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悲傷是,我回你消息是秒回,你回我是輪回。
世界很大,有些人一轉身,各自天涯、永不相見。
導讀:有人說:“成年人之間真正冷漠的是:不聯系、不删除,不将朋友圈對對方屏蔽。”對此你怎麼看?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需要維系的,維系的方式也有很多,微信隻不過是其中一種。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告别儀式,工作和生活壓力與日俱增,隻有心照不宣的疏遠和默契的不再聯系。
“不聯系、不删除、不屏蔽”并不一定代表冷漠,也可能是将關心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因此感情的溫度需要用心去慢慢感受。
成年人結束一段關系的方式很簡單,沒有歇斯底裡的崩潰,也沒有抛棄尊嚴的挽留,僅僅隻是悄無聲息地離開,彼此不再追問和打擾,心照不宣地消失在彼此的朋友圈裡。
在大學時期很喜歡一本書,叫做《克斯維爾的明天》,書中是這樣說的:“真正的送别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隻是在一個與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人和人之間的緣分,就像是命運的齒輪一般,到了某個節點就會停止轉動。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不删除、不打擾,我手機裡的微信好友有将近幾千個,但是真正經常聯系的卻不超過十個,身邊的朋友也是走了一批再來一批,沒有合适的理由或契機,有些人自然而然的就不聯系了。
今天讀到一首詩,十分形象地刻畫了當今成年人的交友現狀:“我一擡頭,發現月亮不在。我一回頭,發現你也沒跟上來。”
的确,在朋友這種關系裡,兩人一個不問、一個不說,隻能反複咀嚼着回憶,卻沒有新的故事發生,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從形影不離到點贊之交。
你沒有回我最後一條消息,我也很默契地沒有再發,就這樣消失在彼此的生活裡,當作從未認識過,就像是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你,最後再原封不動地還回去一樣。
成年人總是潛移默化地疏遠一個人,從好朋友變成普通朋友,再到不再聯系,像夕陽一般緩緩沉入夜色。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斷有事情分散着他們有限的精力,少了學生時代的熱情,對于感情也喪失了曾經的那份笃定。
不發朋友圈是一種态度,也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熟人太多,交際圈太複雜,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任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都變成了躺在對方朋友圈裡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一段關系的本質是互相需要、相互取暖,彼此之間不聯系,慢慢地感情也就淡了,像是多年形成的默契,即便曾經結伴走過一段艱難的路,最終也會變得沉默和疏遠。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這一批人更新朋友圈的速度越來越慢,久而久之,大家都變成了不會在朋友圈表露心迹的成年人,于是最後一點聯系也斷了。
昨晚睡覺前偷偷翻看了以前同學的微博,那裡記錄着她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可朋友圈卻是空蕩蕩的。
這就是生活,我們都在各自的空間裡,學習如何做一個成年人,于是大家保持着不打擾的默契,在一地雞毛裡窺探着詩和遠方。
或許是困于沒有共同話題,有的朋友已經鮮少聯系了,但在彼此的記憶裡永遠擁有姓名,想起時嘴角仍會上揚。
生活的酸甜苦辣需要我們自己去用心體會和感受,親戚、朋友關系如何,隻有通過不斷交往和相處才能知道遠近親疏。
論壇上有個提問: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忙到不再聯系了?
有位網友的回答很紮心:“其實并不是大家都太忙了,而是人們隻跟在乎自己的人聯系。”
事實真相确實如此,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主動就是不在乎,不聯系就是不重要。
在如今這個時代,好像一切都變快了,出門要選擇快速的交通工具,買東西喜歡網購,看劇喜歡倍速,遇到一個看着還不錯的人就忙着要聯系方式,一旦意見不合就開始争吵……
在這些快遞發生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體會生活,欣賞風景的樂趣,缺少了用心經營一段關系的幸福感,也許這就是人們幸福指數降低的原因之一。
生活是一個艱難選擇、大浪淘沙的過程,可有可無的盡可能放在一邊,多多關注身邊值得珍惜的人。
也許就有這樣一些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未用心留意過,但在時過境遷之際,當我們終于有時間慢慢去體會的時候,會發現自己不用刻意去維系這段關系,他們也一直陪伴在身旁。
相比陪伴,這更像是一種守候,讓我們在無比落寞孤獨的環境中感受到一絲關懷和溫暖。
文/老夏分析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