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内容
教科書P31例3、做一做,完成教科書P34~35“練習七”第7~9題。
▶教學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轉現象,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圖形的旋轉。
2.通過操作、表達,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空間想象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美妙。
▶教學重點
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現象,理解、把握圖形旋轉的特點。
▶教學難點
正确地辨認旋轉現象。
▶教學準備
課件、陀螺(用教科書P121中的學具照樣子做)、數字轉盤。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課件展示遊樂場各個項目運動的畫面。(風車、旋轉飛機和兔子時鐘指針的轉動)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遊樂場剩下的這些項目的運動。請大家用手勢比畫比畫。
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運動特點,并用手勢比畫物體的運動。
師:同學們做得真好!像這樣都是繞着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運動方式——旋轉。(闆書課題:旋轉)
【設計意圖】從情境圖出發,再次研究情境圖中剩下的項目,有始有終。學生前面對對稱、平移知識學習的經驗,已為旋轉内容的學習打下基礎。初步感知旋轉現象,順勢導入新課。
二、觀察圖形的旋轉,找到旋轉特點
1.課件出示教科書P31例3。
師:這些物體都是繞着點或軸轉動。它們的方向、形狀、大小發生了變化嗎?
【學情預設】方向發生了變化,形狀、大小都沒發生改變。
師引導學生小結:物體繞着一個點或軸轉動,這樣的現象叫做旋轉。旋轉物體的位置、方向在變,形狀、大小不變。(闆書)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運動是旋轉現象呢?
【學情預設】電風扇扇葉的轉動是旋轉現象;旋轉門是旋轉現象;鐘表指針的運動也是旋轉現象。有些學生會列舉出一些不是單一運動方式的現象,引導學生抽離其中的旋轉現象進行分析。
師:自己表演一個旋轉現象,讓你手裡的東西旋轉起來。
【設計意圖】通過深入觀察圖形,從各方面去研究圖形旋轉的特征。與平移形成對比,更容易抓住特點區分圖形的運動狀況。
2.動手操作,直觀感受圖形的旋轉。
課件出示教科書P31“做一做”。
師:仔細觀察,在陀螺旋轉時你能看到什麼?
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發現,将關注點放在由點的旋轉所形成的圖形上,以實現數學上的提升。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轉陀螺,直觀感受紙片上的點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初步從圖形運動的角度來認識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三、體會區别,鞏固提升
1.完成教科書P34“練習七”第7題。
獨立思考判斷,并說一說你的依據。
【學情預設】平移:抽屜的抽拉;傳送帶上貨物的傳送。旋轉:電扇扇葉的轉動;鐘表指針的轉動;磨盤的轉動。
鼓勵學生準确表達。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解讀、描述生活中常見現象的能力和習慣。
2.完成教科書P34“練習七”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
【學情預設】分針從12開始,走到“3”的時候是15分;走到“1”的時候是5分;走到“10”的時候是50分。
師:觀察三根指針的轉動,你發現了什麼?
【學情預設】都是繞着中間的點轉動;都是朝着一個方向轉動。
師:我們按照不同的旋轉方向給旋轉起個名字。與時針、分針轉動方向相同的轉動叫做順時針轉動;反之,跟它們轉動方向相反的轉動叫做逆時針轉動。(闆書)
【設計意圖】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美。
3.完成教科書P35“練習七”第9題。
相應内容讓學生課前準備,課堂内容着重于學生活動,讓學生體會旋轉現象,同時複習乘法計算等知識,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課後觀察生活中的旋轉現象。
▶闆書設計
旋轉
旋轉:物體繞點或軸轉動。
位置、方向在變,形狀、大小不變。
順時針轉動逆時針轉動
▶教學反思
二年級的學生對旋轉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清晰的概念。教學時,通過結合大量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去感知,将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認知。并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