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邊塞詩常見意象的内涵

邊塞詩常見意象的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8:47:15

邊塞詩常見意象的内涵(邊塞詩鑒賞題目滿分要點)1

一、邊塞詩概況

1、概念

邊塞詩派:是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邊界戰争生活為主要内容的詩歌流派。

邊塞詩高産期在“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争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

2、标志

邊塞詩标題——常含“塞、征、軍、塞上、塞下、征人、從軍”等字詞。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等。

3、代表詩人

有高适、岑參、王昌齡、李颀、王翰、王維等。以岑參、高适為最著名,故又稱岑高詩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邊塞詩傑作。

二、邊塞詩内容

1、邊塞風光——奇麗壯闊

2、統治者------窮兵黩武

3、家鄉------思鄉念親

4、将士------ 艱苦生活、報國豪情

5、友人------惜别感傷 、壯别感奮

三、邊塞詩風格

雄壯豪邁

四、邊塞詩語言特點

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

五、邊塞詩常見意象

1、與戰争有關地名:

碛西、輪台、龜茲、夜郎、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受降城、邊關、玉門關;

2、與戰争有關的少數民族稱呼:

胡、羌、羯、夷、單于、吐谷渾

3、與戰争有關的景物: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 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4、與戰争有關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钺、刀、铩、号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5、與戰争有關的樂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六、邊塞詩的主旨

1、歌頌将士奮勇殺敵、以身許國的豪情。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的《從軍行》 等詩句直接抒發了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2、表現自己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争的殘酷。反映連年征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幹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黩武、拓土開邊。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

一邊是現實中無定河邊悲哀凄涼的丈夫枯骨,一邊是妻子夢境中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對照,凝聚着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4、描寫征人念遠思歸、想念親人的。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抒發将士們思鄉念親的鄉愁。)

5、描繪美滿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軍中苦樂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發平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異域奇異風光,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寫了塞外玉樹瓊花的雪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七、邊塞詩時代特點

1、盛唐: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的戰争,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2、中、晚唐:國勢漸衰,昂揚向上的基調依舊,但悲壯惋傷的成分漸多。如: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

3、宋代:外侮不斷,國難當頭,感情或為報國無門的憤懑。如: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陸遊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範仲淹

不管什麼時期的邊塞詩都回旋着愛國的主旋律。

【高考設問方式】

1、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這類詩的常見表現手法有哪些?

【解題指導】

1、 根據詩歌标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2、 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點。

3、 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 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

答題時要用到“對比、誇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

高考真題演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将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陝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有什麼寓意?

(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07山東卷)

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 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 出關争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将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然後回答問題。

雨雪曲

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

繞陣看狐迹,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雲起,蒼蒼别路迷。

【注】 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曆仕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麼意思?

(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麼樣的情感?(6分)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歲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詩人為什麼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答案及解析:

1、(1)答:夜晚、秋風、漢關、寒雲、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答: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将領,鬥志昂揚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鬥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解析】

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征。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

第二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

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谧,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确表述。

2.(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後面抒懷作了鋪墊。“将軍”兩句缺乏形象感,并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内容不相稱。

(2)①将關内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别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解析】

(1)鑒賞邊塞詩首先要根據詩歌标題判定是不是邊塞詩。

據注解可知标題《出關》中的“關”即指邊塞防線上的居庸關,所以是邊塞詩。

(2)其次,從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從軍報國、建功立業、思鄉念親、窮兵黩武”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

《出關》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一往無前,急于奔赴疆場建功立業的心理;後兩句寫臨出居庸關即将遠離故土時所産生的懷土戀鄉的情感。

最 後,分析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答題時要用到“對比、誇張、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達技巧類術語。“馬後桃花馬前雪”運用了對比和借代(答成 “象征”也可)手法,“馬後桃花”,意謂關内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桃花”與“雪”分别代指(象征)家鄉的溫馨 生活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将關内桃花爛漫的春景與關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抒寫出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情感。

3、(1)答: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離别家鄉到邊關的路。

(2)這樣寫的好處是,不僅點明了邊塞“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産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這首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

4、(1)邊境發生戰争,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願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争;與後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争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