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菜”的植物學特點
1,名稱和分類地位
“清明菜”是一種人們的習慣叫法,由于在清明前後人們采食它的幼苗,在春季和夏季采食它的嫩莖葉而得名;其實它的正式中名叫鼠麴(qu)草,這個名稱來源于《日華本草》,在《中國植物志》中确定為正式中名;别名有田艾、鼠曲草、清明菜等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于菊科鼠麴草屬美苞組一年生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長環境
“清明菜”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北、華北、西南、華南、華中、華東地區各省區;通常生長在低海拔幹旱地方和濕潤的草地上,在稻田最常見。
3,外形特點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斜升,高度10-40公分,基部莖粗3毫米,上部不分叉,莖有溝紋,表面有明顯的白色厚棉毛;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長5-7公分,莖上部葉片稍短,葉兩面有白色棉毛;
頭狀花序在枝頂組成密集傘房花序,花朵黃色或淺黃色,1-4月開花;
瘦果倒卵形,冠毛粗糙,污白色,容易脫落,8-11月結果。
二,“清明菜”的主要用途
第一,它的幼苗和嫩莖葉可以食用,清炒、涼拌、做面餅、耙耙都是很好的野菜;
無異味,甜爽可口;營養價值尚高,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
它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野菜,但長老就不能吃了。
第二,它的莖葉藥用,根據資料記載其味甘性平,具有祛風解表、化痰止咳功效;主要含有黃酮類、三萜類、植物甾醇、咖啡酸衍生物等有效成分。藥用時請遵醫囑。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