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編輯/徐乾昂】
“才剛剛從18個月的疫情寒冬中恢複過來,英國人突然發現他們的國家患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舊病。”
加油站排長隊、油價飙升、超市貨架空空如也......随着英國供應鍊危機的蔓延,近期全英燃油、食品等各類生産、生活物資陷入短缺;飙升的通脹率,持續走弱的英鎊彙率,讓西方媒體回憶起了上世紀70年代的那場經濟危機。
後疫情時代,亟待提振的英國經濟表現卻持續疲軟。官方數據顯示,英國一季度GDP環比下滑1.6%,二季度GDP比2019年四季度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低4.4%。嚴峻形勢下,英國央行不得不将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下調到2.1%。
而與此同時,英國CPI和通脹指數卻一路走高。英國央行預測,預計到今年年底,英國通脹率将超過4%......
“一降一升”間,英國媒體直言不諱地發出了警告——英國經濟正在面臨經曆又一波“滞脹(stagflation)”的真實風險。美國《紐約時報》更直接點名英國政府:“70年代是二戰後英國最黯淡的日子:僅僅考慮到那場危機回歸的可能,也足以讓英國政府的領導人不寒而栗。”
夢回1978?英媒警惕“滞脹的幽靈正在英國經濟上空盤旋”
上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堅持凱恩斯主義政策,實施寬松的财政貨币政策刺激需求,受刺激政策的影響,英國通脹嚴重,企業大面積虧損,公共債務不斷攀升。自上世紀70年代後,英國經濟陷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滞脹期,被一些經濟學家戲稱為“英國病(British Disease)”。期間,1978年末至1979年初的那個冬天令英國人難忘,來自公共服務領域工人因薪資問題持續罷工,導緻醫療、運輸、回收等領域停擺,卡車司機罷工供暖用煤油難以送達。而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拉漢卻因工黨内鬥無法給出解決方案。對于這一系列的社會亂象,史稱“不滿的冬天(取自莎士比亞劇作《理查德三世》開場對白)”。
九月中旬英國汽油短缺加油站排起長龍(左)以及上世紀70年代英國汽油荒 每日郵報制圖
1971年1月英國市場商品短缺(左)以及2021年3月英國市場商品短缺(右) 觀察者網制圖
如今此行此景,令一種外媒發出預警,英國21世紀版的“不滿的冬天”,或無法避免。
紐約時報:在英國,攀升的物價及商品短缺讓人夢回上世紀70年代的不安
倫敦城市大學:新的不滿的冬天或無法避免
獨立報:該如何阻擋财政不滿之冬天
每日郵報:汽油短缺供應鍊遭受危機,英國經濟增長緩慢但通脹升高,英國恐步入“滞脹”
在經濟學中,“滞脹”通常伴随着高通脹、高失業及不景氣的經濟。通俗而言,即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滞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而在英媒看來,如今的英國正面臨着這樣的危機。
“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的嚴重短缺,英國生産活動受到嚴重限制,消費需求疲軟,拖累了整體增長。”英國《金融城早報》(City Am)形容,“英國私營部門如今正經曆着冬季疫情封鎖以來最難熬的一個月,這進一步證明了經濟複蘇所面臨的的巨大阻力。”
由英國脫歐引發的“司機荒”,已然演變成了一場供應鍊危機,首當其中的便是燃油供應。連日來,全英多地發生了汽油擠兌潮,緻使該國主要城市多達90%加油站的汽油售罄。英國《衛報》稱,不止是汽油,從雞肉到奶昔,再到床墊,各種物資的短缺已經讓英國人焦頭爛額。
今年9月,IHS Markit/CIPS英國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連續第四個月下滑,由8月的54.8跌至54.1,創今年2月以來新低。數據顯示,英國服務業和制造業都在放緩。9月服務業PMI從8月的55.0降至54.6,為2月以來最低。服務業企業的商業預期降至九個月低點。9月制造業PMI從8月的60.3降至56.3,同樣是2月以來最低。
倫敦《金融城市報》:滞脹幽靈籠罩着英國經濟
“調查也表明企業活動正日益受到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的限制,這在制造業中最為明顯,但在一些服務企業中也是如此。”編制PMI數據的IHS Markit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克裡斯·威廉姆森(Chris Williamson)說。
路透社分析,盡管英國9月的PMI指數依然高于50這一榮枯分水線,但指數的持續下滑顯然受到了供應鍊延遲的影響。一些業内受訪者表示,原材料短缺、航運延誤、港口積壓、脫歐和物流行業的用人荒,都沖擊着供應鍊,導緻成本上升。上月另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幾乎所有中小制造商都在承受着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
當地時間9月25日,英國一處加油站打出“油品售罄”的标識。圖自澎湃影像
德意志銀行外彙策略師什裡亞斯·戈帕爾(Shreyas Gopal)表示,燃料短缺“增加了英國在短期内陷入經濟停滞的尾部風險”。即便真的像英國政府和業界預測的那樣,對燃油的恐慌性搶購在本周末就會停止,但英國更多的結構性供應問題依然存在。
“從某種程度上講,燃油短缺隻是目前英國用工荒所導緻的最嚴重的現象。”戈帕爾說,最近幾天的恐慌性搶購汽油是更廣泛供應鍊問題的征兆,這些問題将成為英國經濟從疫情中複蘇的攔路虎。
克裡斯·威廉姆森則警告稱,“9月PMI數據将加劇人們對英國經濟正走向一波‘滞脹’的擔憂,經濟增長繼續呈現下滑态勢,而物價則飙升至更高水平。”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衡量通脹水平的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升至3.2%,相比7月增長了1.2個百分點,這是英國自1997年開始統計CPI以來的最大漲幅。
《金融時報》:燃油危機引發英鎊下跌,凸顯了外界對英國經濟的擔憂
而據《金融時報》分析,由于投資者擔心席卷英國的燃料危機可能導緻該國經濟增長急劇放緩,同時刺激通脹飙升,英鎊兌美元彙率當地時間28日跌至8個月以來的最低點。當天,英鎊兌美元一度下跌1.2%,至1英鎊兌1.353美元,這既是今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也是今年1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看看今天的英鎊,像極了滞脹。”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全球市場研究主管德裡克·赫爾潘尼(Derek Halpenny)說。
“這波下跌意味着英鎊已經完全喪失了今年初的強勢。”《金融時報》指出,當時曾有不少投資者押注英國的複蘇速度可能會領先于其他國家,但目前看來打錯了算盤。
“随着英國通脹水平不斷推高,滞脹的幽靈正在英國經濟上空盤旋。對英國家庭而言,這将意味着無法逃避的财務痛苦。”
英國央行行長:加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盡管英國經濟面臨的通脹壓力急劇增大,但英國央行仍将利率保持在0.1%的曆史低位。此前曾有英國經濟學家預計,該國央行将繼續保持這一利率不變,并不會調整其量化寬松(QE)計劃。
據《泰晤士報》報道,受新冠疫情影響,控制英國貨币政策的英格蘭銀行在去年3月曾兩度降息,将利率從0.75%降至0.1%。目的是鼓勵家庭消費,低利率還将允許企業以更低的利率獲得貸款,所有這些指向了一個目的——刺激經濟。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危機正在醞釀:生産供應無法滿足需求增長,消費價格繼續上漲,經濟産出和增長将保持在低位,家庭負擔會繼續上升,失業率将居高不下,“這些或許受到了低利率的支撐”。
德裡克·赫爾潘尼說:“市場開始擔心,在如今相當疲弱的經濟背景下,英國央行會被迫收緊政策。”
盡管在上月,英國央行投票決定維持0.1%的低利率不變,但最近他們開始“松口”了。
當地時間23日,英國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貨币政策委員會一緻投票決定将央行的政策利率維持在 0.1% 的曆史低位,購債目标維持在8750億英鎊,同時下調GDP增長預期,金融市場預測英國央行可能把首次加息提前到明年3月。聲明預測,到今年底英國通脹率可能将進一步推升至4%。
本周一(27日),英國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放風稱,他和貨币政策委員會其他成員均認為,加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我們所有人一緻認為,需要适度收緊政策,才能在中期實現可持續的控制通脹的目标。最近的情況似乎證明了這種必要。雖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們正在密切關注局勢。”貝利同時強調,“如果有必要,我們将通過利率來應對通脹,而不會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