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最新号召,生三個孩子,那麼全家可能會養三次蠶,全家一起經曆三個難忘的三年級下學期。
在如此歡樂祥和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順便關心下,你們家的蠶,姑且還叫寶寶,可還好,都結繭了吧。
每當刷到一組蠶寶寶,至少可以做出以下推斷。
他們家至少有一個孩子;孩子多半上三年級,且是三年級下期。當然,不排除養蠶内卷嚴重,個别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已被迫提前上道,情感正在跌宕起伏。
三年級是養蠶主力軍。
全成都三年級的學生,都在養蠶。
4月學校統一發蠶卵,從孵化到成繭,自然課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個學生都得完成,填寫觀察記錄。
每天帶着蠶寶寶上學;周末五一假期出門玩耍,全家農家樂聚會,也帶着蠶寶寶。人嗑瓜子,蠶啃桑葉。
以為愛得深,當小孩感歎到——
天天吃,天天拉這麼多,我覺得蠶寶寶是拉屎大王。
這意味着,小孩對養蠶事業的熱情直線下降。新鮮感一過,就都是大人的事情。
所以說,養蠶,是養娃的必經之路。
這不比養娃本身容易。@大毛 是全班養蠶養得較晚的學生家長,最近也有2隻成功結繭。1隻白色,1隻彩色。
存活率慘不忍睹。
經曆frist blood,double kill,triple kill,quadra kill,penta kill……和shubuqing kill,每隻蠶都是在送人頭。
結果因人而異,也有家庭養出幾百個繭,盤算抽絲剝繭後能不能織個絲巾。各有各的心思,都操碎了心。
養蠶的第一關就是接受蠶寶寶。
很奇怪的一個規律,小孩都充滿好奇,沒事要摸摸蠶寶寶。哪個成年人小時候沒有養過蠶,不愛蠶?印象中,童年就是爬樹偷葡萄摘桑果,捉蝌蚪摸小魚,和養蠶。
可長大了,就開始害怕。
有軟體動物恐懼症,有蛾子恐懼症。不管是密密麻麻的蠶,還是星星點點的糞便,都惡心。
有天,将蠶寶寶的糞便清理進廁所,忘記沖水,@大毛 的媽回家撞見,差點炸了,懷疑誰上廁所沒有沖水。
個别日常再膽大的男家長,看見蠶,也吓得跳腳。尤其,蠶還變了顔色,像中了劇毒的那種顔色。
将自己小時候的養蠶經驗,在三四十歲的時候,逼着再撿起來,助兒子女兒一臂之力,是真的難。
一旦開始養蠶,餐桌,就是蠶的主卧。家裡的冰箱,就小了。
藤藤菜,莴筍颠,木耳菜,靠邊站。桑葉才是正宮,在冰箱冷藏室保鮮室擁有最多的空間。
人可以将就,蠶不行,正是長身體的寶寶,絕對不能斷糧。每天,多則三四次,少則也得早晚兩次。半夜起來,也得喂點。
隻有脹死的金魚,沒有撐死的蠶。
養蠶期間,桑葉,全城的剛需,搶手貨。甚至,在大榜的好吃群,有朋友也問,哪裡可以買到桑葉。
隻要路過看見葉子長得像桑葉,趁着夜黑風高,先薅回家再說,誰管樹秃不秃。
周末,别人去郊外都是摘草莓摘葡萄,一旦養蠶,還要頂着大太陽,在窮鄉僻壤摘桑葉。
「桑樹房」或将成為新的賣點。
@大毛 的小區沒有桑樹,女兒的同學住在隔壁有桑樹的小區。為了采摘到高處桑葉,女兒同學的家人甚至專門做了一把工具。
有這層關系,@大毛 因此找隔壁小區要點桑葉幫女兒養蠶。
從學校發的小黑點開始,看着他們越長越胖越肥,有一說一,現在的蠶,都趕上了大好時代。
不愁吃,不愁住。
沒有特别的渠道,不知道哪裡搞桑葉,那就網購。一斤,兩斤……網購買菜都沒有這麼積極和舍得。
桑葉總會吃完的。葉子沒吃完,蠶先死完,那肯定有第二批蠶接着吃。中途死掉大半,得繼續補充新鮮蠶,不能讓觀察記錄斷檔。
小學門口,文具店的老闆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在四月到五月之間,頂流王一博、李現等人的爆款明星周邊,會被蠶和桑葉奪去風頭。
學校門口文具店,兩塊錢能買到一小盒桑葉。這樣養蠶的成本,并不低。
一旦蠶養得成功,還得繼續掏錢,為他們改善住宿,買更大的蠶房。
也不知道到底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明明隻拍下100個蠶,有些商家發貨數量明顯增加。
多一隻蠶,就多一張嘴,就得多買桑葉,房子冰箱就得大,構成完美的上下遊産業鍊。
養蠶,一項古老的事業。照理說,技術成熟,不是一項很難的事情。但@大毛 幫女兒養的蠶,還是死了,死得慘烈。
鼎盛時期,她家有60餘隻蠶,養得像豬兒蟲一樣,但最後僅有2隻成繭。
雖然這些蠶連名字都沒有,但每發現有死去的蠶,扔進廁所或垃圾桶,一家人還是很難過。養蠶養出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五一出門,離家一天,也要操心,提前多鋪些桑葉,免得蠶寶寶餓到;每次喂食,都擦幹桑葉上的水分,一見到蠶寶寶拉稀,就慌;
蠶多了擠着了,會拿出家裡裝水果的籃子将他們分散;蛻皮難蛻,得找出棉簽,小心幫助他們分離……
原因可能是到處放,除了太陽明顯曬得到的地方,洗衣機邊,電視櫃邊,都放過,溫度濕度不穩定;
可能是家裡開了電蚊香,蚊香液啥蟲都殺。
也可能是,蠶不适合富養。
@大毛 發現——
文具店裡的蠶,一盒裡面擠了很多隻,居住條件比家裡差,直接大手大腳用類似筷子樣的東西将他們分離,活得也尚好八好的。
養蠶專業戶,有大量的蠶需要照顧,也不可能如此精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古人還講,遍身羅绮者,不是養蠶人。換做現在,應該是填寫記錄者,不是養蠶人。
沒有哪個三年級生的家長能眼看着自家的小孩因養蠶不及格,而失去評優評獎的資格,不得不親自下場。
六年前,我朋友圈中的@L姐 在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又發了一條朋友圈,「女兒養了兩個多月的蠶,艱難地作繭自縛中。」
現在,又是誰家的蠶在「艱難地作繭自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