巾的使用情況怎麼樣?
楊曦霆:2018年以來,大一點的鄉鎮開始有超市賣衛生巾,中心學校的女生有了購買渠道。但是,距離縣城幾十公裡的偏遠村小還是沒有。女孩子們上過課,有了使用衛生巾的意識,可能就會托自己在縣城和鄉鎮讀書的哥哥姐姐幫忙買,但多數女孩還是困于經濟條件,有些家庭可能半個月隻能給孩子100元生活費,基本上隻夠吃飯和買一些學習用品。對于很多女孩來說,衛生巾是一個奢侈品,我們支教團能發多少,她們就用多少,很珍惜。
“孩子們需要的是一種關心和陪伴”
澎湃新聞:為山區女童普及生理知識至今已經十多年了,你覺得支教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楊曦霆:最顯而易見的改善,是孩子們了解了正确的生理知識。對于孩子來說,越早了解健康的生理知識,就越能夠正确對待青春期和兩性關系。現在互聯網發達,與其讓孩子瞎猜瞎想,不如老師早點灌輸科學的知識與積極的觀念。有的孩子可能讀完初中就去打工,如果沒有健康安全的意識,可能就會遇到問題。我們的初衷是讓所有孩子接受科學的生理教育。
講好生理衛生知識,對我們而言隻是一個開頭。2007年支教團成立以來,15年5000個老師,除了支教助學、生理教育,我們還進行了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我們會定期研究收集上來的問題,不隻是青春期問題,還有一些心理問題,例如早戀、孤獨等。我們會利用睡前的半小時和孩子溝通,批作業時也會給孩子們留言。生理衛生課上,女老師們以一種非常具有親和力的形象出現,又給女孩們發放衛生巾,很多女孩會迅速和老師建立聯系,很多小秘密就都告訴老師了,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僅僅是捐贈一批東西或者捐贈衛生巾,依此深入下去會發現,孩子們需要的是一種關心和陪伴。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