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05 21:24:18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

昨天,一個寶媽向我吐槽:每一次跟孩子說“不”,他就開始哭鬧耍賴。

面對一個鬧騰的孩子,想要做到心平氣和,于父母而言絕對是一場艱難的修行。

細想一下,生活中我們的确跟孩子說了很多“不”字:

  • 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
  • 飯桌上,不能隻挑自己喜歡的食物吃;
  • 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尖叫;

跟孩子說“不”的生活場景實在太多了,然而很多父母會發現,雖然說了很多次“不”字,可孩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真是讓人心累呀。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2

有的父母會一時忍不住,沖着孩子大吼大叫,企圖震懾住孩子。

記得賈靜雯在《媽媽是超人》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聲,因為她害怕了。她越怕就越會用失控的方式,去讓你知道我害怕……

大人一定要沉住氣,過掉他們的鬧情緒。”

面對孩子的鬧騰,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說“不”,他不聽,可能是方法用錯了。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3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4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實驗:

研究人員,将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然後同兩個人造“母親”關在一起。

一個是鐵絲媽媽,胸前挂着奶瓶;

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沒有奶,但卻有柔軟的絨布。

實驗結果發現,隻有當小猴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吸吮乳汁,其他時候都會跑去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在随後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母親與嬰幼兒的依戀關系,不僅僅是哺乳這麼簡單;

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身體接觸、撫摸、及時回應孩子的互動等等。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5

不論因為什麼因素,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媽媽。

因為這段時間,孩子和母親彼此需要、相互依賴地一起生活;

讓雙方都順利渡過這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經曆着巨大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共生期”。

孩子在小的時候,尤其是1歲半之内,最好是自己帶孩子,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這能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

當孩子的依戀和安全感得到滿足,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覺,相反,孩子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産生不滿足感、從而産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人類個體從産生、形成到發育成熟要經曆兩個胚胎期。

一個是從受孕到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是胎兒期,也稱為生理胚胎期;

另一個則是從出生到三歲(0-3歲)的心理胚胎期。

精神胚胎期是嬰幼兒逐漸從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形成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重要階段。

同時也是嬰幼兒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發展關鍵時期。

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艱辛,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7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8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關懷,但愛的本質并不僅僅是滿足。

更不是百般遷就,滿足孩子的“快樂”。

我們常常說要愛孩子,以至于有的父母全盤“接納”孩子的無理要求,更不懂得怎麼拒絕孩子。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拿出勇氣跟孩子說“不”。

我們首先要明确,對孩子說“不”,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這兩點:

一是,讓孩子停止某種錯誤的行為;二是,教給孩子正确的做法。

帶着這個目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不”。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9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情緒平和、淡定,不能帶有情緒地去管教孩子;

更不能對孩子冷嘲熱諷,對事不對人,這是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底線。

1、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生活中,當你發現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好玩,非要帶回家的時候;

或者帶他去逛街,看見好玩的東西,明顯不适合他這個年齡段,不聽勸阻非要買的時候……

當孩子有了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态出現的時候,你就要對他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哭鬧或者耍賴,尤其是第一次拒絕孩子的時候,他的心理會接受不了,繼續哭個沒完沒了。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0

這時候,作為父母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在這個時候講道理,更不要選擇離開,躲得遠遠地。

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靜地陪在他身邊,看着他哭。

并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想哭,我就陪着你,等你情緒穩定了,我再告訴你該怎麼做”。

孩子哭一段時間之後,看到你堅定的态度無法動搖,也就平複了心情。

2、用規則正面約束孩子的行為。

與其每次對孩子說“不”,不如及早就定好規則,用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說,3-6歲的孩子通常被稱作“潮濕的水泥期”,這個時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是立規矩的最佳時間。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1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為孩子設立六條基本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别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别人。

(6)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心中有規則,有界限,做事就會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才能對自己的情緒、行為和态度負責。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2

3、先共情,再解釋說“不”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再跟孩子說“不”之前,不妨先跟孩子共情一下。

比方說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認同孩子的感受,同時給他一個擁抱,在情緒上與孩子産生共鳴。

其次,要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共情和陪伴,待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可以試着幫他說出感受、總結情緒。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3

孩子雖然小,但是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若隻是一味的對孩子說“不”而不做解釋,這種強硬的方式會讓孩子産生倔強、逆反心理。

這個時候,父母的耐心解釋就非常有必要。

比如要到睡覺的時間了,孩子想要吃糖;

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倘若堅持“不行”、“不可以”,拒絕孩子之後也不解釋,孩子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讓我吃。

在拒絕完孩子之後,可以這樣表達:

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糖,但是現在我們要睡覺了,現在吃糖對牙齒不好,不如留着明天再吃吧!

拒絕孩子之後,耐心解釋一下,并給出具體的建議,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話是被父母聽進去了,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尊重。

即使父母沒有答應自己的要求,但一想到父母的建議,也會順利接受。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4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與其做一個高高在上發号施令的父母,不如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做,并建議孩子如何去做,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3歲到6歲孩子的心理學(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15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内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