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垃圾錯投混裝,杭州采荷街道某小區的張先生被城管罰款50元,這是江幹區首次對住戶的垃圾分類不規範行為進行查處。
就在上周,海底撈紹興路店因為垃圾分類不規範,險些被“垃圾拒運”。好在整改及時,經過複查,基本過關。
這段時間,關于垃圾分類的新聞,持續引發熱議。
2010年3月,杭州大力推廣垃圾分類,首先在37個生活小區開展分類,進而推進至全市。其實早在2000年6月,杭州就被建設部确定為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
從确定試點城市到如今,杭州的垃圾分類已經走過了19年。垃圾分類這道題,杭州究竟做得怎麼樣?
6月11日,記者随機走訪了錢塘新區滟瀾山小區、上城區濱江新苑小區、拱墅區莫幹新村等多個居民小區,看看居民的垃圾分類現狀。
小區分類垃圾桶配備全
桶内垃圾有點混亂
走訪中,記者發現各個小區裡都能按照相關規定配備分類垃圾桶。
其中,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和黃色的其他垃圾桶較為常見,基本上小區裡每幢單元樓附近都會配備兩到三對。紅色的有害垃圾桶和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數量相對少一點,一般配備一兩組。
在濱江新苑某單元樓門口的垃圾桶擺放區裡,記者打開了一對綠色和黃色的垃圾桶。
雖然兩個垃圾桶上清楚地标注着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但兩個垃圾桶裡的垃圾基本沒有分别:廚餘垃圾桶裡有不少食品包裝盒、香煙盒等,其他垃圾桶裡也能找到菜葉、食物殘渣的蹤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紅色和藍色垃圾桶上。“雖然紅、藍垃圾桶的利用率相對少,但住在附近的居民圖方便,有時也會把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倒在這兩個垃圾桶裡。”下沙滟瀾社區負責社區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說。
垃圾分類知道的人多
但做到的人少
既然小區裡的分類垃圾桶都配備到位了,難道是居民們對垃圾分類不了解?答案顯然不是。
在濱江新苑小區的一處垃圾桶邊,記者遇到一名前來扔垃圾的大伯。“垃圾分類嘛,肯定曉得的,你看我這不就是來扔廚餘垃圾的嘛。”大伯手裡拎着一個淺綠色的垃圾袋,垃圾袋上寫着“廚餘垃圾”。
透過垃圾袋,記者隐約看到裡面裝的不全是廚餘垃圾,還有一些牛奶包裝盒、蔬菜包裝袋等其他垃圾。大伯尴尬地笑了,忙解釋說:“廚房裡産生的垃圾全在這裡了,把這個再分類太麻煩了。”
在莫幹新村,姑娘小珏對垃圾分類也有同樣的困擾。“我知道食物殘渣屬于易腐垃圾,但我常常點外賣,吃完外賣習慣性把殘渣連帶飯盒一起扔到廚餘垃圾袋。”在走訪中,記者也看到,外賣餐具是廚餘垃圾桶裡最容易分類錯誤的垃圾之一。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近兩年杭城的垃圾分類宣傳是有成效的,大多數被采訪的居民都表示知道垃圾分類,也都願意在生活中踐行垃圾分類。但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大多數人還是無法做到垃圾分類。
【浙江新聞 】
“我也想把垃圾分類做到位,但是沒那麼多時間。玻璃瓶、舊電池,亂扔也不好,但收廢品的不收。”
“我們小區的垃圾,大家都是混倒在一起的,我分類真的有用嗎,垃圾混在一起還能循環利用嗎?”
類似的想法和抱怨,很多杭州市民都有過。
垃圾分類遇到的尴尬是:複雜的垃圾分類老百姓接受不了;因為分類不到位,資源循環再利用也玩不轉。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把垃圾分類做到位?6月11日,記者兵分三路,走訪了杭州各大城區,找到不少高招、妙招。
上城小營巷:
沒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
6月11日中午11點,環衛工徐師傅騎着電動三輪車,穿梭在市中心的小營巷。車上放着黃綠兩隻垃圾桶,一隻投放易腐垃圾,另一隻投放其他垃圾。
這裡大多是平房,200多戶居民很多都住了幾十年。
在一扇大門口,徐師傅停了車。門口放着兩袋垃圾,他并沒有直接扔進垃圾桶,而是戴上手套,打開垃圾袋,在裡面翻着,看到塑料制品,放進“其他垃圾”那隻桶,冷飯殘羹都倒進了“易腐垃圾”那隻桶。
“現在啊,垃圾不落地了,但是居民的垃圾分類還沒有那麼仔細,我們都要掏出來再挑挑揀揀的。”徐師傅說。
小營巷的環衛工都練就了“眼觀六路”的本領。三輪車車速不快,徐師傅觀察着道路,隻要看到垃圾袋,就會停車。
記者跟着徐師傅繞了一圈,發現小區裡竟然沒有一隻垃圾桶。
中午一個小時,算是“加班”。一般來說,每天早上6:30-8:30,晚上6:30-8:30,社區裡的環衛小車就會定時收垃圾。徐師傅說,他從2010年開始就這麼幹了。
2010年,杭州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小營街道小營巷社區率先成為“垃圾不落地”試點。
那時候,小營巷裡還有垃圾房。“每天垃圾都要堆到垃圾房門口,也有些居民習慣随意堆在門前牆邊,天一熱臭氣熏天不說,蒼蠅到處飛,環境真的很差,每天環衛工都要清掃好幾遍。周圍臨街的商鋪還會到這裡偷倒垃圾,我們就想着試行垃圾不落地,讓居民們開始有意識地做些改變。”小營巷社區衛生委員朱淩翔說。
雖然試行“垃圾不落地”之前,社工專門上門對每戶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支持率高達85%以上,但是想讓居民改變一直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尤其是社區老年人比例超過6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但是,很難也要改變。社工們不斷上門宣傳,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盡可能讓大家都能形成習慣。
将近10年的蛻變,成效如何?
“因為垃圾分類了,我們看到一個更好的環境。”社區居民孫大媽說。
另一位居民金大伯也表示,這是環保意識的培養。“我64歲,年紀不算大,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做起來還是有點難度,我就教他們,也希望他們改變。”
朱淩翔說,現在大部分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增強了,也會定時定點地投放垃圾。還有小部分人,他們的工作還在繼續。
餘杭區:
公司上門回收,今年首次實現垃圾負增長
垃圾幹濕兩分,幹垃圾交給虎哥回收,濕垃圾交給環衛部門,通過這套垃圾消納大法,人口近300萬的餘杭區,今年首次實現垃圾負增長。
餘杭區的浙江虎哥環境有限公司進行幹垃圾回收再利用,現已覆蓋轄區24.5萬戶家庭。
家住臨平的馬阿姨說,現在垃圾分類有真金白銀獎勵,全家已經習慣把外賣盒、紙闆箱、易拉罐,甚至用過的保鮮膜收集起來,放在家門口虎哥贈送的幹垃圾回收桶裡。
“垃圾桶滿了,我就手機微信下單,小區門口的虎哥服務站就會上門回收,幹垃圾統一價0.4元/斤,稱好重,錢會自動打到我賬号上,去小區門口便利店換購商品。”
馬阿姨家回收過最大的一單,是三門衣櫃和茶幾,兩件舊家具一共收到環保金37.44元。以前,紙箱、廢紙賣給小區收廢品的人,價格會高一些。但馬阿姨也說,玻璃、塑料這些,收廢品的不收,而虎哥是照單全收的,連舊家電和家具也是折價收購的,特别是夏天的啤酒瓶很重,總體算下來,還是劃算的。
位于良渚的虎哥回收總倉,每天要處理約250噸幹垃圾,上午是一天中最忙碌的。前一天收集的幹垃圾從餘杭各地拉過來,車子要先過地磅稱重,然後進入14條流水線分揀。
工人會把書紙類、廢紡類、竹木類、玻璃類、橡塑類、金屬類、小家電類、不可利用類、有害垃圾類以及四機一腦(電視機、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腦)這九大類垃圾分門别類放置。九大類垃圾還會進一步分揀成至少41個小項,再打包拉去下遊廠家循環利用。
在倉庫一台轟轟作響的壓縮機前,鏟車和工人正把各種紙箱倒入傳送帶,壓縮成大塊送往下家。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階梯式的,這些廢舊紙品拉去工廠,隻能生産比原來低等級的産品,比如裝雞蛋的紙托。”虎哥環境副總經理胡少平是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博士。他告訴記者,除了有害垃圾要送去專業有資質的公司處理外,其它垃圾都可以循環再利用。
目前,餘杭區已在各小區投放垃圾發袋機,每家免費發放帶有二維碼的垃圾袋,用于存放家庭廚房、衛生間等地的濕垃圾并實現人工掃碼打分制度,各鎮街的濕垃圾就地生化處理,15噸濕垃圾可生産1噸有機肥原料,今年餘杭已就地消化濕垃圾224.5噸。
根據餘杭區城市管理局的統計,去年餘杭共産生92.39萬噸垃圾,今年1-5月,餘杭垃圾平均負增長3.26%,首次實現了零增長。
垃圾分類
小區各有高招
江幹區聖奧領寓小區:
每個垃圾投放點有“桶長”
江幹區九堡街道興安社區聖奧領寓小區共711戶,總人口2300餘人,其中外來人口約1500人,日均垃圾量在8噸左右。
2018年3月,小區率先試點“桶長制”分類模式。确保每個垃圾投放點都有一名責任桶長。
由“桶長”負責上門入戶指導分類、定點值守檢查評分、巡檢溯源糾錯指導,從源頭提升垃圾分類準确率和投放率。
截至目前,小區從原來的不分類到現在取得了居民參與率100%,分類準确率90%,投放正确率95%的好成績。同時引入就地餐廚垃圾處理機,日減量成效40%左右。
濱江區太陽國際小區:
物業把關居民“垃圾分類”
太陽國際小區共有住戶1312戶,沿街商戶30家。
2018年4月起,太陽國際小區銘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通過設施提升、現場指導等方式,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60%以上,并輔以物業分揀,做到可回收物零廢棄,易腐垃圾能分盡分,垃圾減量超過30%。
(原标題《錢報記者多路探訪,情況究竟如何》《垃圾分類的難題,各小區有哪些高招》,記者 謝春晖 施雯 楊茜 孫晶晶 通訊員 陳道亮 金琰 王芹。編輯:王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