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故事的意義?守株待兔故事的結構與象征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守株待兔故事的意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守株待兔故事的結構與象征意義
武抒祖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這則寓言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詳,因為許多蒙童故事讀本裡都有節選,小學課本裡也學習過。
寓言以其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赅、蘊含着深刻的道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深受讀者的歡迎,它影響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寓言故事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及深遠影響不容忽視。
故事說,宋國有一個農人,一天,在地裡耕田,僥幸撿到了一隻偶然觸樹而死的兔子。樹樁和兔子同時啟發了他,可以投機取巧,不勞而獲,坐享其成。之後,此人果斷地扔掉手裡的農具,不再辛勤耕田了,整日守在樹樁邊等着去撿撞死的兔子。結果兔子沒撿到,田地也荒蕪了,給人們留下了笑柄。這就是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
傳統觀點認為,守株待兔諷刺那些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懶漢。
寓言故事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于其特殊的魅力,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在講述生動簡短淺顯的故事過程中,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它言簡義豐,符合人的閱讀期待。寓言故事有其特殊的魅力而受到先秦諸子的青睐,所以,在他們的文章裡,不乏大量的寓言故事,諸如《孟子》裡五十步笑百步的逃兵,不講廉恥在墳墓間乞讨的齊人,揠苗助長的宋人;《莊子》文章,“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阖,儀态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這段評語裡,就點到了莊子文章的一個重要特色,即信手拈來的寓言故事。莊子之文,十有九寓,可見,莊子就是一位善于講述寓言故事的高手,諸如中學課本裡的倏忽鑿帝,任公子釣魚,涸轍之魚,鹓鶵栖梧,大鵬展翅,東海之樂,坎井之蛙,邯鄲學步,匠石運斤,栎樹之壽,大冶鑄金,藐姑射之神人等等,妙趣橫生的寓言故事救活了枯燥的說理文章,它把先秦時代的文學性推向了一個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韓非子》也重視寓言故事,如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在生動的故事後面,闡釋印證着自己的觀點,他的冷峻文風、犀利眼光讓人記憶深刻。可以說,先秦時代是寓言蓬勃發展的黃金期。
仔細考察寓言故事,發現它的結構與意義比較獨特,一般由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兩部分組成,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相輔相成。
表層結構建構起生動有趣的淺顯故事,許多人自然能領會到,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裡出現了三種事物組成的三種關系——樹樁,兔子和農人。樹樁是靜止不變的事物,兔子是動态可變的事物,那個耕地的宋人是故事裡的主角。兔子觸樹而死,純屬偶然,宋人撿到兔子,實屬僥幸,不足為奇。宋人的錯誤在于把這種偶然當作必然,把僥幸視為理所當然,惹人笑話。故事表層意義似乎專門批評那些抱着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懶漢。閱讀寓言故事,關鍵要理解深層結構及意義,象征手法是表層與深層之間的紐帶。理解守株待兔故事,需要讀者玩味在表層結構及意義下面隐藏的深層結構及意義。
把故事回歸原文。守株待兔見于韓非子的《五蠹》。文章一開始說上古、中古與近古三個時代,生産力水平低下,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聖人應時而動,破解了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突出問題。聖人的這些辦法明顯具有針對性與時限性。然,時代變了,人民變了,環境變了,自然會出現新情況,面臨新問題,必須與時俱進。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還抱殘守缺,囿于教條主義,不思進取,難以治理國家。緊接着,韓非子講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為文章張目,“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不難發現,故事本身諷刺那些治國者,用靜止不變抑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形而上學思想來處理已經因人因時因事而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
也有三種關系,先王之政,當世人民和統治者。表層的樹樁子、兔子和那個耕地的宋人屬于本體,深層的先王之政、當世人民和統治者屬于象征體,三者一一對應,樹樁、兔子、那個耕地的宋人分别象征先王之政、當世人民和統治者。樹樁偶爾觸死兔子,隐含先王之政偶爾适用于當世人民,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如果統治者象宋人那樣,以為有了先王之政(樹樁子),可以一勞永逸地治理當下之民(妄想兔子觸樹而死可不勞而獲),無疑是一廂情願的癡心妄想,不僅糟蹋了先王之政,還贻誤了人民,國家自然會陷入混亂狀态,這不光是一個笑話的問題,弄不好怕要喪身亡國也未可知。宋人把偶然視為必然,采取消極的态度和做法想不勞而獲,結果犯了錯誤,以此告誡統治者,千萬不能效法那個宋人,把先王之政視為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不可易移的真理,以消極的态度和做法必然會犯嚴重的錯誤。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通過表層結構與意義挖掘出深層結構與意義呢?
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熟知象征手法在寓言故事裡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針對的對象、建構的主題,分析兩者結構意義之間的必然聯系。守株待兔與抱着先王之政來治理國家,兩者存在的相似之處,一是偶然,二是僥幸,三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來看問題,四是不思進取的消極态度。這些屬于哲學的認識論與實踐論。所以,韓非子站在很高的視角來分析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向統治者建言獻策。如果作者仍然喋喋不休地講大道理的話,文章不免枯燥無味,讀者也會極不耐煩。所以,作者及時改變論述方法,在文章裡鑲嵌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主旨服務,不僅講清楚了道理,文章也一下子生動有趣了不少。從這個視角看,先秦諸子之文裡的寓言故事,既是一種論述方法,也是一種結構文章的技巧。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順便談談寓言故事的“三角關系結構”。以守株待兔為例,表層結構裡面有三種事物互相依存,構成穩定的三角關系結構,而深層結構裡同樣存在這種關系結構。三角關系結構是幾何圖形裡最穩定的一種結構,有了這種結構的支撐,寓言建構的故事才更穩固,這是寓言故事裡很有趣的一種結構現象,值得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