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變得和它一樣,被困在自己狹小的天地,目光短淺。
問題是,如果沒有第三者的提醒,享受着自己井底生活的青蛙真的會覺得自己目光短淺麼?
這裡面的青蛙很無辜,它被自己的常識所束縛。它自己身在的地方就是所有,不存在局限于否的問題。直到經曆更豐富,見識更廣的人,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向他展示井底之外的世界時,它的自我救贖之路才真正開始。
而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就和井底的青蛙很相像,發現不了問題,被困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
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我們傾向于待在自己常識的舒适區,在享受安逸的同時,也被溫柔地綁上了。
《高維度思考法——如何從解決問題進化到發現問題》是一本指導我們思維方式的書,為我們跳出常識、經驗,乃至知識的束縛,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這本書的着眼點在于,在将人類的知識劃分為“知”與“無知”、“未知”這三個領域的基礎上,借助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蝈蝈形象,仔細分析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不同思維方式。在作者看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一條河流的上遊與下遊,肯定了發現問題思維的重要性。其重點又在于,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去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高維度思考法》作者是細谷功,一名畢業于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商務顧問。他先後任職于東芝和安永咨詢公司,負責産品開發等領域的戰略制定及業務改革計劃的制定、執行和定義。在工作之餘,還在企業和大學開展與思維能力相關的研修和業務。
在《高維度思考法》一書中,作者細谷功強調我們在”知“與”未知“之外,還有被遺漏的“未知的未知”。而後,作者分析了知識帶給我們的困境,又通過蝈蝈和螞蟻的形象去分析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并将落腳點放在如何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上。
還有比“不知道”更可怕的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我是最有智慧的人,說明我對自己有多麼無知有所自覺。”
這裡,我們能看到的絕不僅僅是蘇格拉底本人的謙遜,更在于,他抓住了我們人類知識的死角。對于知識,我們不僅僅是有知與不知的區别。我們進入學校學習知識,知識在慢慢積累,一年級不知道三年級的知識,等到三年級了還有初中等着我們,我們在慢慢地推着知與不知的界限不斷往前。一直到長大成人,也很難意識到我們的知識不僅僅是已知和未知的區别,更有一個連我們都沒有意識到的知識黑洞隐藏了起來。
書中有一張圖片對整個知識世界進行了劃分:
那麼,到底何為“知識”呢?
書中說,知識是事實和解釋的快照。我們先是看到事實,再有對于事實的解釋,而對這些解釋按照一定的形式進行系統化處理,知識随之而來。舉個例子,貓、豹子和老虎都是貓科動物。但是,在生物分類學出現以前,我們很難想象它們之間的共同性,也很難将它們聯系起來。生物學家從對生物的觀察中漸漸建立了這個體系,并極具适用性。貓、豹子和老虎看起來都像貓,這是事實,生物分類學就是知識。
對于知識,我們也存在誤解。我們經常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當成整個世界,就像當時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滿眼都是自己這個王朝,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其他地方存在的國家。
知識的這三個區域,其差異性在于,每一個區域裡,問題以及答案之間的關系。
在“已知的已知”這一區域,所有的問題均已找到相應的答案;在“已知的未知”這一世界,問題存在,卻暫時沒有答案;而在“未知的未知‘這一領域,問題都沒有發現,答案也無從說起。這也是為什麼将”已知的已知“中的答案當作狹義的解決問題,而将“未知的未知”中的問題與答案當作是廣義的解決問題的原因了。
當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我們連知道都不知道的知識存在時,思維的大門已經向我們敞開了。而這一思維的作用在于指導我們更好地思考,更好地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與發現問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解決問題同樣如此。解決問題的人,最害怕的不僅僅是問題有多棘手,而是根本就不能發現問題,從而無處下手。
首先,我們要知道問題從何而來。書中給出的說法是,問題來源于事實和解釋的乖離。事實是永恒不變,是客觀的,但是解釋則是充滿主觀性的。随着時間和環境等因素的改變,二者就有可能發生背離。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幹的東西很容易在潮濕的環境下受潮,變軟。這個是事實。但是這一點在南北方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南方人可能會習慣性地在食物開封之後趕緊紮口,但是北方人未必就會這樣。在同一事實條件下,因為環境的改變,我們就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所以,當事實與解釋出現某種程度上的乖離,問題也就出現了。
其次,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又是怎麼做的?
為了使問題确定下來并變得容易解決,必須在定義“封閉體系”的基礎上設定邊界條件。比如在上述的幹的東西很容易在潮濕的環境下受潮變軟這個例子中,我們要給定具體的條件,設置一個封閉體系,其中一點可能就是地理位置的限定。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封閉體系”内部含有一種根本性的困境:“使問題變得容易解決”和“容易引發下一個問題”。正是如此,才有“封閉體系”與“開放體系”之間的循化。
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其困境在于二者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性。
如果将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當作的過程當作是一條河流,顯而易見,發現問題是在河水的上流,而解決問題在于河流的下遊。同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特質,與上下遊各自的特征都是很吻合的。在作者看來,兩者之間存在對立的特性。
上遊 下遊
不确定性高 不确定性低
混沌 秩序
邊界不明确 邊界明确
不分工 分工
抽象度高 抽象度低
無積累 有積累
重視質 重視量
無統一指标 有統一指标
上遊的“發現問題”是指“在白紙上定義問題框架”,而位于其下遊的狹義的“解決問題”,則是指進行“已确定的框架”内部的最優化,換言之,也就是提高效率。作者由此在書中解釋了企業和學校,被下遊最優化的原因。具體說來,下遊的工作和管理都是充滿具體性的,便于被絕大多數人理解,也因此能支持整個世界的運轉。
然而,上下遊的不可逆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存在的困境:能“解決問題”的人往往不能發現問題。
摒棄對蝈蝈的偏見
為了分析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差異,作者借用《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蝈蝈形象來進行闡述。
在《伊索寓言》中,螞蟻是勤勞的代表,它們在冬天到來之前辛勞的工作,為過冬積蓄糧食;與此相反,蝈蝈總是在唱歌跳舞,無所事事,還對螞蟻的辛勞不屑一顧。後來,螞蟻安然過冬時,蝈蝈一點吃食都沒有,隻好向螞蟻求救。
螞蟻和蝈蝈的形象在作者的手下180度大轉彎。
螞蟻和蝈蝈的區别有三點。
首先,其區别在于“存量”和“流量”之間。作者将螞蟻比作“有産者”,重視存量。從知識的世界去看,這種存量思維很難颠覆既有的定論發展方向。因為,如果一旦那麼做了,它自身的地位這一存量就會受到威脅。這種思維在安定的時代是有利的,但是一到競争激烈、變化巨大的時代,其弊端也就愈發明顯,因為固有的思維很難讓他們去适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因而,作者又重點介紹了蝈蝈的生活方式,蝈蝈好比是“無産者”,它們重視的是流量。就拿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來說,很多行業都在積極地嘗試靠近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是這個時代的潮流。也許,如果當初的諾基亞、柯達,都走上了與時俱進的道路,它們也不至于從輝煌的制高點跌落至谷底了。
其次,螞蟻和蝈蝈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維體系。具體說,螞蟻代表的是一種封閉體系。螞蟻是有巢一族,它傾向于通過畫線去區分對方和己方,且始終以己方為中心去思考事物,在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下,對對方的态度是否定和排除。所以,螞蟻所代表的思維方式,雖然能使得内部的結構得到最優化,但是卻容易導緻偏差的出現。蝈蝈代表的是一種開放體系。蝈蝈是無巢一族,它不會像螞蟻那樣帶着預判去看待事物,它不會按照自己的标準去畫線,事實是如何,它就如何去理解。在螞蟻将世界分為對方和己方時,它則傾向于以兩個相反概念為軸,但這未必意味着所有地事物都可以分為兩類。
最後,則是兩者在思考維度上的變化。螞蟻代表的是固定維度,蝈蝈代表的是可變維度。螞蟻在指标确當的情況下會幹勁十足,但是一旦解決問題進展不順,就會把責任歸咎于他人或環境,容易有責怪他人的想法和受害者意識。如果說螞蟻是志在成為“第一”,那麼蝈蝈是志在成為“唯一”。
雖然螞蟻和蝈蝈代表的兩種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處于對立狀态的,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們并不能共存共榮。就像是工作上的分工一樣,無論是螞蟻型思維的工作者,還是蝈蝈型思維的工作者當領導,它們都要意識到兩者的差别,從一個制高點上區别對待,以使它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這也就是我們下面即将說到的“元思考法”。
用元思考法打破思維壁壘
書中說道:
所謂“元”,常被用于“俯瞰作為更高一級的視角的事物”這種形象。
元認知就是“俯瞰”自己。
作者将這一“元”的視角當作是上位思維的代表。提到上位思維,作者解釋道:
相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它是“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視角。盡管人們隻會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事物,但即便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盡力“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視角仍屬于“上位概念”。
通過對“元”視角、上位思維的闡述,作者在書中,從三點方法去說明該如何發現問題。
首先,通過“抽象化、類推”升維。
抽象與具體相對,它是在對具體進行分析之後得出來的成果。以科學為例,科學的進化就是找到各個特殊事項間的共同點,得出定律,再将其适用于各種各樣的事項。
而所謂的創意,需要具備的就是抽象化及其作為具體應用的”類推“思維。書中說道:
類推就是從“表面上不同,結構上類似”的遙遠領域借用創意的思維。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有可能得到全新的創意和突破。比如,看到飛翔的鳥兒,人類造出了飛機。
其次,通過思考的“軸”升維。
這裡的“軸”指的是:觀察個别事項(即下位概念)時,作為基準的上位概念的視角。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找出思維的盲點。
“對立軸”在相近的事物之間很難找到,反倒是在反極存在的情況下更容易找到。“軸”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分類,理清頭緒紛繁的事物的同時,減少“遺漏”和“重複”,進而在思考時提供給我們更多的視角。
最後,通過“WHY(上位目的)”升維。
疑問詞有很多,除了“why”,還有“what”“where”“when”“who”“how”,但是隻有“why”是唯一一個可以升至上位概念的疑問詞。換句話說,“why”指向過去時,其目标是原因;當其指向未來時,其目标是目的。也就是說,通過“why”這一概念,目的和原因得到了統一。“why”的目标是抽象的,而其他的疑問詞的指向是明确而具體的。正是因為這一點,隻有“why”可以讓我們深入探究,不斷重複。
思維方式差異的結果會最終落實到我們做事的結果上。《易經》上說:“取乎其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細谷功的《高維度思考法》在指導我們的思考方法上與此類似。它強調的上位概念,把我們從深井中拉出,來到更為廣闊的空間,從而擺脫成為井底之蛙的命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