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中的行業術語,以及江湖隐語,占有一定比重。行業術語,簡稱“行話”;江湖隐語,也叫“黑話”。通常行話僅限于本行業的人之間的交流,隻有極少數流傳到社會上,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并成為土語,如:叫闆、挑大梁、有範兒、壓軸兒、跑龍套、毛跟頭、行頭、下海、帶彩兒,等等。
這些原先都是京劇行當的行話。
黑話,過去也叫“江湖口兒”,它的産生原因比較複雜,有的原本是“黑道兒”上的暗語,後來流傳出來,人們覺得好玩,逐漸擴散,成為北京土話,如:花了(腦袋出血)、刨坑兒(設置陷阱)、報字号(通報姓名)、前科(之前做過案)、拴對兒(挑撥雙方成冤家對頭)、放血(拿刀捅人)、底潮(基礎不好)、死磕(一拼到底),等等。
有些隐語幾經傳播,順理成章的被納入普通話的範疇了,比如:“碰瓷兒”、“擺平”、“鏟事兒”、“潛伏”等,現在也會從央視主持人的嘴裡說出來。
隐語跟土話不是一回事兒,它的産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初隻是在很小的範圍流傳,但由于它新奇,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尤其是中學生對這類隐語非常感興趣,京城很多隐語是從中學生嘴裡流傳開的。當然,這類隐語的傳播面兒比較窄,有的隻流行于某一個時期,過後,這些隐語也就徹底的“隐退”了。
比如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北京流行過的一些隐語,像“老泡兒”、“圈子”、“拍婆子”、“飛帽子”等。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2015年,由馮小剛主要的電影《老炮兒》火了一把,但許多人對什麼叫“老炮兒”産生了疑問。有人把北京那些局氣、有面兒的人叫“老炮兒”;有人把京城地面兒上的“爺”叫“老炮兒”;有人認為老北京人都可以稱“老炮兒”,總之,都認為“老炮兒”是個好詞兒。
為什麼叫“老炮兒”呢?有人認為北京東城有條炮局胡同,胡同裡有個監獄,北京的“老炮兒”愛抱打不平,所以大都進過局子(監獄),“老炮”這個詞是從炮局胡同這兒來的。
這些說得頭頭是道,但其實都是望文生義的信口開河。我是在胡
同長大的,“老泡兒”這個詞從小就說,隻是後來這個詞銷聲匿迹了要不是馮小剛的這部電影,北京人誰會聊起“老泡兒”這個詞來呢?
什麼是“老泡兒”?說白了,就是北京地面兒上有點資曆的老流氓,所謂的資曆,就是蹲過大獄,人脈廣,在道兒上,即流氓圈裡有定威望等。
我小的時候,京城的胡同論片兒,幾乎每片都有一個兩個“老泡兒”。那時,胡同的孩子喜歡打群架,每逢打架的時候,就會把自己這片兒的“老泡兒”擡出來,狐假虎威。
需要解釋的是,“老泡兒”這個詞,必須兒化韻,而且應該寫成泡”,電影用的“炮”字,在北京話裡是不能兒化韻的。
我跟一個80多歲的老北京探讨過“老泡兒”一詞。他是老警察,當過派出所的所長,他說“老泡兒”最初是黑話,為什麼叫“老泡兒”呢,因為這些老流氓見過風雨,像木頭一樣泡在水裡,輕易不出面。
聽他這麼一說,我才恍然。因為我接觸過的“老泡兒”級的主兒,說話辦事都很低調。根據電影裡馮小剛扮演的角色,“老炮”應該寫成“老泡兒”,這才是北京話。不過現在自撰的詞兒很多,寫成“老炮兒”也沒有更多的人去計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