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校園安全是學校的底線

校園安全是學校的底線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6 22:54:48

祝賀“草根教育家”李柳紅同學佳作《飛刀老師的“太極拳”》出版!

本書作者李柳紅是我的學生,戲稱自己是“草根教育家”。其實,她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奮戰在一線的優秀教師。記得我在負責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自學考試培訓部期間,我們在深圳開設“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深圳自考輔導班”時,她是最早一批學員之一。也是學得最快,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較早的一批學員。

校園安全是學校的底線(讓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學生們的)1

有關依戀的研究,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從事的課題,盡管也發表了不少的學術論文,收集了從孕産婦、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到成年人、企事業單位員工、部隊官兵、直至老年人的大量數據,整理起來,也有将近40000的“大數據”了,但仍然感覺缺少實際的個案。當李柳紅把她的《飛刀老師的“太極拳”》文稿傳給我的時候,我對她的文稿中呈現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動的教育案例,以及一篇篇極富創新、構思精巧的教學設計所打動,欣然為本書作序。

(2016年5月與李柳紅在深圳相聚)

下面是我寫的序,其實是不放過任何一個介紹和推廣依戀理論的機會與平台。《飛刀老師的“太極拳”》可以在當當網、京東商城等網站有售。

《飛刀老師的“太極拳”》序

------讓學校成為學生們的“安全基地”

本書作者李柳紅是我的學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奮戰在一線的優秀教師。她先後畢業于廣東省梅州師範學校、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記得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深圳舉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心理學專業輔導班時,她是最早一批學員之一。也是學得最快,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較早的一批學員。

李柳紅是一名小學高級教師,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1999年執教至今,分管過學校德育工作、語文教學工作,是一個追求以“科學的教育理念、智慧的教育方式”進行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的一線教師,一個充滿學習熱情、熱愛多彩生活、享受工作快樂的女子。曾獲得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班(隊)會課大賽現場課比賽一等獎、全國發展與創新課題組現場教學設計比賽特等獎等國家級、市級、區級成績100餘項。現為深圳市寶城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

仔細閱讀她請我寫序時發給我的那些文稿,學習到文稿中呈現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動的教育案例,以及一篇篇極富創新、構思精巧的教學設計,還有那些案例、設計後面的那顆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心靈,讓我在腦海中瞬間蹦出一個深奧的理論概念——“安全基地”。

“安全基地”(secure base)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依戀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依戀理論是英國學者John Bowlby和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提出的一個影響深遠的、旨在解釋親子關系的心理學理論。在綜合了生态學、控制論、信息加工、發展心理學、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多學科概念的基礎上,Bowlby創建了依戀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些框架使得我們對母子間的情感聯接的探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Ainsworth則創造性地用實驗室觀察的方法驗證了Bowlby的理論,而且拓展了依戀理論的研究範圍。

Bowlby從生物進化論出發,認為人類為了在一個“進化的适應性環境”中求得生存,生來就具有一種向最初的照顧者尋求和保持親近的傾向,嬰兒擁有一種能夠促進與照顧者保持親密的行為系統。所以,依戀行為是一種适應環境的本能的行為,是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成的。這些行為使嬰兒通過與照顧者的親密接觸而在危險的環境中得到保護,從而提高嬰兒生存的機會。他進一步提出,依戀系統是一種目标校正系統,對嬰兒來說,這個目标就是尋求“安全感(felt security)”。

校園安全是學校的底線(讓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學生們的)2

(John Bowlby, 1907-1990)

依戀是一個持久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是傾向于尋求和維持與某個特定的對象的親近關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依戀可以通過依戀行為表現出來,包括在獨處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時,嬰兒會哭泣,叫喊,追随,靠近,抓撓,和反抗等等。Bowlby把依戀行為看成是一個動态平衡系統。依戀行為的産生有一些誘發因素(activators),包括一些外在因素,如處在一個陌生的情景下、受到威脅性刺激的驚吓、或者是與依戀對象的長時間分離等等,也有一些内在因素,比如疲勞、生病或者痛苦的時候,依戀系統都會被激活。而一旦嬰兒的安全性需求得到滿足,能夠尋求或者維持一種親近性的時候,比如得到充分的擁抱,語言上的安撫等,其依戀行為則會減輕,或者停止。可以說,正如攝食行為一樣,兒童的依戀行為也是一種“内在平衡(homeostasis)系統”。當這種依戀行為模式得到健康發展時,就會産生一種安全的情感聯結。

嬰兒總是間歇性地尋求親近或者與依戀對象接觸,尤其是在受到驚吓,生病,疲勞或者處于其它應激狀況時,或者在需要照顧和保護時,依戀系統會被激活。依戀是對某個特定的對象而言的,如果一個人在兒童需要保護和安慰時,給予支持,則他很容易成為依戀對象。當這個依戀對象是可以接觸到,而且對嬰兒的要求總是做出積極反應的時候,依戀行為可能僅僅是瞅一眼,或者時不時聽一聽,确認一下依戀對象的位置。

可以看出,當嬰兒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會把照顧者作為一個重要的探索活動的基地。隻有在照顧者身邊的時候,才會表現出更多的探索行為,比如玩玩具,而這時其依戀系統處于不被激活,或者處于低激活狀态。這種現象,稱為依戀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現象。這也是依戀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随着認知功能的發展,嬰兒的這種與照顧者的重複交往經曆會内化成一些活動模型,這些活動模型稱為“内部活動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而且依戀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這種内部活動模型,盡管形成于嬰兒階段,但會在幼兒階段、學前階段、學齡階段、青少年階段,直至成年階段,老年階段,一直在起作用。并且這些“内部活動模型”逐漸被整合到人格結構中去,并影響個體的行為。

盡管Bowlby的理論主要是強調依戀發展的共同特點,随後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依戀的個體差異。例如,Ainsworth等人通過一個結構化的實驗室觀察程序——“陌生情景法”——對嬰兒在與依戀對象的分離與重聚的一些場景中的行為進行觀察和編碼,劃分出了三種嬰兒依戀行為的模式: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型。

校園安全是學校的底線(讓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學生們的)3

(Mary Ainsworth, 1913-1999)

在感受及處理各種社會人際關系,維持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上,安全型依戀個體比非安全型依戀個體具有明顯優勢。安全型個體在感到威脅,需要求助時會使用安全基地策略(secure-based strategies)。安全基地策略屬于初級依戀策略,是當個體感受到威脅、需要被保護和支持時,尋求接近依戀對象這種與生俱來的依戀策略,人們可能根本無法意識到其依戀系統策略的使用。

根據Ainsworth等人研究,影響兒童依戀類型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照顧者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一是照顧者反應敏感性(sensitive responsiveness)。前者是指當個體需要的時候,照顧者是否能夠在身邊,并提供支持和幫助,後者主要是指照顧者能否盡快地覺知到嬰兒發出的各種信号,是否能夠很快遞解釋這些信号的含義,以及是否能夠做出最合适的反應,以便滿足嬰兒的需求。

而“将心比心”(Mind mindfulness)正是反應照顧者将這兩種影響兒童依戀的重要因素在現實生活中最直接的體現。

在學校咨詢心理學中,運用依戀理論的咨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從一個縱向發展的角度分析學生們在學校中的各種行為問題,尤其是涉及到逃學、人際交往不良等現象。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老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将依戀理論運用在教學工作中去。

本書就是介紹這樣一種實際運用的具體做法。

正是像李柳紅這樣一些從來沒有離開過講台的草根教育家,默默地奉獻着自己,把自己的青春、激情和心血揮灑在三尺講台上,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着一代又一代學生們。她們才是學生們最依戀的對象。

她們在努力把校園建設成最吸引孩子們的“安全基地”!

是為序。

李同歸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2015年10月7日于王克桢樓1602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