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曾經我畫畫的樣子

曾經我畫畫的樣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4:00:22

作者:劉德輝

對劉濤老師最初的印象,來自中華書局出版的書刊:《殊方未遠》《建元與改元》《掌故》……它們的書名都是用很規矩的漢隸筆法寫就的,形神兼備,氣韻古雅,看着賞心悅目,讓人隐約覺得這位題簽人身上也有種異于時尚的“古氣”。而今拿到他的新作《書法學徒記》,又被書名吸住了眼球:以“學徒”來表述學書法、寫書法,真是既謙遜又别緻。

曾經我畫畫的樣子(曾經我們這樣寫字)1

劉濤1972年習作 資料圖片

一提起“書法”,可能很多人都會聯想起“藝術”“文化”“國粹”等字眼,其實,剝去這種種“附加值”,書法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寫字”,具體點說,是“用毛筆寫漢字”。使用毛筆進行書寫是一項實踐性的技術,用作者的話說,是“讀書人日常手藝活”,從這個意義上講,稱學書為“學徒”恰如其分。

劉濤長期從事書法教學和書法史研究,用了幾十年毛筆,學了幾十年的徒,《書法學徒記》談論的正是有關書法的方方面面。從書法的物質層面(筆、墨、紙、字帖)到操作層面(入門、臨摹、創作),再到學理層面(藝術鑒賞、書學理論),還有同書法相關的文學、文化、曆史等各方面知識,本書均有涉及。作者簡明扼要地把書法這門“手藝活”的來龍去脈呈現了在讀者面前,即使是不太了解書法的讀者,也能對書法藝術和文化有一個概覽式的認識。

書中談到的所有與書法相關的東西,都是從作者“學徒”生涯的所曆、所思、所感中生發出來的。換言之,書中談及的問題和提出的觀點都經過作者的親證,是實實在在的經驗之談:如何選帖、如何執筆,習字可能會遇到什麼誤區,曆代書家、書迹的特色和價值各在何處,某些說法或觀點究竟有沒有道理……作為一個“過來人”,作者憑借深厚的學養與功力,将幾十年學書的心得分享給了讀者,要言不煩,可謂金針度人。

《書法學徒記》講的是書法,但并非傳授書寫技法的教程,也不是研讨某個課題的學術專著,而是一部講述“書法人生”的回憶錄。作者以“寫字”為線索,寫出了一部與書法為伴的個人生活史,流露出幾多人生的況味。在書中,書法折射着時代與社會的變遷、人生境遇的轉換,和人一起“活”了起來。作者童年和少年時臨帖描紅、訪書買帖的經曆,還有工作後的以書會友、閑暇時的筆墨寄情,我想喜愛書法,尤其是習字有年的讀者,讀來都會感到十分親切與熟悉。就拿筆者來說,和作者一樣,也用毛巾代筆寫過大字标語,也有一支揮灑如意而舍不得多用的老毛筆,也藏有幾冊“有故事”的老字帖,自己曆年來的書迹也有所整理留存……讀着作者筆下的“學徒”曆程,時時有會心、共情之處,“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

凡學書法,都得從古代的範本入手,追摹古人、汲古養新更是書家終生不辍之務,故而作者稱習字是“與古為徒”。不過技術的進步已經使現代人認識書法、學習書法的方式與古人有了很大不同。但再便捷的技術恐怕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毛筆書寫已經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退出,變成了某種文化的标本或者儀式。作者說自己“自小生活在後毛筆時代,老來跨進電腦時代”,到我們這一代人,連硬筆書寫都漸行漸遠了。

在“寫字”變得越來越陌生的時代,《書法學徒記》恰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獨特的紀錄,還原了中國人曾經的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面——過去,我們是這樣寫字的。劉濤的“與古為徒”其實是以筆墨實現了一種“前現代”的生活方式,我想也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給他的字迹注入了一股獨特的“古氣”,這本書裡所有的内容都是最好的證明。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28日12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