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熱區是最獨特的資源,綠色是最靓麗的風景,通道是最顯著的優勢,多元是最豐富的寶藏。
這裡,是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
9月29日“玉溪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專場發布會舉行。元江縣委書記瓦慶超介紹,“熱區、綠色、通道、多元”是元江的靓麗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元江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笃行不怠,開創了極不平凡、極不尋常的十年,交出一份漂亮答卷。2021年,全縣生産總值達140.55億元,是2012年的3.26倍,絕對值在全省129個縣市區中排名第58位,較2012年進步9位。
四張名片演繹“最”元江
熱區——距省會最近的熱區
熱區,是元江最獨特的資源。全縣縣城年平均氣溫24.1℃,1400米以下海拔熱區土地占全縣面積的45.4%,河谷型“薩王納”神奇獨特,素有“紅河谷中的太陽城”“天然溫室”之美譽,是距省會昆明最近的熱區。
元江縣圍繞盤活“熱資源”做好“熱文章”,大力開發熱區生物資源,以芒果、柑橘為主的水果産業成為農業支柱産業,蘆荟、茉莉花等特色生物資源開發成效顯著。這十年,水果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13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6萬畝,秋冬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61.18億元。
熱區特色生物資源加工向全産業鍊轉型升級,蘆荟加工亞洲第一,雲南萬綠生物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雲南省“20佳創新企業”“萬綠”牌凍幹粉連續榮獲雲南省綠色食品牌“10大名藥材”。金芒果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影響力持續提升,2021年實現第三産業增加值66.33億元,是2012年的3.5倍,産業結構不斷優化。
四張名片演繹“最”元江
綠色——濱江花果城,避寒養生地
綠色,是元江最靓麗的風景,元江擁有“一江兩河”天然水景觀和瓦納熱海、栖霞山兩系天然溫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67%,是實至名歸的“濱江花果城,避寒養生地”。
元江縣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風、光、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34.92萬千瓦,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縣城環境空氣優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國控、省控監測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标率穩定保持100%,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50.96%提升到2021年的66.67%。
圍繞高水平建設濱江園林旅遊城市的定位,元江縣引水入城,做特“水”文章,實現元江“水清岸綠”和“大江造氣勢、兩河建休閑”;穿針引線,做通“路”文章,“一環四縱六橫”的城市主路網基本形成;綠化美化,做優“綠”的文章,新增城市綠地面積94.5萬平方米,達180萬平方米,綠地率達40.42%;精雕細琢,做美“景”文章,初步形成“一核一軸三心三帶”的景觀格局;宜居宜養,做強“城”文章,先後獲評“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等榮譽稱号;産城融合,做活“産”文章,新建一批高品質旅遊度假酒店,農文旅、康體商等業态得到融合發展。
四張名片演繹“最”元江
通道——與滇中城市群和邊境口岸形成2小時經濟圈
通道,是元江最顯著的優勢,地處昆曼國際大通道的重要節點,中老鐵路、G8511昆磨高速、S45永金高速、G213線等穿境而過,與滇中城市群和邊境口岸形成2小時經濟圈,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内陸港。
依托龐大的路網資源,元江縣瞄準一流營商環境目标擦亮築巢引鳳“金字招牌”,主動融入全市制造業全産業鍊,大力推進園區基礎建設,優化園區産業布局,将園區分為幹壩、江東、安定三個片區,重點培育以水電、太陽能、風能為核心的清潔能源産業集群,以鎳為核心的有色金屬加工業集群,以熱帶特色食品加工為核心的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産業集群。
有交通路網和中老鐵路的加持,甘莊街道成為了元江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前沿。元江縣以物流為縱軸、以工業 農業為橫軸,将甘莊僑鄉芒果特色小鎮、紅河谷農産品物流與交易園區、甘莊工業園區等項目規劃“多規合一”,強化區間聯系,打造“兩區”産業驅動發展,集鎮産城融合,構建區域空間、産業、功能協調統一的“一鎮兩區、産城融合” 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園。
四張名片演繹“最”元江
多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多元是元江最豐富的寶藏。悠久的文化傳承和衆多的少數民族孕育出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克崖畫、青銅文化神秘悠遠,有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産的哈尼梯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哈尼棕扇舞。
守望相助的十年,民族團結堅如磐石。元江始終堅持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普惠共享、凝心聚力、交融互建、社會治理、示範引領、同創共促”七大工程,實現七子連心、開花結果。
全縣制定出台自治縣自治條例、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使黨的民族政策在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化、制度化;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1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33項;以法治保障民族團結,“邊疆少數民族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機制”被确定為第二批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創新實踐範例;成功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市級民族特色小鎮、特色村寨以及民族團結進步單位和家庭,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日益鞏固。
雲南網記者 浦美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